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穎
反常巨浪其實并不反常,它們大量隱匿在海洋深處,伺機吞沒一切……
2010年3月3日下午1點左右,由西班牙駛往意大利的小型游輪“路易陛下號”搭載著幾十名乘客及船員從巴塞羅那起航,預計兩天就可以到達意大利北部的熱那亞。但誰也沒有想到,在地中海之旅的最后一程會遇到恐怖的“怪獸”。在游輪離開港口朝東航行的時候,天突然陰沉了下來,船外烏云翻滾,風雨交加。在繼續(xù)航行了幾小時之后,海浪大作,船只開始猛烈搖晃。但除了幾名乘客覺得暈船外,至此還沒有什么不同尋常的事情發(fā)生。
但到了下午晚些時候,該游輪遭遇到了一輪超級怪浪,開始是一個深深的低谷,緊接著是迎面而來的一堵高達8米的水墻。船長駕船與至少8米高的大浪進行了激烈地“搏斗”,剛剛穿上了海面,毫無征兆的第二波、第三波巨幅“水墻”又接踵而至,波浪至少有數層樓之高,比第一波海浪還要高出一大截。巨浪沖上船舶吃水線上方近17米處,多間休息室的玻璃窗戶都被擊碎了,造成兩名乘客當場死亡,14人身受重傷。隨后,令人意外的現象發(fā)生了,超級巨浪如同出現時一樣,又毫無征兆地消失了。水面平靜得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似的。
多年來,海洋學家們對老水手們關于超級巨浪的傳說并不重視。如今,通過實時觀測,外加理論以及實驗的支持,科學家們確定超級巨浪(俗稱瘋狗浪、狂浪)真實存在,且經常發(fā)生。1995年,位于北海的一處海上油井記錄到一個高達27米的巨浪;1999年,一艘法國艦艇記錄到一個至少有29米高的巨浪;2004年之后,科學家利用歐洲航天局的技術,相繼發(fā)現了十余個超過25米高的超級巨浪。
實驗失敗
海浪的生成起源于風的刮送,風吹過海面時產生的水波就是我們熟知的海浪。風力強勁時,海浪較大;沒有風時,海浪則銷聲匿跡。當不同方向、不同波長的小波浪匯聚時,波浪就會失去穩(wěn)定性,并在內部聚集能量,形成長波。長波在深海中傳播速度很快,因此超級巨浪在真實世界中是完全可能發(fā)生的。
不過,船只沉沒很難像飛機失事那樣被人們詳細研究。過去,一直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超級巨浪確實存在。人們只是將失事的原因簡單歸咎于舵手控船技術不佳或天氣惡劣??墒聦嵐嫒绱藛??目前看來,至少有一小部分海上船只失蹤懸案與破壞性巨浪有關。
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的海洋學家們開始研究超級巨浪。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兩位海洋學先驅為了測試他們理論,在位于倫敦市郊的實驗室里人工建造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最為先進的船模試驗池,池中配制了一臺造波機。造波機卷起水波,在離造波機較近的地方,水波平穩(wěn),可在距離造波機60米處,風平浪靜的水面開始出現波浪,最后形成了短暫的大浪。但異常高的大浪幾乎從未在實驗中出現過,“人造巨浪實驗”宣告失敗。
巨浪現身
1978年的一天,近3.7萬噸重的超級游輪“慕尼黑女士號”在大西洋中航行。那天,天氣良好,海面平靜無風,可人們卻收到了它發(fā)出的無線電求救信號。當救援人員趕到時,看到“慕尼黑女士號”支離破碎的殘體,無不驚愕。它的殘骸被擠壓變形,仿佛受到某股極端力量的作用。當天并未出現極端天氣,船只也沒有在臺風下行進,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當時,有關“慕尼黑女士號”失事的原因,眾說紛紜,更讓眾多科學家困惑不已。多年以后,他們才相信這極有可能是超級巨浪襲擊的結果。
盡管海浪確實會讓超級油輪遭受滅頂之災,但長久以來海洋學家們卻拒絕這樣的說法,認為這是“不科學的”。他們曾通過計算機模擬認為,海浪超過15米高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在1995年1月1日,超級巨浪襲擊了北海石油鉆井平臺后,科學家們的認知隨之改變。
1995年1月1日,下午3點15分左右,挪威海岸外150千米處的一個北海石油鉆井平臺被一個突如其來的海浪擊中。3點20分左右,緊跟在這個海浪后面的是一股神秘巨浪,巨浪像巨大的墻一樣從海平線上升起,猛烈地砸向鉆井平臺。石油鉆井平臺遭受了嚴重的損傷,其機載測量設備成功地記錄到了這一信息——這股巨浪高達26米,足足有八九層樓高的高度。隨后,還有數個十幾米高的海浪,如猛獸般一波接一波地侵襲石油鉆井平臺。這是人類首次記錄到的傳說中的超級巨浪。
2001年初的某天,兩艘游船在歐洲某海域航行,兩船相距1千米,分別被近30米高的超級巨浪擊中,人們大驚失色,因為根本沒有任何預兆。每一艘船的玻璃窗子都被擊得粉碎,船上人員死傷無數。其中一艘游船被海浪撞擊得失去了航行能力,在海上隨波漂蕩了兩個多小時才得到救援;另一艘游船在遭遇巨浪撞擊時,船身傾斜到了恐怖的52度,幾乎傾覆,幸好船身后來慢慢恢復了平衡,才避免了更大的傷亡。
如今,超級巨浪的研究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2000年,歐盟發(fā)起了為期3年的“超級巨浪”研究計劃。在3周的雷達和衛(wèi)星數據中,研究人員在世界不同地方發(fā)現了數十個超過25米高的超級巨浪。北大西洋、南美洲南端和南極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以及南非南部海岸水域是最容易出現超級巨浪的海域。一些大型淡水湖泊,如北美五大湖也可能會出現超級巨浪。在2004年之前的20年中,有上百艘船只永遠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它們大都突然沉沒,甚至沒有發(fā)出任何求救信號。超級巨浪有可能就是罪魁禍首。最近的例子發(fā)生在2014年的2月,一波超級巨浪在英吉利海峽襲擊了游輪“馬可波羅號”,造成1名乘客死亡,餐廳玻璃被擊得粉碎。
怪浪成因
超級巨浪真實存在,那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意大利都靈大學的米格爾·奧諾拖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花了十多年的時間。他利用非線性薛定諤方程進行計算機模擬,并“指揮”水池中的波浪進行演示,試圖從小小漣漪中引出“大怪獸”。
漸漸地,他和同事總結出了超級巨浪形成的原因。超級巨浪并非是由海底地震引發(fā)的強烈海嘯。通常,海嘯離海岸越近,釋放的威力越強。海嘯引發(fā)的波浪運動極具破壞力,內含巨大能量,能以迅猛之速卷起狂濤駭浪,沖上海岸,將岸邊的一切席卷一空。而超級巨浪似乎只發(fā)生在遠離海岸線的海域,且必須滿足兩種條件中的一種才能產生。其中一種是,正常海浪遭遇強大洋流或者漩渦,它們的撞擊往往容易生成超級巨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流就是這種情況;因天氣惡劣被水手們稱作“狂野海岸”的南非南岸也是這種情況——從西北吹來的狂風頻頻卷起駭浪,與匯入大洋的阿加勒斯海流迎面相撞,洋流可以集中駭浪的能量,讓駭浪變得更高。
另外一種被稱為“大浪涌”,也就是兩股波浪系統(tǒng)交匯而成,加上一系列物理因素,如當地的強風、地形及與更遠處的海浪相交匯,最終形成聚集效應。這種效應會導致大量不同波長、不同方向的碎浪漸漸地疊加,最終形成一股巨大的長波浪涌。2005年的一項海事調查數據顯示,全世界多達半數的船舶事故都歸因于“大浪涌”。此外,超級巨浪的起因還包括不同海洋的膨脹、風向或風速的改變等因素。
奧諾拖團隊指出,2010年“路易陛下號”遭遇的怪浪就是由“大浪涌”造成的。奧諾拖團隊用電腦還原了它被擊中的全過程。他們將風和波浪的數據輸入電腦模型,以還原當時的情景,結果顯示當時有兩股波浪同時交匯于巨輪所在之處,也就是說,巨輪被兩股巨浪架了起來。其中一股來自東南方向,另一股來自東北方向,二者之間有40~60度的夾角。
201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學者重新研究了1980年12月的一次船舶事故。那是一艘載滿煤炭的貨船,被一股高約20米的巨浪擊沉。事發(fā)地位于太平洋南部一臭名昭著的事故多發(fā)區(qū)。研究學者使用電腦模型“逆推”當時的情況時發(fā)現,“大浪涌”正是本次事件的罪魁禍首。因為,強勁的大風以極快的風速瞬間匯入一股浪涌系統(tǒng),海面頓時失衡,超級巨浪瞬間吞沒貨船。其規(guī)模之巨大,遠遠超出傳統(tǒng)模型的計算范圍之內。
“我們希望研制出更完整的模型,并找到預測它們的方法?,F有的種種模型還需更新數據,不斷完善。我們曾經以為描述海浪很簡單,但現在看來,情況要復雜得多,因為事實證明,超級巨浪隨風涌動,可風是捉摸不透的?!眾W諾拖說。
2011年,海洋學家又通過種種模型指出,深海中可能還會出現“超級超級浪”。目前,這股頗具可能性的恐怖巨浪已在實驗室的水箱中得到了證實。
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引發(fā)更強烈的風暴,這種理論上的假設在未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2009~2013年,歐盟資助了一個“極端海洋”項目。此項目集合了全世界優(yōu)秀的造船企業(yè)與學術研究者,旨在一起商討如何研制出更好抵御超級巨浪的船只。許多研究學者表示,目前最好的防御策略,即預知超級巨浪何時來襲。即便可預知的一切都是迅速變化的,但至少可以在海浪迅速改變前,或在危機即將發(fā)生前發(fā)出警告。
近幾年,科學家推算出各種算法,希望將衛(wèi)星數據和海況數據轉換成海事預警。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是“本杰明-費爾指數”,由研究惡浪的兩名先驅命名。于2003年由歐洲天氣預報中心的彼得·詹森提出。它的計算方式現已納入該中心每天一次的海事預報中。制訂航線的船員可以依據當天的指數來決定是否穿越某一特定海域。
另一方面,科學家們的最終目標還是希望船只依靠自身的能力做到這一點。目前,多數大型遠洋船舶均安裝了特殊的傳感器,通過分析雷達回波,確定海浪高度。最新研發(fā)的計算機軟件還可以將那些雷達數據繪制成生動的海況三維海圖,以顯示海浪的大小以及方向。
但是,眼下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計算問題,現有模型還無法處理快速變化的海洋波動并準確發(fā)布實時警告。盡管,海洋學家們對海浪的研究還很不透徹,但航行的船員們一定會為他們的努力而心存感激。可以預見將來的某一天,科學家們一定會研發(fā)出對超級巨浪發(fā)出預警的方法。
五“巨獸”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羅列了50個與超級巨浪有關的歷史事件,下面是最嚴重的幾起:
1498年,哥倫布記述了他第3次前往美洲的經歷。某天傍晚時分,他的船只在駛過特立尼達附近的一個海峽時,突然被一堵“水墻”托起。時至今日,這片海域仍然沿用著哥倫布曾經對這里的稱呼——“龍嘴”。
1884年,西非海外一股兇猛的超級巨浪將一艘從英國駛向澳大利亞的游船擊沉。所幸,有4名船員乘小船逃生。不過,在海面隨波漂蕩了19天后,船長殺死了其中一個男孩,為剩下的名幸存者(包括他自己)提供了食物。
1909年,一艘搭載著200多名乘客的蒸汽船在南非海岸附近與外界永遠失去了聯(lián)系。如今,我們知道,那里是超級巨浪經常出沒的海域。
1978年,德國的超級油輪“慕尼黑女士號”消失在北大西洋的狂風暴雨中,只留下些許救生筏和寥寥幾個救生圈。
2001年,兩艘游輪相繼在歐洲某海域遇險,均差點被超級巨浪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