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真妮
近期,我收到一封家長的求助信,信中大致傾訴了她與兒子之間的隔閡,以至于令她有點束手無措,以下是來信的內(nèi)容:
真妮:
您好!近來我兒子有些表現(xiàn),令我不知如何去教育他,在此想求得您的幫助。
事件一:有一次,我過生日希望他畫幅畫給我,他居然說:“我過生日,你都沒送禮物給我?!甭牭剿f這話,我很寒心。他每次過生日,我都訂個大蛋糕給他,招呼小朋友和他一起開心過生日,他居然都不記得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
事件二:有次我摔傷腳,見到我的傷勢,兒子卻無動于衷,絲毫沒有上前慰問我的意思。
這兩件事,一直埋在我的心里,橡根刺一樣??吹絼e人家的小孩很懂事,可我的孩子一點都不貼心,不懂事,不禁讓我很困惑:難道是我哪方面教育有問題?還是他這方面發(fā)育遲些?
我兒子也快七歲了,我不指望他成為那種嘴很甜的男孩,但我希望他以后會是個懂得感恩、有同情心、懂得關心別人的人。
我不知自己該怎么做,如何正確地引導他,希望能盡快得到您的回信。
謝謝!
祝好!
看完這位家長的來信后,我不是很贊同她的態(tài)度,她把這些事的矛頭都指向了孩子,卻沒有先正面地認真審視自己的日常點滴。畢竟,養(yǎng)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的修行,希望孩子有所改變,就必須先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改變本身的快樂,而不是停留在心里的糾結(jié)。因此,我回復了以下信件:
阿香:
你好!看完你的信,讓我想起一個母親和女兒之間的故事——
這個母親小時候很想要漂亮衣服但卻求之不得,她有了女兒之后,便給女兒買了很多漂亮衣服??墒桥畠合矚g的是洋娃娃,每次到商店就想買洋娃娃,而媽媽覺得洋娃娃有一個就足夠了,所有總是拒絕女兒的要求,領著她去買穿也穿不完的衣服。其實,這個媽媽是在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那個小孩,而不是站在眼前的女兒。
父母常常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意志取代孩子的意志,結(jié)果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你仔細想想你在兒子過生日這件事上是否也有類似的心結(jié)呢?每次生日你給他訂大蛋糕,請小朋友玩,是他自己要求的,還是你覺得他應該如此過生日?是否因為孩子一直想要的生日禮物沒有得到,而你現(xiàn)在跟他要生日禮物,正好碰觸到了他得不到生日禮物的隱痛,所以他產(chǎn)生抗拒,有了“你不給我禮物我為什么給你禮物”的念頭?
如果情況真的如此,那么你為他做的并不是他要的,他或許也喜歡,卻很難在心里產(chǎn)生滿足、感恩的感覺。孩子的個人意志、愿望得不到實現(xiàn),心里會很郁悶,甚至憤怒,你是否有過那種體驗?
對于來信中提及的兩件事,我在這里給出我的建議:
1.下一次孩子過生日的時候,你可以嘗試問問他想要什么,想怎么過,無論他的想法是否合你的意,都不去修正,就按照他想要的方式給他過個生日。
2.你摔傷了腳,想讓孩子懂得關心你,可以主動跟孩子撒撒嬌,比如“媽媽腳很疼,寶貝來給媽媽吹吹揉揉媽媽就不那么疼了?!被蛘吆八o你倒杯水,拿個蘋果,讓他幫助你做事。孩子慢慢就學會該怎么對人表達關心了,理解到關心別人給自己心理帶來的愉悅感。
3.別在心里評判他,給他貼“不如別人家孩子懂事”“不貼心”等標簽。他才七歲,這么大的孩子還不大理解父母為他做事就是愛他。在他們看來,特別年齡較小的孩子,覺得父母對他們好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是他生存的根基。你如果在心里設定了一個“孩子應該怎么樣”的標準,拿他跟別的孩子比較,就是不接受孩子的表現(xiàn),這樣的態(tài)度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想法都是很單純直接的,他們沒有更多的思慮,別一直覺得他們不懂、不明白,他們只是缺少那個明白的過程。因此,你若想孩子有所改變,你要做到的應該是理解、接納及溝通。讓孩子體驗到了做這件事得到的滿足和快樂感,他們定然也會懂得把這份感覺傳遞給他人的,這都是相互的。嘗試著跟孩子來一次心靈的溝通吧,別讓問題都爛在肚子里。
希望以上的建議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祝您的家庭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