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杰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乏這樣的愛情敘事:一對男女因為機緣相識、相知,一番“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海誓山盟之后,常常附贈特定的物件以定終身,用以表達那份相守一生的執(zhí)著與企盼。他們之間相互贈與的物件就是定情信物。因為是相戀男女二人之間的事情,定情信物也便具有了極強的個性色彩和私密屬性。為了最有效地打動自己的心上人,人們在信物的選擇上總是競奇爭巧、嘔心瀝血。因此,出現在古人愛情生活中的定情信物可謂五花八門、花樣迭出。愛情是美妙的,作為愛情伴生物的定情信物,在歷代文人騷客的鼓噪下,也便平添了諸多的象征意義,給后世的人們留下了美好的遐想空間。
發(fā)簪與發(fā)釵
發(fā)簪是古人用來綰發(fā)或連冠于發(fā)的首飾。古代男女皆蓄發(fā),為梳理發(fā)髻,就要用發(fā)簪貫連。簪早稱“笄”,“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之不墜也”。在中國古代,男子成年要行“冠禮”,女子成年要行“笄禮”。秦漢之后,發(fā)笄之名漸被發(fā)簪所代替。本來用以綰發(fā)或固冠的實用飾物,在后世也成為貴族階層炫富貴、昭身份的手段,出現了名貴的金簪、銀簪、玉簪、琉璃簪、玳瑁簪等。自漢代以后,簪逐漸成為婦女的主要首飾。
古人綰發(fā)除了用簪,還用釵。二者雖然都是固發(fā)之物,但式樣又有所區(qū)別:發(fā)簪是一股,發(fā)釵是兩股。因為釵由兩股制成,情人或夫妻離別時,往往分釵各執(zhí)一股,作為別后思念之物。因此,“釵分”即成情侶分離的代稱:“鏡斷釵分何處續(xù),傷心芳草庭前綠?!毙翖壖病蹲S⑴_近·晚春》詞中有“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表達的就是這種離愁別緒。簪釵成為定情之物,除了因其是女子的近身之物外,應該還與古人的觀念有關。在古人看來,頭發(fā)是父母精血的結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庇脕硎l(fā)的工具是最為私密的物件之一,因此也便有了傳遞情感的意蘊。
戒指與手鐲
戒指原名“指環(huán)”,又稱“約指”“代指”“戒止”等。據漢代劉歆《五經要義》記述,佩戴戒指的習俗源出于帝王的后宮。古代帝王后宮佳麗眾多,輪流侍寢,侍寢之前,需要女史一一登記。女史事先向每位妃嬪發(fā)放一金一銀兩枚小環(huán),平時妃嬪們只把銀環(huán)套在右手上;如果適逢某位妃嬪經期或孕期,不能被帝王臨幸,不需要明說,只要把那枚金環(huán)套在左手上,女史見了就不會登記其名。
后世的戒指除了用作裝飾,至遲在漢代就已經成為男女的定情之物。東漢繁欽《定情詩》中就有“何以致殷勤,約指一雙銀”,“約指”指的就是戒指。到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yōu)橹挥赡凶淤浥c女子,這一習俗也一直延續(xù)至后世。
早期的手鐲不稱“鐲”,而稱“環(huán)”“臂釧”;手鐲也并非女子專享,男子也戴。戴手鐲的方法沒有特殊的規(guī)定,可戴在左手,也可戴在右手,或者兩個手都戴。秦漢之后,男子戴此物者漸少,手鐲進而成為女子的專用飾品。唐宋之后,手鐲的材料和制作工藝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出現了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等;造型也有圓環(huán)型、串珠型、絞絲型、辮子型、竹子型等。與戒指一樣,因為是女子的貼身飾物,手鐲也因此成了傳情達意的定情信物。
香囊與手帕
香囊是古人重要的佩飾之物,起源較早。香囊,古時也稱“香袋”“香包”“香纓”“香球”“荷包”等。繁欽《定情詩》中也有“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之句。唐宋時香囊非常流行,明清時男女佩戴極為普遍。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間也常常把它作為信物贈送,以表衷情。
手帕也是古人常用的定情信物?!都t樓夢》第三十四回寫賈寶玉讓晴雯作信使,給黛玉送去兩條舊手帕,作為表白堅貞愛情的信物。黛玉收到后,“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清末湖北漢族民間敘事長詩《雙合蓮》的名稱就是源出于一條手帕:鄭家灣美麗的姑娘鄭秀英不從家族包辦婚姻,與鰥夫胡三保相愛。為表決心,秀英在手帕上繡一朵蓮花,兩人各執(zhí)一半作為定情信物。鄭氏族長認為此舉敗門辱戶,將秀英賣與富戶劉家。秀英寧死不屈,被娶進劉家后自盡。胡三保也被誣告下獄,后遇大赦回家,悲憤身亡。
鞋子與衣服
唐傳奇《游仙窟》中寫到“我”與十娘臨別以物相贈:“十娘報以雙履,報詩曰:‘雙鳧乍失伴,兩燕還相屬。聊以當兒心,竟日承君足。’”有研究者認為,古代男女間以鞋相贈,除了因鞋是貼身之物外,還因鞋有隱喻女性生殖器的意味,穿鞋則為性交的隱語。一則旁證是明代馮夢龍的《山歌·鞋》中記載:“青緞鞋兒綠緞鑲,千針萬線結成雙。買尺白綾來鋪底,只要我郎來上幫。心肝莫說短和長?!?/p>
除了鞋,也有以貼身衣服作為定情信物的。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王三巧與陳大郎相好,私下將蔣家祖?zhèn)髡渲樯浪徒o陳大郎:“奴家把與你做個記念,穿了此衫,就如奴家貼體一般?!薄瓣惔罄捎辛诉@珍珠衫兒,每日貼體穿著,便夜間脫下,也放在被窩中同睡,寸步不離?!?/p>
紅豆與花椒
紅豆又稱“相思子”“鴛鴦豆”“郎君豆”,用紅豆寄情相思,古已有之。相愛男女互贈紅豆定情,以解相思之苦。唐代詩人王維的《相思》詩借物抒情,更使紅豆成為了“相思”的代名詞。
在中國民間,紅豆還被認為是有靈性的物件。男女定親時,送一串許過愿的紅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婚嫁時,新娘佩帶用紅豆串起的手環(huán)或項鏈,以象征男女雙方心心相連、白頭偕老;結婚后,夫妻枕下各放6枚紅豆,認為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除了紅豆,古人還曾以花椒作為定情之物?!对娊洝|門之枌》描寫一個女子在大樹下起舞,男子邀請她到南郊去參加歌舞會,女子欣然接受。在歌舞會上,女子送給男子一束花椒,這表示男子贏得了女子的芳心?;ń纺艹蔀槎ㄇ樾盼?,應該與其籽粒多有關,含有“多子”的寄寓。
同心結
同心結也是古人表達情感的信物。唐代詩人孟郊的《結愛》詩,描寫的便是一個女子為即將遠行的心上人編結同心結時纏綿悱惻的心理活動。據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曾有這樣的習俗:新娘迎娶到男家時,兩家各出一根彩緞綰成同心結,男女各執(zhí)一頭,相牽而行,拜謁祖先,然后夫妻對拜,以表達對夫妻能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的愛情的追求。
出現在古人愛情生活中的這些定情信物與特定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相關聯(lián),具有約定俗成的寓意。戀人們借助這些意蘊獨特的信物,激發(fā)著愛戀相思的情感,傳遞著“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堅定信念。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