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升
蔣家在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兒子,40歲的妻子兩次艱難懷孕后,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方家夫婦二人沒有再生育的能力,年近半百的妻子決定收養(yǎng)一個女兒,但丈夫反對,夫妻倆因此產(chǎn)生了嚴重隔閡;顧家珍幾乎在地震中失去所有至親,以淚洗面的她拋開塵事,皈依佛門……這是總時長39分鐘的紀錄片《獨·生》中的鏡頭。
“豆瓣”網(wǎng)站上,看過這部影片的網(wǎng)友表示很受觸動,紛紛點贊:“這是一部真正記錄中國汶川大地震的紀錄片!”美國《大西洋月刊》稱:只有在《獨·生》中,才感受得到失獨家庭的那份悲慟欲絕!也因此,中國留學生母子健執(zhí)導的《獨·生》,成功斬獲2014年學生奧斯卡紀錄片單元銅獎。
1988年出生于北川的母子健,性格內(nèi)向,常泡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是虎撲網(wǎng)的紅人。經(jīng)常逃課,愛看電影的他,反而戲稱自己是“文藝小青年”。但這一切,卻絲毫沒影響到他的學習,在班上,母子健的成績出奇地好。
2007年,母子健考入四川大學讀國際經(jīng)濟與貿(mào)易,將來去會計師事務所,或者銀行工作。當他正朝著這個目標,埋頭努力時,誰知一場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改變了他的未來。
2008年6月末,國家留學基金委與紐約州立大學簽訂了一項“SUNY中國150項目”援助計劃——紐約州立大學提供150個全額獎學金名額,邀請四川災區(qū)學生到紐約學習一年。母子健很幸運地被四川大學推薦,選拔成為援助計劃中的一員,并順利地進入SUNY Farmingdale分校學習經(jīng)濟。
“SUNY中國150項目”的學生受到紐約等各方媒體的關注,母子健作為其中的受訪者,聽媒體問得最多的一句是“你是誰?災難對你家庭有什么打擊?你的生活怎么樣?之后想干什么”?他總覺得媒體“問得很淺”,并不了解真正的他們。作為走出來的北川人,他認為:自己應該為北川重建做一些事情,而不僅僅是修好自己的專業(yè),這是一種擔當!有了這個想法之后,母子健的心里開始萌生出了學習新聞專業(yè)的念頭。
2009年5月,“SUNY中國150項目”學生結業(yè)回國?;氐剿拇ù髮W繼續(xù)學業(yè)的兩年,母子健一直不忘心中的夢想——時刻為準備出國學新聞做準備。2011年,他申請了紐約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紀錄片專業(yè),是想將來拍一部關于地震的紀錄片。
2012年初,母子健開始構思畢業(yè)作品,拍一部關于北川災后重建的紀錄片。他構思了三個很有代表性的選題——一個是少數(shù)民族的保護,羌族的未來在哪兒;一個是失去獨生子女的家長;還有一個經(jīng)濟問題。在相互比較中,母子健最后敲定拍一部失獨家庭的紀錄片。為了把這一選題,拍攝成“把故事講清楚,讓中國人懂,也能讓說英語的人看懂”的紀錄片,他在三個有代表性的家庭里輪流地待著,甚至與他們一起吃住。
兩個多月的相處,母子健的紀錄片里開始有了這樣的鏡頭——喪夫喪女的顧家珍在中元節(jié)祭祀亡人的那天,空蕩蕩的三室兩廳的房子里,一間被設為佛堂的房屋里,正播放著佛教音樂,屋里還擺好了一桌飯菜,她站在一旁念念有詞:“不要再執(zhí)迷不悟,要看破放下,夫妻兒女都是假的,你要好生念佛……”
2012年9月結束拍攝。之后,每天晚上8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母子健都在學校的寢室里剪片。一個多月里,前后剪了七八十版,從最初的近兩個小時,刪到39分鐘。除了配樂,所有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完成。
無疑,“劍走偏鋒”的母子健是成功的,他的努力使自己過早地拿到了讓世人矚目的“學生奧斯卡紀錄片單元銅獎”。有人把他的成功歸于這場地震,說什么“母子健是災難的受益者”!母子健則回答:“我不否認這種說法,但我也要告訴大家——因為在這次SUNY中國150項目中,有和我同樣的150個受益者,為什么他們不能拿到單元銅獎?因此,獲此成功,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每一個年輕人都應有一份社會擔當——這份擔當,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有擔當?shù)娜松?,才有大作為!?/p>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