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芬
對幸福的界定,我說不出深奧的理論。我的理解很簡單,只要從心底溢出的感動,就是真幸福。細水長流般耐人回味,并享受它。
人到中年,親歷過些許風(fēng)霜雨雪的生活磨礪,感悟和感慨同增。1994年6月,我丈夫作為13萬噸的遠洋輪大副,在南非因公殉職。那年,孩子才6歲,還沒上學(xué)。到現(xiàn)在20年過去了,女兒和我寒暑風(fēng)雨同行,也同淚水共歡笑。所幸的是,在少了父愛的家庭里,孩子健康成長。她從大橋中學(xué)畢業(yè)后,被新加坡政府錄取為全額獎學(xué)金學(xué)生,2008年又成為一名被美國耶魯大學(xué)提前錄取、享受全額獎學(xué)金的本科生。
最近幾年,我對幸福又增添了另一番認知和體驗:被人牽掛,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牽掛的人群中,多了讀者。雖未曾謀面,也從不相識。2008年春,我和女兒合著了《多想靠近你》一書。書中記錄了女兒成長的串串腳印,也融進我對生活的點滴感悟。因為不是專業(yè)出身,我時常懷疑:我也會有讀者么?
在2012年8月的一份《江南晚報》上,我偶然讀到了王峰華的《記憶中的紅絨線衫》一文。這位“與梁女士素不相識,至今也沒有講過一句話”的讀者,在文中所寫到的小故事主人公竟然是我?她讓我體會:被人牽掛,是一種幸福。
東北讀者用郵政特快專遞寄來的土特產(chǎn),令我有無功受祿之惑,驚詫不已。捧著已略有破損的包裹,細小的米粒淅淅瀝瀝跑出來。電梯里同事問我:“捧著什么好東西?”“情意!”從遙遠的東北,千里寄“鵝毛”。
我擔(dān)任多所學(xué)校的校外輔導(dǎo)員后,常去學(xué)校。我看到學(xué)校班級的黑板報一角,寫有“今天的努力,是為了下一刻的精彩”。小讀者將“I will do my best for my examinations”(我將盡我所能,為我的考試)端端正正謄寫后,貼在家中的書桌前,用我女兒在書中的話語激勵自己。雙休日或節(jié)假日里,家長時常帶著孩子來跟我交流,臨走時,兩代人臉上露出的笑容,讓我喜悅。
我生日那天,30年前的老師發(fā)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美好的祝福暖人心:“人品依舊,性格依舊,活力依舊,氣質(zhì)依舊,青春永駐?!碑?dāng)然,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抗拒的,我已年過五旬,作為學(xué)生,青春不在,青春不悔。我的理解是:老師提醒我,仍要保持青春的活力和熱情,投入工作、學(xué)習(xí)和生活中。
精神上的富足和得到的鼓勵,包括善意的批評和建議,于我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同樣成為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女兒,刻苦求學(xué)的新動力。
生命里不該缺少的東西似乎太多,物質(zhì)上的追逐到底有沒有那么重要。越來越多的人在反問自己。有價值的,一定是看得見的嗎?看得見的,都那么重要嗎?手捧一本書,是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是付諸行動的熱愛和堅守。它使我們的良知、智慧、人格得以提升。
過去的20年對我而言,走過坎坷,走過春天,不變的是做人的準(zhǔn)則。生活就是一面鏡子,我們?yōu)楹尾辉阽R子面前讓牙齒曬到太陽呢?
(本文系江蘇省總工會“陽光女性 幸福中國”征文活動“一等獎”征文,略有刪改。)
(編輯 ?劉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