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也退
王鼎鈞的回憶錄,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有相當?shù)膬r值,簡練流暢,能點到要緊之處,可是他的其他散文就無法作如是觀了,總覺得他沾了民國時受教育人的一種通病,文辭不錯,但立意太淺,急于落筆,一點點感覺,也當個事似地寫出來。
所以,讀今年出版的他所著的寫作指導《文學種子》,感覺也都在意料之中?!霸S多作家設(shè)法擴大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像旅行、換職業(yè)、登山、潛水、從軍,跟各種性格的人做朋友。這些作家處處顯得有勇氣,有好奇心,熱愛人生,對生活態(tài)度積極。擴大經(jīng)驗還有一個方法:幫助別人。助人,有機會進入別人的生活,并打開別人的心門。一般而言,退縮,閉關(guān)自守,對同類冷漠,往往使作家脫離生活,經(jīng)驗枯竭,體驗能力退化,終于不能創(chuàng)作。”這類話,上過高中后再讀,實在有點腳踩棉花的感覺,說不出該得意呢還是該慌張。(該不是買錯書了吧?)
再有:“作家總是有那么多東西可寫。他哪兒來的那么多材料?作家在捕捉題材時有過人的敏感與敏捷;因為專注——注意力集中,別人發(fā)現(xiàn)題材的機會跟他一樣多,只是別人心不在焉,往往視而不見。通常,你需要什么就特別注意什么,經(jīng)常注意什么就能多知道什么。作家的題材來自人生和自然。一個人,不論他是不是作家,他生活在世界上,人生和自然必定在他心里留下一些東西?!薄蚁氪朔N級別的見解,最好是讓有志寫作者自己去悟,由他來明著點撥,沒啥效果的。
人尊稱他為“鼎公”,可是讀他享譽臺灣的書《開放的人生》,總覺得就水準而論,同那位寫了一堆勵志故事的劉墉差可相當。我想是這么回事,這類書,看起來淺,其實需要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分頭來寫,讀著才有說服力。因為,既然他們講的道理,一般來說彼此不會沖突,比如,這個講兄弟之間要團結(jié)友愛,那個講團結(jié)友愛才是好兄弟,那么,讀者正好看過這本再看那本,正反兩句話都讀一下,這才牢記在腦子里頭。
鼎公雖然浪跡一生,可我看他的作品,覺得他的寫作沒有太受他的涉世所牽連,這對他來說既幸也不幸。但憑這些著述能在華文文學領(lǐng)域立足,畢竟還是幸運的,而這幸運,說起來,本身就是個太勵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