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家成天都泡在微信和微博里,我們很欣慰你沒有忘記老朋友:《汽車之友》雜志。
如果你在汽車方面有任何疑問,歡迎你與雜志編輯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的宗旨是:來信不拒,有問必答。
你可以在新浪微博@任何一位編輯,也可以在《汽車之友》微信公眾號留言,還可以發(fā)郵件給我們:iask@autofan.com.cn,甚至手寫書信至:北京市豐臺區(qū)南四環(huán)西路128號諾德中心2號樓17層 編輯部收
防撞鋼梁和差速器
Q您好,最近看了某車評人的一期視頻,他說防撞梁對車的安全性沒有任何意義,僅僅是為了滿足西方國家對低速碰撞的法規(guī)。對于這個您怎么看?還有前防撞梁和后防撞梁的功能和設計要求有何不同呢?能介紹一下主動扭矩分配式差速器嗎,像雷克薩斯RCF,寶馬DPC這樣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既有普通差速器,又有行星齒輪機構,假如該系統(tǒng)不工作時,離合器不接合,是不是動力就不經(jīng)過行星齒輪了,直接到半軸上了,如果接合那動力又該怎么走呢?
——超人
A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吧。
說防撞梁對于汽車的安全性沒有任何意義,純粹是無稽之談。汽車設計出來,除了要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需求外,還要保障日常使用中各部位的完整和安全。假設因為一次小碰撞就導致水箱或是發(fā)動機損壞,那這樣的汽車也就太脆弱了,也不符合現(xiàn)代工業(yè)產(chǎn)品的設計需求。
在美國NHTSA(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網(wǎng)站上,對于防撞鋼梁的介紹如下:防撞梁是由鋼、鋁、橡膠或塑料制成,并安裝在汽車前面和后面的防護保護模塊。當發(fā)生低速碰撞時,防撞梁吸收震動保護汽車或降低車輛部件損壞程度。有些防撞梁使用能量吸收裝置和潰縮支架,另一些則由泡沫緩沖材料制成。好了,這應該是對防撞鋼梁最合理的解釋了,平時生活中也不乏媒體對這一部件的報道,我們心里也大致有數(shù):歐美品牌汽車多使用吸能裝置和潰縮支架,而日本車一般鐘情于輕巧易更換的泡沫緩沖材料,其實這兩種結構的用途一樣,只是設計取向不同,在這里我們不做優(yōu)劣判斷。
另外我們來看看防撞鋼梁到底是否為滿足碰撞法規(guī)而設計。還是美國NHTSA給出的解釋:防撞鋼梁要保護車輛前端和后部,在以4km/h撞擊障礙物時不至于損壞。也就是說,防撞鋼梁的設計目的其實保險杠加強筋(前后目的一樣),它不僅要增加保險杠的強度,更要確保在低速碰撞中保護水箱、燈具、油箱、后背廂、備胎等部件不受損壞,也就是說降低車主損失。而真正滿足碰撞法規(guī)(正面、偏置)的應該是車身的框架吸能結構,那就不是確保零部件不受損壞,而是真正要保護車內乘員了。
最后我們來聊聊主動扭矩分配式差速器,我們以BMW的DPC(Dynamic Performance Control,動態(tài)性能控制)為例吧。實際上在xDrive全輪驅動系統(tǒng)中,DPC是作為一個輔助部件存在的,除了常見的中央電子離合器差速器分配前后輪扭矩比例以外,DPC的存在就是調整左右后輪的扭矩輸出,提高過彎穩(wěn)定性。它的結構說起來并不復雜,關鍵部件還是多片離合器,它位于中央差速器的左右側(連接左右半軸)。BMW的資料里提及最高單側分配100%扭矩,也就是說另一側離合器松開之后,動力也就不會傳遞到半軸上。通俗點說,一側離合器接合,100%經(jīng)半軸輸出到車輪,而另側的動力則只到行星齒輪,根本沒有傳遞到離合器片上。給一張示意圖,你一看就明白了。
大眾的大嘴設計
Q其實我非常喜歡設計欄目,只是咱們雜志現(xiàn)在缺少一些主題性的研究分析文章。我想問問老編,大眾集團的大嘴格柵是從什么開始出現(xiàn)的,為什么后來不用了?,F(xiàn)在大眾車變?yōu)闄M條式格柵后,反而失去了霸氣。多謝啦。
——小燁向南
A關于設計欄目,雖然可做的內容很多,但礙于素材、圖片、主題等等因素,沒能做大,的確是非常遺憾的事情。不過我們并沒有放棄,后續(xù)也會陸續(xù)推出一些主題性很強的文章,敬請關注。
回到我們的正題上來吧,關于Volkswagen品牌的“大嘴”格柵設計風格,最早應該是在2003年出現(xiàn)的。在當年的日內瓦車展上,奧迪和大眾分別推出了名為Nuvolari和Concept R的概念車,這兩款車的“大嘴”式前臉設計風格代表了這兩個品牌未來的設計趨勢——奧迪用銀色飾條將上下格柵和四環(huán)Logo圈起來,形成了獨立的一體化大格柵;而大眾則是通過整塊鍍鉻飾板將上下散熱孔(格柵)連接起來,比起奧迪的設計要顯得含蓄許多,但其中卻是異曲同工。而創(chuàng)造“大嘴”風格的幕后推手,正是設計強人德·席爾瓦,相信這個名字不會陌生吧。
其實“大嘴”設計在大眾品牌的車上并沒有流行幾年時間,一方面是要給奧迪讓路,而另一方面則是要確立自己獨立的設計語言。在2007年,德·席爾瓦被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文德恩(最近的內斗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任命為Volkswagen的設計總監(jiān),此后他便開始弱化大眾車的“大嘴”,也就是取消那塊浮夸的鍍鉻裝飾板。實際上早在2006年,大眾尚酷就拋棄了“大嘴”,而在2008年面世的Passat CC更是回歸了傳統(tǒng)橫置格柵。要說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起碼與早期的第六代Passat比起來,的確是缺少一些攻擊性。不過就設計而言,變得內斂一些,或許更經(jīng)典。
柴油摩托車
Q最近看咱們雜志開始涉及摩托車選題了,挺好的。既然老編里有摩托愛好者,那我就問一個多年的困惑,柴油發(fā)動機在汽車里也是相當成熟了,那現(xiàn)在在摩托車上有沒有應用呢?
——沙漠ざ孤舟
A柴油摩托車,這個還真的有?。[約記得這個問題貌似回答過)
像這種腦洞大開的摩托車,或許也就德國人會做出來吧(玩笑話)。在2008年,德國一家名叫Neander(林德)的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搭載柴油機的摩托車,并取名為Neander 1400。研發(fā)這臺摩托車用小型柴油機耗費了Neander公司7年的時間,這可真算得上是精工出細活。
Neander 1400上的這臺雙缸柴油機排量為1.34升,它沒有采用共軌噴射技術,整個運轉方式與汽車上一樣:四沖程,所以它的體積小不了。不過渦輪增壓器已經(jīng)令它的動力可以比肩2.0升的四缸汽油機了,這個小不點柴油機的最大功率為83kW,最大扭矩214Nm。別小看它的缸體很小,噴射壓力有1400bar,配合300kg重的車身,Neander的工程師說駕駛它就像駕駛500mL的小踏板車一樣輕松(我敢肯定需要練就超強的腿力)。
Neander 1400的軸距有2450mm,座椅距地面高度為73cm,四管式前叉讓它看起來和哈雷那種美式風味很像。至于柴油機為何沒在摩托車上應用,一方面是因為柴油機體積大,另一方面則是爆震和動力表現(xiàn)都不如汽油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