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學生都有一些獨特的、有價值的思維,作為教師要積極指導好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他們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關鍵詞:合作;思維;高效
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可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實際課堂上,很多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發(fā)生真正的合作。合作的低效或者無效的原因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缺乏對學生合作進行有效的指導。雖然我們不能苛求教師的教學行為,但是教師需要改進指導學生合作的行為。
一、合作學習的意義
合作是為了讓參與者獲得更多的收益。合作的本質是分享,學生在獨立學習之后需要檢驗自己學習的效果,也需要了解別人的學習情況。這就需要學生將自己獨立學習的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在與別人交流中受到別人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思路的啟發(fā),同時也將自己的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與別人進行交流和分享。合作學習能夠拓展學生的思路,促進學生多元思考,使學生的潛能被充分激活,促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發(fā)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合作學習的前提
學生參與討論、探究、交流,需要以自己的獨立見解與認識活動作為支撐,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就去參加合作往往意義不大。獨立式學習思維是最可貴的品質之一,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之前,要做好自學指導,注意設計好自學內容,把握好其難度,為合作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
三、合作學習的幾點指導
1.合作小組的建設
組建小組是合作的基礎,也是合作的組織形式。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在學生自愿組合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調配,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內成員之間應該是性格互補、各科成績均等,有利于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在組內進行分工合作與充分的交流,這是進行組間交流的基礎。組間交流的實質也是分享,每一個小組在進行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將自己小組形成的共識與存在的問題、分歧等由代表在全班進行發(fā)言,其他小組給予補充或
質疑。
2.合作要立足文本
雖然說教材只是個例子,但這個例子比較典型,學生在進行合作交流時,應該立足教材的基本內容,以教材為依據(jù),在弄懂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與引申,尋找出文本背后的合作提升點。
3.合作要有主題
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對話,可能獲得多元的感悟,但這些感悟應該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進行交流,討論需要聚焦,也需要發(fā)散,沒有聚焦就不能對問題進行交流,沒有發(fā)散學生的視野就會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之中,而不能對問題展開全面的分析與討論。
4.合作學習要有“質”和“量”
學生學習不是完全的自學,是在教師的引導與指導下的學習。教師應編織學習提綱,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與合作學習。教師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層次。學生之間的無障礙交流,為學生進行各種觀點的討論、點撥、啟發(f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學生之間充分交流自己的觀點,必然會使學生的各種見解在碰撞、交融中得到完善與升華,學生的互相啟發(fā)會使新的靈感不斷出現(xiàn),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不斷成熟,學生通過與別人的交流,思維的層次與水平會不斷得到提升。
5.注意合作的時機
如果學生獨立學習就能解決的問題,也就沒有必要合作。只有在學生遇到比較復雜與難懂的問題,自己無法獨立解決時,才有必要與別人進行合作。時時處處都讓學生合作,可能會導致學生思維的膚淺與對別人的依賴。所以要注意以下幾個合作點:
①在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處合作;
②在思維容易發(fā)生矛盾沖突處合作;
③在教材的空白處合作;
④在學生對自己或同學評價時進行合作。
6.規(guī)范學生的合作行為
教師要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合作與探究行為,教師可以讓學生遵循一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驟來進行合作,比如:
①讓學生站起來交流,提高注意力,坐下表明交流完畢。
②讓學科組長組織好發(fā)言并做好相關記錄。
③要求學生發(fā)言使用“我認為什么、我的理由是什么”這樣的句式以及使用本學科規(guī)范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見解與同學交流。
7.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合作學習
學生在發(fā)生矛盾與問題的焦點處,最希望教師能夠進行指導,此時教師就要深入其中參與討論,教師不妨把自己對問題的認識與思考和盤托出,讓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評論,讓學生分析教師的思考有沒有道理,將教師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自己的進行對比。讓學生對老師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進行分析,能很快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每個學生都有一些獨特的、有價值的思維,作為教師,我們要積極指導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們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M].教育出版社,1984.
[2]吳效鋒.新課程高效率教學[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陳長保(1980.8.4),男,安徽明光,現(xiàn)職稱:中學一級教師,學歷: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課程改革之如何打造高效
課堂。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