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越虎
提到紹興,人們的腦海里會很自然地浮現(xiàn)出“烏篷船”“烏氈帽”“紹興老酒”“紹興師爺”等一系列詞匯以及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畫面,它們已成為紹興地域文化的形象載體和文化符號,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義。以烏篷船為例,在漫長的歷史中,它與紹興之間建立了一種特定的關(guān)系——紹興誕生了烏篷船,烏篷船非紹興莫屬。
不可替代的地域符號
烏篷船體現(xiàn)了紹興獨(dú)特的地域風(fēng)貌。紹興,河道縱橫,湖泊棋布,“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業(yè)”是紹興水鄉(xiāng)舊時的尋常之景。在紹興的河湖上,常??梢钥吹綖跖裥〈?。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塊直豎的木板,左臂腋下夾著一支船楫,穩(wěn)操方向,兩腳一曲一伸地蹬著船槳,推動小船前行。有時船夫在窄窄的船舷上,放一小碟茴香豆之類的下酒菜,手握一把小酒壺,呷一口加飯酒,嚼一粒茴香豆,悠然自得。清代地理學(xué)家齊召南在《山陰》一詩中寫道:“鏡中看竹樹,人地總神仙。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有山多抱野,無水不連天。朝暮分南北,風(fēng)猶感昔賢?!比娒鑼懙氖墙B興如畫般的風(fēng)光。其中“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一句,尤能體現(xiàn)紹興景致的特色。
魯迅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說、散文,不少是以紹興作為背景的,其中的一大元素就是烏篷船。
現(xiàn)在,不少游人到紹興,一大目的就是為了坐一坐心儀已久的烏篷船,體驗(yàn)一下船行畫中的感受。河道或?qū)捇蛘?,堤岸或近或遠(yuǎn),村落時隱時現(xiàn),“吱呀吱呀”的槳聲,“嘩嘩嘩嘩”的水聲,以及遠(yuǎn)處傳來的雞犬聲,忽而是“山從樹外參差出,水自城陰曲折來”,忽而又是“一彎畫橋出林薄,兩岸紅蓼連菰蒲”,所見所聞無不讓人心曠神怡。同時,坐在船上閑適自如,逍遙自在,也算是理想的行樂法。在烏篷船上看“廟戲”(社戲),這樣獨(dú)特的地域風(fēng)貌和生活韻味,也只有在紹興才能體驗(yàn)得到。
紹興的船,以體積而論,有大船、小船之別;以船篷而論,有篷船、袒船(無船篷的船)之別;以船篷顏色而論,有烏篷的船和白篷的船之別;以用途而論,有客船、貨船之別;以船的開行時間而論,有白天開的埠船(日船)和晚上開的夜航船之別。當(dāng)然,還可以有其他一些分類。
從上述分類中,我們知道,紹興舟船中有一類是“烏篷的船”。那么,這類“烏篷的船”是否就是烏篷船呢?
搞不清的“烏篷船”
在許多人的眼里,烏篷船的確就是烏篷的小船。其實(shí),不僅是外地人,許多紹興本地人也有這樣的想法;不僅是普通的紹興人,就連有的紹興名家也這樣理解,這在周作人的散文《烏篷船》即有表現(xiàn):“船有兩種,普通坐的都是‘烏篷船’……烏篷船大的為‘四明瓦’,小的為腳劃船亦稱小船。但是最適用的還是在這中間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圓形的,用竹片編成,中夾竹箬,上涂黑油;在兩扇‘定篷’之間放著一扇遮陽,也是半圓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魚鱗,徑約一寸,頗有點(diǎn)透明,略似玻璃而堅(jiān)韌耐用,這就稱為明瓦。三明瓦者,謂其中艙有兩道,后艙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櫓,大抵兩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
周作人在文中把烏篷船分為兩種:大的為“四明瓦”,小的為腳劃船亦稱小船。嚴(yán)格來講,這樣的說法是不確切的。因?yàn)樵谕砬寮懊駠鴷r期,如果提到烏篷船,那一定是指“明瓦船”,而不會指腳劃船(小劃船)。說它不確切,還因?yàn)椤八拿魍摺眱H僅是烏篷船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
“明瓦”與“烏篷”
周作人文中提到了“明瓦船”,何謂“明瓦”?“明瓦”,一是指“明瓦篷”,二是指“明瓦船”。在紹興,二者均可簡稱為“明瓦”,后者因前者而名。
要解析“明瓦篷”,還得從“烏篷”說起。
烏者,黑也;烏篷者,黑篷也。紹興人愛把黑稱為烏,如紹興人喜歡戴的烏氈帽、紹興人喜歡吃的烏干菜,等等,其命名與烏篷船都屬于同一種情況。這些又與紹興尚黑的習(xí)俗有關(guān)。紹興傳統(tǒng)建筑的標(biāo)志——臺門也多尚黑。它們的門面大都漆成黑色,像魯迅故里的周家老臺門、周家新臺門,周恩來祖居——百歲堂和秋瑾故居——和暢堂等等,無一不是黑漆臺門,而且其二門、儀門的門框、門板,大廳的串枋、門枋及各處屋柱等也往往都漆成黑色。這樣的建筑風(fēng)格于簡單中顯現(xiàn)莊嚴(yán),在質(zhì)樸里透出韻味。紹興尚黑習(xí)俗的普遍程度在臺門的色彩上可見一斑。
在紹興,烏篷船有泛指和專指兩種含義,泛指即指烏篷的船,專指即指以“明瓦船”為代表的相對豪華的船只。其中又以專指為多。
事實(shí)上,紹興舟船船篷的做法和其他地方并無多大差別,一般用細(xì)竹竿彎成拱形,做成篷架。篷的兩面由竹篾編成,中間夾以竹箬,四周用扁竹片固定,以竹篾或鐵絲扎牢。篷的大小與船的大小相應(yīng);篷的多少據(jù)船的長度而定,3扇、5扇、7扇、9扇不等。制作好的篷,用熟桐油、煙煤等拌合而成的“黑油”,涂刷于船篷外,這就是烏篷。明瓦船、腳劃船等多用烏篷。如果光用熟桐油涂在船篷上,其顏色為竹篾之色,與烏篷相異,紹興人稱之為“白篷”。舊時紹興的夜航船、戲班船和一些農(nóng)用船等多為白篷船。
船篷分“固定篷”(俗稱“定篷”)和“活動篷”兩種?;顒优窨梢砸崎_,便于乘客上下及欣賞沿河景色,或方便裝卸貨物。因?yàn)橐话愕拇裼芍耋?、竹箬做成,所以?dāng)船篷全部拉攏以后,船內(nèi)就漆黑一團(tuán)。而“明瓦篷”能在一定程度上透光?!懊魍吲瘛痹诖搩缮取岸ㄅ瘛敝g,其下方靠近船沿的地方,有高1尺左右的“木作格子”,它用木條子隔成1寸左右的方格,其間嵌入加工過的蠣殼薄片(周作人文中稱為“一片片的小魚鱗”)。這些薄片約為1寸見方,呈半透明狀,既可遮陽避雨,又兼及船內(nèi)采光,所以稱為“明瓦”(“明瓦篷”)。“明瓦”上方則仍為活動船篷。因?yàn)橛辛恕懊魍摺保纫话愕幕顒哟褡笥覂蛇吀鞫塘?尺左右。
“明瓦船”指的是擁有“明瓦篷”的烏篷船。換句話說,“明瓦船”的篷必定是黑色的。
根據(jù)船體大小及“明瓦”數(shù)量的多少,“明瓦船”有不同的分類?!懊魍摺痹蕉?,船身越長。
普通的“明瓦船”有前艙、中艙、后艙3個艙,其中艙的3扇固定篷之間有兩道“明瓦篷”,這就是“二明瓦”,即“梭飛”船,因其船體相對較小,行船速度較快,仿佛織布機(jī)上的梭子在飛快穿行,所以被形象地稱為“梭飛”;要是后艙再有1道“明瓦篷”,就是“三明瓦”。再大一些的烏篷船,則有4個船艙,中間兩個船艙有4道“明瓦篷”的就是“四明瓦”。
一般情況下,烏篷船中最大的為“六明瓦”,但在20世紀(jì)30年代后期,紹興嚴(yán)家潭的王氏船行曾制造過1條“七明瓦”,可謂是當(dāng)時烏篷船中的“巨無霸”了。
豪華風(fēng)雅數(shù)“烏篷”
舊時,“明瓦船”算得上是紹興舟船中最闊氣的船。它的船頭常常繪著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鳥——“鷁”。據(jù)說“鷁”居海上,蛟龍很怕它。所以,古人常把鷁首彩繪或雕刻在船頭,以求行船安全。烏篷船船頭刻畫鷁首也源于這種傳說。烏篷船船身外側(cè)兩邊一般漆成綠色,也有的畫有圖案。船艙里常常還書有詩詞歌賦佳句,或畫有梅蘭竹菊圖案。
盡管烏篷船有這樣那樣的圖畫,但絕不是“畫舫”。
古代紹興也有畫舫,至遲在宋代就有?!棒匙哟办槊婷骈_,金壺桃杏間尊罍。東風(fēng)忽送笙歌近,一片樓臺泛水來?!薄昂ňG似鴨頭深,一日春晴值萬金。好事誰家斗歌舞,方舟齊榜出花陰。”這兩首詩中,陸游描繪的是畫舫行于鑒湖的情景。“舫子”是指普通的畫舫,“方舟”是指兩船并列的畫舫,按時下的說法屬于“豪華型”畫舫。在清代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中有“是日常禧門外賽會,漢會稽太守馬公臻廟,偕諸弟同舟往觀,龍舟、樓船導(dǎo)從甚盛,湖山秀絕,暎帶益妍”的記載。日記中提及的“樓船”是建有層樓的畫舫,也是屬于“豪華型”的。但無論是“普通型”畫舫,還是“豪華型”畫舫,它們在外部形狀、內(nèi)部構(gòu)造以及色彩上與烏篷船都是截然不同的。
“明瓦船”船身寬敞,船篷高大,陳設(shè)雅致。前艙與中艙之間以及中艙與后艙之間,一般有圓洞形小屏門。屏門朝前艙一面,有的畫秦叔寶、尉遲恭像——紹興人稱二者為“門神菩薩”,也有的畫其他圖案或不畫圖案;中艙的屏門兩面,有的畫梅蘭竹菊,有的繪畫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為題材,也有的以對聯(lián)裝飾。屏門上掛有門簾,考究的則用珠簾。中艙放有四仙桌,可以4人對坐,喝茶聊天搓麻將,亦可以看書、寫字、作畫??亢笈撎帲37胖珟熞?,是專給長輩坐的。后艙設(shè)有睡鋪,可供休息。船上后艄還有爐灶、茶灶,可隨時燒茶熱菜。
舊時“明瓦船”主要用于做客游覽、看戲等,魯迅在《社戲》中寫到的“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就是指這種烏篷船。各家在這些公共場合中相遇的烏篷船,也多少有點(diǎn)競奢斗富的味道。過去往往大戶人家才自備這種烏篷船,中等人家則多向船行租用。凡是自備的烏篷船,一般都會在船頭寫上自家的堂名,如魯迅家的1條“三明瓦”,船頭就寫有“德壽堂周”的堂名。魯迅小時候到東關(guān)去看“五猖會”,就是乘這條烏篷船去的。后來,他在《五猖會》一文中說,坐的就是“三道明瓦窗的大船”,指的應(yīng)該就是這條烏篷船。
另外,文人墨客也愛坐“明瓦船”。氣候宜人的日子,邀三五好友,在船上飲酒娛樂,既可欣賞沿途風(fēng)光,領(lǐng)略鄉(xiāng)村風(fēng)情,又可吟詩作畫,舞文弄墨。
此烏篷非彼“烏篷”
和“明瓦船”的這些功能不同,埠船和航船則承擔(dān)著那時紹興水上交通的主要任務(wù)。人們出行短途乘埠船,長途坐航船。
埠船和航船船篷也很高大。埠船有白篷的,也有烏篷的,主要??垦赝窘?jīng)過的固定“埠頭”,但若在田間、橋頭、岸邊,有人招呼,埠船也會隨時停下搭客。埠船的船艙不大,客人又同坐在左右兩條相向的長板凳上,所以是談天說地的好場所。如果碰上一兩個見多識廣的客人,則更是話語滿船。一般的“船頭腦”(船工)也往往是健談?wù)?,如魯迅作品《風(fēng)波》中的七斤之類,會邊搖船邊講述聽來的城鄉(xiāng)趣聞,或與客人聊天,給他們緩解旅途的煩悶。埠船一般是早出晚歸,起點(diǎn)和終點(diǎn)的距離不是太遠(yuǎn),多為紹興城里與鄉(xiāng)下之間。
航船是遠(yuǎn)距離的運(yùn)輸船,傍晚從甲地開船,次日早晨抵達(dá)乙地,所以,紹興人習(xí)慣稱其為“夜航船”。因?yàn)橄狄归g行進(jìn),在黑漆的水面上,為便于識別,有利于安全航行,故船篷未漆成黑色而用“白篷”。
夜航船船身較大,乘客也比埠船多,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航行時間長,又是在晚間,這給大家閑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奇聞逸事、官場秘聞乃至荒誕傳說都是夜航船中的談資。明末清初紹興人張岱所著《夜航船》一書,即緣此而定名。
“梭飛”“三明瓦”等烏篷船,解放初在紹興已經(jīng)消失,埠船和夜航船隨著機(jī)動船的增多和公路交通的發(fā)展,也已逐步淡出了歷史舞臺。目前,紹興所能看到的“烏篷的船”,只有一些旅游景區(qū)保留的俗稱“腳劃船”的烏篷小船了。需要指出的是,在紹興本地,過去這種船只叫“小劃船”“腳劃船”“小船”,絕無人叫其“烏篷船”。
這種腳劃小船一般是載客用的。船長一丈五尺左右,分作3個艙,中艙鋪上船板,再墊上席子,游客一般面向船頭或船尾相向而坐,最多可坐4人,當(dāng)然,游客也可在疲勞時小臥一下;前艙最多可坐兩人,但一般不坐;后艙為船夫的“工作區(qū)”,也可放一些什物。游客坐在烏篷小船上,既可觀賞沿途風(fēng)景,還可伸手船外,擊水嬉戲,十分愜意。即使躺臥船中,閉目凝思,靜聽船底的潺潺水聲,也讓人覺得別有趣味。由于它船體小,船身輕,行進(jìn)快捷,富有特色,所以深受紹興人和外地游客的喜愛。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紹興地域文化的一個“符號”、一種象征,一道特有的亮麗風(fēng)景。
【責(zé)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