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
如果在此之前,你從沒有聽說過“內化的安全感”,那么你需要聽聽下面這個小故事。
很多年前,當我的女兒艾瑪還在襁褓中的時候,我參加過一次講座。
講座開始前,幻燈機突然壞了。主講人說:“我不太擔心,總會有人來修好它的。但是斯坦利會很著急?!?/p>
聽眾面面相覷,都不明白斯坦利是誰。
“斯坦利是我父親?!彼又f,“他早就去世了,但我依然能聽見他的聲音縈繞在我的頭頂:‘大事不妙了!大家都會離開的!再也不會有人請你來開講座了!’在以前,他那些憂心忡忡的話,總是讓我恐慌不安;可是現(xiàn)在,我會告訴他:一切都會沒事的?!?/p>
那次講座的內容我全忘了,唯一記住的就是斯坦利。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問自己:等艾瑪長大后,我希望縈繞在她心頭的是什么樣的聲音?
我希望她,也包括所有的孩子,在想起父母的時候,耳邊會響起一個與斯坦利截然相反的聲音。它可以給孩子帶來溫暖、平靜和安全,并幫助他們度過各種困境。
這個聲音,就是所謂的“內化的安全感”;沒有它,孩子就可能出現(xiàn)過度依戀和分離焦慮。
那些早年被忽視、被虐待或者遭遇過重大變故的孩子,當然會比較難于將安全感內化;不過那些深受寵愛的孩子,在內化安全感的過程中,一樣可能遇到困難,尤其是在焦慮的時候。
適當?shù)囊缿倥c分離焦慮,是大腦安全系統(tǒng)的必要組成部分。例如孩子見到陌生人時會感到緊張,這意味著他可以分清哪些是熟人、哪些是陌生人。
大部分孩子感到緊張的時候,只是需要多給他一些關愛,比如溫柔而耐心的安撫,緊緊的擁抱,或者只是安靜的陪伴。在需求得到滿足以后,他的安全系統(tǒng)就會重置:“沒事了,現(xiàn)在我可以平靜、放松下來了。”
也可以通過一些游戲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藏貓貓”是嬰兒期經(jīng)典的依戀與分離游戲,它通過有趣而安全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媽媽不見了只是暫時的,媽媽很快就又回來了”。孩子長大一點后的“捉迷藏”游戲,也是以安全的方式上演那幾個生活中的重要主題:
“自己找不到別人了”;
“別人找不到自己了”;
“大家又重逢了”。
這些游戲,都能夠幫助孩子適應分離。
忽視:分離焦慮的根源
造成分離焦慮的原因,跟具體分離那一刻的緊張情緒有關。但更多的可能,是親子間的分離太多了——父母陪伴不夠,孩子沒能形成安全依戀關系。
所以,要消除“短暫離開”或者“入園”之類的具體分離焦慮,父母得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平時多花時間陪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聯(lián)結。漸漸孩子就會確信:
“爸爸媽媽很愛我”;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們都會好好陪伴我”。
有些父母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分離之苦,他們寧愿時時刻刻廝守在孩子身邊。
從長期看,這樣做對孩子是沒有助益的。父母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日?;顒?。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從來都不把孩子交給其他信得過的成人,那么孩子就沒有機會去體驗短暫的分離,日后就可能無法承受分離時的緊張,同時也沒有機會享受重新回到父母身邊的快樂。
同齡的其他孩子已經(jīng)獨立,但焦慮的孩子對于離開父母卻顯得無所適從,表現(xiàn)出無助和猶豫,達不到實際年齡的平均標準。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過度的“救援”,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性依賴”。
孩子需要的不是行動上的救援,而是情感上的安慰。
心理學家米歇爾·博爾巴向父母們提出一個問題:“父母的反應,從根本上是會增強還是削弱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確實首先需要愛與關懷所帶來的安全感,但同時也需要獨自探索世界時一定的緊張感。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可以徹底獨立,要慢慢來,一步一步地引導他——
一方面,輕推他走向獨立;另一方面,用更多的時間擁抱他、撫慰他,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兩者配搭進行,缺一不可。
這不是一夜之間就能產(chǎn)生的,而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我們無數(shù)次滿足孩子的需求、撫慰他的情緒、讓他知道可以依靠父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