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鏑
近日,各地紛紛曝出第三方網絡外賣平臺存在入駐餐館信息虛假、無證經營等問題?!督洕酚浾甙l(fā)現,此類事件由來已久。自從方便快捷的網絡外賣點餐受到高校學生和都市白領的青睞,隨之而來食品安全問題就層出不窮。2014年8月,杭州九蓮莊地區(qū)無證照餐飲小作坊從事網絡外賣的事件曝光后,杭州市市場監(jiān)管部門就曾約談幾大網絡外賣平臺,指出他們存在證照不全、超范圍經營、未依法亮證亮照、網站公示地址和工商登記信息不符等問題。最終美團外賣被杭州市工商局處罰2.8萬元,同時餓了么和淘點點也被立案調查。
盡管如此,類似的事件依然在繼續(xù)上演。占據國內近60%市場份額的O2O餐飲巨頭餓了么,在上海消保委日前公布的調查結果中顯示,證照符合率竟為零。這些被曝光的餐館只是冰山一角,究竟這些網絡外賣平臺為何在迅速擴張的同時忽略掉其最基本的責任——讓用戶放心用餐——成為新的焦點。同時,對網絡外賣平臺的執(zhí)法缺位也給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隨著今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實施,“安心吃外賣”的簡單愿望能否實現?
無證外賣難安心
《經濟》記者來到北京市學院路附近,用餓了么進行搜索,發(fā)現商家有上百家之多。這里高校云集,不少附近的學生早已習慣網絡外賣點餐。一位鄭姓同學告訴記者,由于平時夜里學校食堂早已關閉,晚上他們都習慣通過網絡第三方平臺叫外賣。
而在中午和下午的用餐高峰時期,學院路周邊各類餐館的外賣訂單就會爆滿。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學校門口和宿舍樓下也穿梭著各類送餐人員。一位米粉餐館的前臺人員告訴記者,平均一天會有近百單的運送量,有時還會更多。實際上,這些入駐外賣平臺的商家也需要相應的運送服務,但是本身存在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卻沒能得到應有的解決。
記者走訪了附近20家外賣平臺上的餐廳,結果發(fā)現有一半平臺上顯示的外賣餐廳并未在店內明顯位置張掛經營許可證等相關證件,剩下的一部分出現證件不齊全或者遮掩現象。一家米粉店內只有從業(yè)人員健康合格證,但旁邊的餐飲服務許可證處卻是空白。
此外,記者發(fā)現兩家緊鄰路邊的只配送外賣的小店,由于天氣寒冷,送餐人員只能進入小店內部等候,門內外擠滿了送餐人員,箱子和各種雜物堆放在本就不大的廚房內,后廚人員對這樣的臟亂環(huán)境早就習以為常。而在該商家餓了么訂餐平臺也收到了大量消費者的差評,包括米飯和肉類不新鮮、吃出蟲子等投訴。
這里的一家餓了么品牌店鋪吉祥餛飩的店面不大,可以說就是以外賣生意為主,該店老板也承認,真正的“流水”來自每天不斷的網絡訂單,“很多時候根本忙不過來”。記者發(fā)現該店的后廚衛(wèi)生情況尚可,但完全開放式的后廚直接面對大門,顯得過于簡陋。同時明顯位置沒有掛放員工健康證以及經營許可證等證件。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餓了么客戶端搜索該地區(qū)位于金馬大廈的肯德基店鋪時,該商家信息欄顯示的地址卻是上海市徐匯區(qū)彩虹橋路的地址,這類重要的信息都不能保證準確,其他各類食品質量相關信息的真實性同樣值得懷疑。
忽視規(guī)則“瘋狂”擴張
餓了么在2014年的交易總訂單量達到1.1億單,日訂單平均值超過100萬單,峰值達200萬單之多。這樣驚人的數字背后是其資產與規(guī)模的瘋狂擴張。
餓了么聯合創(chuàng)始人康嘉曾表示,截至今年1月,餓了么的員工總人數已經從2014年4月的200多人擴張到現在的將近4000人以及超過20萬人的兼職配送團隊,其員工規(guī)模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翻了近20倍。
從資本和業(yè)績增長來看,餓了么F輪融資只與E輪融資相隔7個月,其日訂單從約30萬單直接增長到今年7月的約200萬單,獲得了近570%的增長。餓了么CEO張旭豪也曾高調宣布進軍白領外賣市場。
在這光鮮的背后卻是各種被曝光的后廚臟亂、無證經營和虛假信息等諸多問題。對此,餓了么曾表示,市場工作人員不夠專業(yè)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他們目前已經進行整改,正在醞釀相應的舉措。而餓了么公關代表王先生也曾表示,餓了么也在想一些辦法,例如將食品安全標準納入到線下市場人員的績效考核當中。
激烈的線下競爭導致各大網絡外賣平臺多選擇“掃街”開拓商戶,將瘋狂的市場擴張當成戰(zhàn)爭來面對。去年就曾曝出美團外賣與餓了么線下人員通過械斗等行為來占據有限的市場。而商家也會因為加盟的利益導向忽略了餐飲業(yè)基本的規(guī)則和要求。
實名制是解決之道
《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第三方網絡外賣平臺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其中第六十二條規(guī)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而在10月上海市消保委公布數據后,依然遲遲不見各地方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的相關舉措。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副教授、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吳景明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已日臻成熟,目前的問題在于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他告訴記者,不僅新《食品安全法》可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監(jiān)督第三方平臺,原來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三條也明確規(guī)定了相關的權益?!暗切隆妒称钒踩ā返囊?guī)定更加嚴格。具體來說新《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了10倍的處罰金額,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僅為3倍”。
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劉金瑞博士也深表贊同,他向記者詳細解讀了目前正式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明確地規(guī)定了第三方外賣平臺應該履行的義務和責任。而第一百三十一條也說明了違反規(guī)定后第三方平臺將受到的處罰和需要承擔的連帶責任”。
那么,監(jiān)管機構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當記者就此類問題要求采訪時,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新聞宣傳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不便發(fā)表意見,恐怕引起爭議。
日前,北京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網絡訂餐消費警示時指出,目前網絡訂餐市場食品安全管理還不規(guī)范,違法違規(guī)行為時有發(fā)生,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風險,消費者首先要選擇合法正規(guī)的供餐單位。
顯然,讓處在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完全承擔“辨別真假”的責任并不恰當。在完善法規(guī)的情況下,監(jiān)管部門如何落實執(zhí)法成為一大問題。對此吳景明認為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理應制定部門規(guī)章辦法,在現行《食品安全法》沒有具體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該根據現行法規(guī)和條例制定相關的辦法來處理,制定針對第三方網絡外賣平臺和網上食品經營的辦法。
同時,提高違法成本也可加強監(jiān)管。在新《食品安全法》第三條提出社會共治理念,市場本身、國家監(jiān)管部門和消費者及各類行業(yè)協(xié)會應共同應對食品安全問題。劉金瑞表示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確立的有獎舉報制度、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制度、食品安全信息的報告通報制度是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繼續(xù)加強的環(huán)節(jié),“行業(yè)內部可以形成誠信機制,將多次違法的企業(yè)和人員加入黑名單”。
與傳統(tǒng)經營相比,第三方網絡平臺和微信朋友圈等新型交易平臺比較靈活,給相關監(jiān)管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zhàn)。因此在面對新情況時,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有效執(zhí)法,更加及時地發(fā)出相關食品安全公告信息?!白顝氐椎霓k法就是更加嚴厲地執(zhí)行實名制。由于食品本身的性質,應該更加嚴格地去監(jiān)管,畢竟關系到人身安全。”吳景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