黃翠招
摘 要: 問題可以帶領著孩子們走進數(shù)學殿堂,問題可以點燃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針對當前部分小學數(shù)學課堂無效提問的現(xiàn)狀,文章提出提高教學質量不能忽視有效的課堂提問,探討巧妙提問對強化教學效果的作用。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教學 有效課堂提問 提問設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闭n堂提問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與反饋的主要渠道,是教師啟發(fā)學生的重要手段。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述中悟理,疑中明理”。在當前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的作用發(fā)揮得非常不夠。一些提問往往脫離教學實際,導致學生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答者甚少,達不到預期效果,課堂低效是必然的。再者,若教師提問數(shù)量過多或者問題質量較差,勢必讓學生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起不到作用,形成一種“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于形式或者以優(yōu)等生的回答代替班級全體學生思維的不良現(xiàn)象。
為此,教師需要精心組織和設計,提問不可太隨意,問題需要啟發(fā)學生,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動情感、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改進學習方法等。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優(yōu)劣是教師教育觀念能否及時更新和教育實踐成敗的重要標志。因此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不可忽視的問題。那么如何運用巧妙提問強化教學效果呢?
一、在教學的關鍵處提問
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難點。教師需要針對教學重難點靈活地設置關鍵問題。例如,在高年級數(shù)學工程問題的實際應用題中,把全部工程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即根據(jù)“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列式計算,這是教材的重點,更是教材的難點。學生通過初步學習,雖已基本掌握,但往往理解不夠透徹。如果根據(jù)題目的變化設計疑點,通過提問討論,就能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加深理解。
例1:一條15千米的公路,甲隊單獨修路需要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路需要12天完成,甲隊修完全部的三分之一后,乙隊加入一起修建,問兩隊一起修幾天可以修完呢?
大部分學生看完題目很快會列出這樣的算式:用15的工作總量除以■+■。這時,教師反問:“你確定這樣列式對嗎?為什么,哪一步弄錯了?你能列出正確的算式嗎?”這樣一連串的提問,幫助學生加深了對單位“1”的理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只有積極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問題進行思考,才能引發(fā)學生反思剛才的做題思路,促使學生進行自我演算推理,驗證做題步驟。
二、在相似易混處提問
在數(shù)學教學中,對一些相似易混的概念應恰當?shù)夭捎脤Ρ确治龅姆椒?。借助語言理解分析能力,抓住教學的區(qū)分點,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準確、更深刻。教師在相似易混處提問,進行語言詞義辨析,不僅使學生建立明晰的數(shù)學概念,深刻地掌握數(shù)學問題的本質屬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比如,在高年級應用題中經常會碰到“增加到”與“增加了”的信息,學生很容易搞錯題目的意思,教師不妨采用題解與圖例相結合對比于相似易混處提問的方式進行分析。
例2:蘭蘭服裝廠2014年平均每月制衣80萬件,2015年由于新增加了一條生產線,多招聘了勞動力,今年平均每月制衣增加到100萬件。2015年平均月產量比去年增加了多少萬件?
例3:美美服裝廠2014年平均每月制衣80萬件,2015年由于增加了科技投入原有生產設備與工廠勞動人員不變,但是今年平均每月制衣增加了100萬件。2015年平均月產量多少萬件?
教師可以一邊對學生提問題一邊繪圖,可以帶著學生一步一步畫圖。例2,“今年平均每月制衣增加到100萬件”是什么意思?在圖中我們該怎樣表示呢?例3,“今年平均每月制衣增加了100萬件”又是什么意思?在圖中我們該怎樣表示呢?(下面是兩個不同例題的繪圖)
通過圖例和問題的有機配合,學生可以清晰地理解:增加到100萬件就是“增加以后的實際數(shù)量”,即2014年80萬件基礎上,再加20萬件,使得今年平均每月制衣量為100萬件;而增加了100萬件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再加這個數(shù)量”,即2014年80萬件的基礎上,再加100萬件,使得今年平均每月制衣量為180萬件,即今年平均每月制衣比2014年多100萬件。
三、在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處提問
在新知識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新知識與原有舊知識中找到其內在邏輯關系,進行提問。因為運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有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了解內在關系,從而推動其學習新知識的動力。例如,學習“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時,教師不妨先這樣提問:①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我們以前是怎么做的呢?②為什么用除法,而不是用乘法呢?③假如這個數(shù)不到一倍數(shù),是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呢?我們該如何解答呢?④如果這個幾分之幾用百分數(shù)表示,又該怎么做呢?
以上一連串提問使學生認識到“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問題能轉化為比較“兩個數(shù)的倍數(shù)”關系。雖然說法變了,但是問題的實質卻沒有變化。這樣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從而把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此外,提問設置由舊知引入新知,運用了推理的方法,不僅降低了學習新知識的難度,而且有利于邏輯推理能力的發(fā)展。
四、在學生的興趣點處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學生連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都沒有,那么培養(yǎng)他的問題解決能力是不可能的。為此,教師的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過程,不妨設計一些利于學生思考并能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問題。例如“把八個蘋果平均分給四個人,每人幾個?”相信很多學生會回答:8除以4就是答案呀?這時教師不妨再問:“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幾個?”待學生思考片刻后,教師問:“用過去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還能表示嗎?”此時學生肯定非常感興趣,都在積極思考和開動腦筋。于是,教師就能很順利地將分數(shù)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呈現(xiàn)給學生。
五、在探求的規(guī)律處提問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公式、定理、法則等是歸納性的內容,教師在揭示法則、公式等知識的教學中不能忽視此處的提問。這樣不僅讓學生有根據(jù)地講出自己的認識理由,還能互相啟發(fā)、補充或修正,更能加深其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的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口算下面這幾道題:
10÷5=2?搖?搖100÷50=2?搖?搖1000÷500=2?搖?搖10000÷5000=2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提問:①這四道口算題的結果是多少?②從左往右看這四道式子,被除數(shù)與除數(shù)分別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你能看看有什么規(guī)律?③從左往右看這四道式子的商有什么變化呢?有什么規(guī)律?
當學生對比觀察得出“被除數(shù)、除數(shù)同時擴大10、100、1000倍……商不變”后,為了讓學生得到扎實的知識,同時也為解決成績較差的學生理解上的困難。此時教師還可提問:是否只有將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擴大相同的10、100、1000倍……時,商才不變呢?問題一提出,學生積極探索,教師出示以下幾題讓學生觀察:
20÷5=4?搖?搖 200÷50=4
(20×9)÷(5×9)=4?搖?搖 (200÷5)÷(50÷5)=4
(20×11)÷(5×11)=4?搖?搖 (200÷2)÷(50÷2)=4
由此學生找到的規(guī)律從“特殊”(同時擴大或縮小整十、整百、整千倍……)發(fā)展到“一般”(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然后教師再提問:誰能把剛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用一句話講出來?這樣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的指引下,有序地進行算、看、找的探索觀察活動,順利找出了規(guī)律,同時也培養(yǎng)了思維的有序性。
六、總結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提問不僅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更是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的一種方法。課堂教學環(huán)境千變萬化,使得實際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大的靈活性。只要我們對課堂提問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課前認真研究和準備,不斷實踐,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才能使課堂提問真正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卞寶麗.巧妙提問,煥發(fā)數(shù)學課堂教學新活力[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2(04).
[2]陳二梅.精心設計提問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J].魅力中國,2010(03).
[3]朱秀梅.巧妙設問激活思維[J].小學教學參考,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