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2015年新年伊始,上海廿一私藏藝術館,羅氏家族的家傳珍品第一次公開對外展出。
舉辦這樣一個展覽,羅振玉的嫡孫、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隨祖經(jīng)過慎重考慮,最終,這些家藏珍品——漢代璽印、敦煌經(jīng)卷、西域木牘、明清繪畫、古代拓本等被一一運至上海,置入展柜,分四次陸續(xù)展出,貫穿全年。
對于不甚景氣的藝術品市場,羅家藏品深具吸引力,開展伊始,便有人來陸續(xù)打探,但是羅家拒絕了所有的拍賣請求。這些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珍品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典型中國學術世家的家傳風范。
漢代青銅瓦鈕私印、明代內(nèi)廷觀音菩薩像、老坑十二眼端硯……,2015年新年伊始,這些原本深藏閨中不為人知的珍品,首次亮相上海灘。
“我們的東西不算是遺產(chǎn),而是我父親研究各門學科留下的樣品?!泵鎸ψ约覍毼?,羅隨祖十分低調(diào)。
羅隨祖的祖父、國學巨擎羅振玉,祖籍浙江上虞,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傳古第一人”,更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一生著作達130多部,刊印書籍400多種。
“雖然留著辮子,但是祖父的思想非常之新?!绷_隨祖說,祖父羅振玉“提出的國學三個支柱‘圖書館、博物館、研究所’,同現(xiàn)在的理念完全一致。他還創(chuàng)立了古器物學的概念,把文物分成57個門類。沒有活躍的思想,這樣的想法很難誕生?!?/p>
從歷史、學術的角度保護文物,羅振玉在國外的名聲“甚于國內(nèi)”。當年,美國考古學會聘他做通訊員,整個東方他是唯一的一位。而美國國會圖書館則藏有一整套他的著作。羅振玉在農(nóng)學、教育、考古、金石學、敦煌學等領域都有不菲的貢獻,而他的甲骨學研究則在中國學界盡人皆知。
當年在《老殘游記》作者劉鶚家里,羅振玉第一次看見甲骨文殘片,便如獲至寶。日后他不斷收集失落的殘片。在日本京都住學8年期間,所著《殷墟書契考釋》成為世界詮釋甲骨學最為核心的重要著作。
專欄作家素素在《羅振玉與大云書庫》一文中寫道:“這本書讓羅振玉成為最早認識甲骨文價值的人,他也是世界上識認甲骨文最多的人?!绷_振玉與中國研究甲骨文的大家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合稱為“甲骨四堂”(王觀堂、郭鼎堂、董彥堂、羅雪堂)。
自羅振玉以下的羅家三代學人,均與北京紫禁城結下了深厚的文化淵緣,從清末羅振玉的“南書房行走”(清代宮內(nèi)鑒定青銅器藏器),到羅福頤、羅隨祖父子的“文物學家”,連接了三個時代的三代人。
受羅振玉影響,在故宮工作近30年的兒子羅福頤家學深厚,17歲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學術研究著述60年,《三代吉金文存》的具體編纂即出自羅福頤之手。
羅家曾隔出兩個房間專門藏書,雖然沒有“宋元善本”,但還是留存下來很多學術精品。
“當年,羅家從天津搬家到旅順,有300多箱書籍和文物,都是我父親一手裝箱、整理,再重新上架布置的。”羅隨祖說。
羅振玉曾在旅順定居十幾年,那里至今還有他的故居和藏書樓—大云書庫。
“整個4層樓的書庫,書籍如何排列、布局都是我父親一手設計的。后來旅順圖書館收藏了大云書庫的書籍,旅順博物館則收藏了大云書庫的器物。”
羅隨祖告訴記者,就職故宮博物院之前,羅福頤曾經(jīng)擔任文化部文物處即后來國家文物局的業(yè)務秘書。
“那個年代國家很窮,大藏家紛紛變賣家藏品,他當時專門負責收購?!?/p>
故宮2萬多件印章由羅福頤一手收入,同時收入的還有一些青銅器物。因為羅福頤的細致和專業(yè),1957年到1981年他在故宮工作期間,那里成了中國藏印最多、印章整理最完備、質(zhì)量最高的地方。
文革期間,國學傳統(tǒng)受到重創(chuàng),羅家也未能幸免。羅家一度被抄三次,輾轉多年,一些藏書雖然重新歸還,但是數(shù)量上卻十分有限。抄家時是8輛汽車,領回來的卻只有幾三輪車。
“祖父鐘愛我父親和堂兄羅繼祖,他把自己的學術一分為二:藝術鑒賞、詩詞部分給了羅繼祖,甲骨、金經(jīng)文、考據(jù)、金石學給了我父親?!?/p>
20世紀90年代,羅福頤病重期間,將家里的藏品一一做了囑托。最小的兒子羅隨祖喜歡治印,羅福頤便把印章類書籍和100多方藏印留給了他,青銅器類的書籍則留給了他的姐姐。
“父親很早就出來獨立工作,祖父去世后,家里的一些財產(chǎn)分散,他基本沒有參與。只是致力于刊印遺著,整理學術?!?/p>
父親去世后,羅隨祖開始慢慢整理家藏,“過去很多東西都是用紙一裹,放在家中,后來才一件一件收拾出來?!?/p>
這些家傳的寶物,被羅隨祖一直帶在身邊,他在上面作了標注,不許家人擅自亂動。后來全家達成一致,因為祖父羅振玉的文物多在旅順,所以,羅家又將一半藏品捐給了旅順博物館。
“老一代人收藏這些東西不容易,我們不希望前人的東西四處分散?!绷_隨祖說。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羅福頤先后5次將自己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獻給國家,包括甲骨、青銅器、古璽印、陶瓷器、書畫碑帖、古籍善本等。羅福頤去世后,羅家再次捐獻出一件原為清宮舊藏的珍貴文物—元代著名書法家顧信的楷書寫經(jīng)。
據(jù)羅隨祖介紹,此次展品中,最珍貴的是他的外祖父商衍瀛(光緒進士)給女兒的隨嫁品—明代工筆重彩千手千眼觀音像。其他珍品還有唐人寫經(jīng)殘卷、明代水晶閑文印章等。
羅隨祖行事低調(diào),他本意是把這個展覽叫做“百劫余燼”,后被策展人改成了“行走紫禁城的三代學人”。從清代開始進入故宮,羅家在中國是一個特例。在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家族史中,羅家堪稱是與紫禁城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一家。
上海廿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威第一次見到羅隨祖,便從他本人的修養(yǎng)中感受到了羅氏家族的力量。
李威所在的“廿一文化”重視文化重建,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深入了解了羅家,特別是看到羅振玉的史料和手跡,李威深有感觸。
“這是一個可以觸摸到的學術大家。從這些藏品中,可以體會到這個百年學術大家是如何自我修煉、自我傳承以及如何教育后代的?!崩钔f。
羅振玉的學風、家風傳至兒子羅福頤,而后由羅隨祖繼承下來,在中國近現(xiàn)代家族中,羅家的學術脈絡清晰暢達。
羅福頤畢生從事金石文字學研究,是20世紀70年代故宮成立“研究室”后第一批并入的專家,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的古璽印研究順利開展。
“故宮的青銅器館是父親建立起來的,他引領了印章研究和戰(zhàn)國文字研究的風氣,而臨沂漢簡包括《孫臏兵法》則由他一手整理?!?/p>
20世紀70年代,山東臨沂漢簡出土,成為當年考古學界的大事。那時,羅福頤正在干校勞動,國務院找到故宮博物院,院領導第一時間調(diào)他回京進行漢簡研究。
羅隨祖回憶說,剛出土的漢簡是一個大泥坨,用軍大衣裹好帶到北京。當時,羅福頤讓助手買了20個手術用的白瓷盤,放上水,把竹簡浸在水中拍照,而后把照片一張張剪開,逐字辨認、編號,從中發(fā)現(xiàn)了整部的《孫臏兵法》。由此知道,它和《孫子兵法》不是一部兵書。
“臨沂漢簡”的整理及《孫臏兵法》的發(fā)現(xiàn)一時轟動海內(nèi)外,一些文物研究者聞風而至。美國、法國、波蘭、日本、馬來西亞和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紛紛作出回應。此前,中國哲學史關注的都是儒、墨、道、法諸家,鮮有提及兵家的。此后,孫武、孫臏的傳略和著作被鄭重列入。
羅福頤的治學和治家一樣嚴謹,雖然不是羅振玉那樣的“大家長”,但一些規(guī)矩,孩子們從小就都知道。
“比如讀書不許折頁,不許扣著放書,一張紙反正面用完,還要裁成小條當書簽等等?!绷_隨祖說。
在陜北插隊數(shù)年后,羅隨祖回到故宮成為父親的助手,研究領域依然繞不開“金石考古”。
當時各學科正在慢慢恢復,最“受寵”的是青銅類重器,印章等研究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羅福頤父子偏偏鉆進了冷門。1978年,文物出版社重印了羅福頤的《漢印文字徵》,第一版就成為該社有史以來最為盈利的一部書。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當年羅福頤熱衷的“冷門”—金石、戰(zhàn)國文字、竹簡等如今都成了顯學。
為編輯《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晚年羅福頤帶著助手,連續(xù)3年,跑了中國15個省市,27個博物館進行調(diào)研。他去世后,這部巨著由兒子羅隨祖最終付梓完成。
行走紫禁城的三代學人留下的遺產(chǎn),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遺產(chǎn)的精華。羅隨祖表示,此次展覽避開“收藏”二字,旨在“避開經(jīng)濟干擾”,只談傳承。
相對于羅家的學術傳承,羅隨祖更關心的是整個民族的文脈。在他看來,傳承是當務之急,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對傳承做一個全面深刻的詮釋?!?/p>
羅振玉(1866—19 40)中國近代農(nóng)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睂W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現(xiàn)代農(nóng)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參與開拓中國的現(xiàn)代農(nóng)學、保存內(nèi)閣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jié)h晉木簡的考究、倡導古明器研究。
羅福頤 (1905年-1981年) “故宮四老”之一。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文物學家、鑒定家和篆刻家,是故宮博物院、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杭州西泠印社等單位的研究員、顧問和理事。
羅隨祖 羅福頤幼子,1952年出生。在故宮博物院工作30余年,主要從事青銅器、古代璽印以及相關古文字與藝術方面的研究,在文物辨?zhèn)舞b定方面享有盛譽;于19 79年完成《漢印文字徵補遺》一書。后又參與編輯《古璽文編·匯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等書,目前是故宮重點學術出版物《羅福頤集》的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