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涌
全球藝術(shù)市場持續(xù)低迷,一個浪花就顯得格外驚奇。3月17至21日,佳士得拍賣行在紐約亞洲藝術(shù)周期間舉辦為期五天、題為“錦瑟華年——安思遠私人珍藏”的系列拍賣,以紀念著名學者兼古董商及藏家安思遠先生。安思遠的私人珍藏一直是全球收藏家們津津樂道的傳奇,有意摘花者蜂擁而至,據(jù)說不差錢的中國土豪還組團包了飛機去,那么這場策劃已久的拍賣會,分作六場拍賣以及一系列網(wǎng)上拍賣,推出超過1400件拍品,照顧到了各方面的興趣與利益,也賺足了人氣的品牌效應。
中國收藏界對安思遠的評價是正面的,但也包含了一點復雜的感情。若論在西方世界促進亞洲藝術(shù)研究、鑒賞的貢獻,安思遠的成就幾乎無人能及。他是將古董商與學者、鑒藏家合為一體做得最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收藏涉及青銅器、明代家具、玉器以及近現(xiàn)當代中國畫,還有一些佛教題材的藏品,英國家具、銀器及裝飾藝術(shù)藏品也有,口味蠻雜的,這與個人的品位有關,更折射出他對世界藝術(shù)的研究深入。
劉益謙成了安思遠遺珍拍賣專場的大買家。
安思遠出生于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學過建筑設計,做過畫家,最后以收藏聞名于世。他一生鐘情與中國與亞洲藝術(shù),他在青少年時代就開始收藏中國郵票,早早地顯現(xiàn)出他在藝術(shù)鑒賞方面的天賦。他是改革開放后第一位造訪中國大陸的美國古董商,做了不少好事。1992年他深入安徽黃山,資助修繕了明代的家庭祠堂“寶綸閣”,并在香港成立了中國文物藝術(shù)修復基金,199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他收藏的碑帖舉辦了收藏展,2000年他將一尊文物販子走私出境的五代王處直墓?jié)h白玉彩繪武士石板捐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2003年他將宋刻《淳化閣帖》轉(zhuǎn)讓給上海博物館。他的一生對亞洲藝術(shù)收藏與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被稱為“最后一位真正的古董鑒賞及收藏大家”。
安思遠先生自2014年逝世之后,他以畢生心血收藏起來的藏品就備受外界關注。此次佳士得為紐約亞洲藝術(shù)周期間拍賣安思遠的私人珍藏,著實做了一番精心準備,不僅在全球范圍各大媒體進行宣傳,還在展廳內(nèi)復原了安思遠在他的曼哈頓公寓為人所稱道的22間房間中的經(jīng)典布局,室內(nèi)的布置巧妙地呈現(xiàn)出一種令人向往并傷感的典雅風格,強調(diào)了一位收藏家與他的珍貴藏品所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這一環(huán)境其實也在昭告世人,在藝術(shù)收藏這檔事上,學識與財富同樣重要,而且前者更加重要,但比兩者還重要的是對藝術(shù)以及藝術(shù)背后諸如民族及歷史等方面的感情。
具體到代表性的拍品,我們也再次感受到了網(wǎng)絡時代被數(shù)倍放大的名人效應對于市場的巨大推動。比如明代黃花梨圈椅一套四張,最后以850萬美元落槌,超過最低估價12倍。一尊尼泊爾13世紀鎏金銅觀音立像成交價為822.9萬美元,超過最低估價4倍。早被上海收藏家劉益謙鉚準的一尊中國西藏11至12世紀銅瑜伽士坐像,最后以486.9萬美元收入囊中,而此前的估價為100萬至150萬美元,此舉也創(chuàng)下了西藏雕塑拍賣的世界紀錄。第一場拍賣結(jié)束,網(wǎng)上馬上就曬出劉益謙與這件雕塑的合影,應該沒有經(jīng)過PS,可能是預展時他作為主要客戶獲得的機會。
有人認為中國土豪傻到根了,天價吃進,若要變現(xiàn)獲利,大概要等到中國足球隊打入世界杯決賽吧。但我們也要看到,十多年前王世襄的一批遺珍也是以高過估價的十余倍被人收藏,但至今沒有人變現(xiàn)。所以說有些人是真歡喜名人的遺物,善加供養(yǎng),無意轉(zhuǎn)手,若說附庸風雅也不是壞事,那么我們就不能單純以金錢來評估天價搶購這檔事了。
當然,我們應該記住安思遠的,不僅是這次拍出天價的藏品,也不僅是他足以成為藝術(shù)收藏史成功案例進行分析的傳奇,而是他與中國的關系。
信息
散文名家董橋首度墨跡個展
為讀者熟悉的董橋先生也要辦個展了。3月28日起至5月12日,臺北松蔭藝術(shù)將為他舉辦題為《董橋墨趣》的書法個展。董橋曾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明報月刊》與《明報》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蘋果日報》社長。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和文學散文,在臺灣、香港、大陸兩岸三地出版文集近百種,被稱之為“時代的眼睛,文字的知己”。董橋自幼習字,受家庭環(huán)境熏陶,臨習何紹基書體日久,后又研習倪元璐、臺靜農(nóng)各家之書體,摻雜融匯,自成一家,勤奮了幾十年,造就獨有的文人風格書體,可謂近代難得文人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