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宗霖
曾經(jīng)幾次來過這里,不過都沒有走心,只是匆匆而過,西北邊塞戈壁大漠的粗獷與荒涼,在神奇感和新鮮感褪去后只留下一縷淡淡的憂傷。
然而這一次,當我跟隨著2015“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的車輪,一圈又一圈,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即今天的西安市)大唐西市博物館出發(fā),沿著先民們西行的足跡,經(jīng)固原、中衛(wèi)、武威,最終抵達河西走廊之中段古“甘州”張掖時,沿途之風景于我已經(jīng)是次要。這一趟7天的旅程,雖然是浮光掠影,然而卻像是穿越了千年,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我們踏著生命的詞曲,在慢慢走進它的故事之中。
雖然說歷史已被如沙的時光掩埋,但當我們行走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認真聆聽它的脈動時,總有一串串名字在天宇間回響。
秦末漢初,匈奴崛起,擊敗了黑河流域的第一代霸主月氏,占領(lǐng)了河西走廊,成為了新的河西霸主,匈奴把此地作為侵襲中原的前沿陣地,對漢王朝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于是,張騫受命出使西域,欲聯(lián)合大月氏共擊匈奴,不過進展并不順利,因為要通過匈奴的勢力范圍,兩次被匈奴所俘,僥幸的是他又兩次逃脫,最終回到了漢朝。五年后,國力昌盛的漢王朝派年輕有為的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全面反擊匈奴,在兩次河西之戰(zhàn)中,霍去病大破匈奴,奪回河西走廊,并在祁連、焉支山之間大量屯兵養(yǎng)馬,經(jīng)營山丹軍馬場。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從此,漢王朝才徹底控制了河西地區(qū),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礎(chǔ)。之后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再之后,漢與西域間的“絲綢之路”從此開通。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guān),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暢通無阻,商旅往來不絕。
從張騫鑿空西域、霍去病平定河西,這兩個男人為絲綢之路的順利開辟,做出了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而第三個男人玄奘的出現(xiàn),西行求法,并向唐王朝傳回了西域三十六國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軍事、隸屬等實際情況,以及地理路線資料,則向這條絲綢之路注入了不滅之靈魂,將它推向了新的輝煌。絲綢西去,佛法東來,他讓信仰流淌于整條絲綢之路,從張掖的大佛寺,到固原的須彌山石窟,再到西安的大慈恩寺、大雁塔,一座座寺廟,一尊尊佛像的出現(xiàn),用佛的慈心善心,以及佛的道德戒律來引導這條綿延千萬里的商貿(mào)之路,也引導了行走在這條商路上的形形色色的人們。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于軍事目的,是為了抗擊匈奴,但西域開通以后,它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它使得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這恐怕是當初漢武帝所始料不及的。
一條專用的戰(zhàn)備通道,最終成長為一條通用型的地域聯(lián)系紐帶和橋梁,一方面它讓我們看到了國力昌盛之后,產(chǎn)業(yè)資本就會顯現(xiàn)出它天生具有的向外擴張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中人民對商品貿(mào)易和生產(chǎn)技術(shù)交流那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和需求。
網(wǎng)絡(lu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shè):如果沒有千年以前的絲綢之路,你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嗎?
這的確是個很有趣的假設(shè),只是假設(shè)的結(jié)果將超出我們?nèi)祟惖南胂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大波的吃貨們可能會不那么開心了。像西瓜、葡萄、石榴、核桃、胡蘿卜、哈密瓜、橄欖、香菜、大蒜等等這些我們現(xiàn)在看起來很平常很輕易就能吃到的水果蔬菜,可能就不那么“平?!绷?,因為這些外來貨,都是經(jīng)由古絲綢之路陸續(xù)進入中國的。作為中華文明歷史上一條重要的對外貿(mào)易渠道,古代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輸出了大量商品的同時,也引進了各種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物品,正是有了絲綢之路的“互通有無”,才有了我們?nèi)缃褙S富多彩的生活。
商隊的駝鈴聲似乎還未遠去,如今在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引領(lǐng)下,這條古絲綢之路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在穿越了千年之后,又煥發(fā)了新生,以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完成了對古絲綢之路的升級,國家在下一盤更大的棋,這條千年古道又忙碌了起來。
只不過,與千百年來,使用駱駝、馬匹以及黃河上的羊皮筏子作為絲綢之路主要交通工具不同,滄桑過后是繁華,如今汽車、火車以及飛機已經(jīng)完全取代了它們,在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上往來穿梭著。柏油路代替了往日的沙土路,絲路上很多的傳說已經(jīng)成為永恒的風景。
今天,和平的陽光已經(jīng)普照了大地,但當我們佇立在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jīng)之地——須彌山古石門關(guān)遺址上時,當年戰(zhàn)爭的刀光劍影,以及商旅們不畏艱險跋山涉水,蓬頭垢面、餓馬搖鈴的景象仿若歷歷在目;今天,百姓已經(jīng)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但當我們徒步在中衛(wèi)沙坡頭時,誰又能體會得到,我們的祖先們在面對奔騰咆哮的黃河之水和漫天黃沙滾滾而來的騰格里沙漠,這里傾注了多少他們遠行的夢想和征服的執(zhí)念;今天,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但當我們穿行在由當年霍去病創(chuàng)立的山丹軍馬場時,當年那種“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一次次讓人熱血沸騰;今天,絲綢之路的駝鈴聲已經(jīng)遠去,但當我們用手觸摸張掖大佛寺墻面的滄桑時,當年“張國臂掖,以通西域”的絲路重鎮(zhèn)里,那繁華和氣派,恍如眼前。
今天,物質(zhì)文明已經(jīng)高度豐富,人類交流溝通的手段也相當?shù)南冗M,但這條將中國古代黃河文化、古印度恒河文化、西亞的波斯文化以及古希臘文化這“四大文明”融會貫通在了一起的文化之路、商貿(mào)之路、友誼之路,它所彰顯出來的精神,雖歷經(jīng)千年,卻仍像寶石般熠熠生輝。從西安一路走來,它給予我們最大的啟迪是,這條像絲一樣柔韌綿長,像絲一樣經(jīng)緯交錯,織成錦繡的共建共贏之路,里面所承載的滿滿都是東西方開拓進取的故事。它既是一條彰顯大國文治武功的進取之路,也是一條凝聚了國民百姓智慧的、不屈不撓的進取之路。
我想這種進取精神或許才是絲綢之路真正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們此次重走絲綢之路的意義所在。當年無論是那些孜孜求利的商人,還是那些孜孜求法的法師們,抑或是那些放眼向西孜孜求治的帝王們,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是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斷地開拓進取。這是絲綢之路的精神,是它的“道”,行走在其中,即便條件再惡劣,我們的祖先們依然在西行的道路上不絕如縷,他們踏著的腳步依然是那么堅定,一如這次中國文化之旅活動主辦者別克汽車所提倡的一樣,心靜,思遠,志行千里,也因此才會有絲綢之路這樣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