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3月23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與世長辭,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哀悼。李光耀是新加坡的締造者,也是一張代表新加坡國際形象的名片。他的去世結(jié)束了一個時代,而人們對李光耀政治遺產(chǎn)的理解才剛剛開始。無論是在華人世界還是在西方世界,他都將為政治治理思維留下長久的烙印。
瀏覽西方媒體網(wǎng)站上李光耀逝世報道下的網(wǎng)友留言,看到的是幾乎普遍性的贊譽之詞,那些曾去過新加坡的人,都驚訝于該國有條不紊的社會秩序和廉潔高效的政府治理。像《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這樣的知名人士,對新加坡都不惜堆砌溢美之詞,這無疑是新加坡國際軟實力的最佳體現(xiàn)。
新加坡今天取得的成就和聲譽,往往讓人忽視它最初的基礎是如何薄弱。1965年它名義上是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實際上是被其拋棄,當時李光耀是滿含熱淚宣布新加坡獨立的。但也許馬來西亞都未想到,它拋棄的新加坡成為東南亞的耀眼明珠。正是李光耀逆境求存的干勁引導了新加坡的成功。直到今天,新加坡也是一個東南亞的以色列,特殊的地緣政治處境要求它必須始終保持憂患和創(chuàng)新意識。
1965年李光耀臨危受命出任這個城市國家的領航者,他致力于打造國家認同,實現(xiàn)經(jīng)濟發(fā)展和民生富庶。他既受傳統(tǒng)儒家觀念的影響,又接受英國法治與憲政制度的熏陶,東西方的智慧和長處在他身上實現(xiàn)了完美的結(jié)合。李光耀堅信精英治國的理念。雖然新加坡模式在歐美也受到一些質(zhì)疑,但李光耀觀念其實與世界主流政治觀并無齟齬之處,深入考察都能發(fā)現(xiàn),成熟的西方國家根本上是以民主制度為表,以精英治國為里的。
像新加坡這樣的“家長式政府”,非常強調(diào)政治家的德性,要求他們從民眾的最大利益出發(fā),以長者的智慧引導國家經(jīng)歷各種挑戰(zhàn)和風云變幻。良好的治國者需要是像甘地那樣的道德楷模,又有馬基雅維利式的權(quán)謀智慧,又有丘吉爾那樣的勇氣,同時具備對所有政治家的要求——高超的治理能力,而這些特征李光耀都符合,也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他的任務。
人人熱議“新加坡模式”,但其實新加坡并沒有模式,說穿了就是實事求是,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李光耀領導下的新加坡結(jié)合了東西方的優(yōu)點:既有嚴格的管制也充分保障了經(jīng)濟活力,既奉行自由的市場經(jīng)濟政策又提供了充足的社會保障,既實行政府主導模式又保證了政府的廉潔高效,既奉行精英治國理念也強調(diào)治理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都贏得了新加坡人的認同。
李光耀的務實主義,體現(xiàn)在外交上就是左右逢源。他對中國沒有意識形態(tài)上的偏見,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與中國越走越近,充分分享中國經(jīng)濟增長帶來的紅利。無論說他“親華”或者“反華”,都是偏頗之見,其實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只是希望實現(xiàn)大國之間的均勢,而在大國的縫隙間,將新加坡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最大化。
當然,新加坡并非沒有問題,其模式也并非人人都認同,包括對李光耀本人,或許也有人頗有微詞。然而,在一生中,李光耀完美地扮演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應該扮演的角色,他面臨著有限的歷史條件,卻用自己的智慧把有限的資源發(fā)揮出了最大的效能,把一個偏僻弱小的國家變成了國際舞臺上的光彩角色?!氨M人事、聽天命”,我們對于一個完成了特殊歷史所加于其身的特殊職責、又獲得民眾充分肯定的老人,又何須過多強求?新加坡發(fā)展道路的探索還將繼續(xù),沒有人能保證繼續(xù)成功,但新的領導人如果充分學習李光耀的遺產(chǎn)和政治德性,將是成功的最佳保障。
在《理想國》里,柏拉圖設想一位道德高尚又有哲學思想的人做“哲人王”,以此作為他至高的政治理想。并非偶然的是,柏拉圖認為的理想國家形態(tài),正是像新加坡這樣的城邦。可以說,在華人世界里,李光耀是最接近這種“哲人王”模式的政治家,他在私人品德上毫無瑕疵,又高瞻遠矚,富有遠見,不斷觀察和思考著這個世界,為自己領導的國家爭取最光明的未來。斯人已去,一切人的評價都是多余,唯有歷史會給予他最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