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英
摘 要: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全面展開,生物學科運用多媒體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關鍵詞:多媒體;生物;效果
21世紀是信息網絡時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隨之全面展開。新課改以來,多媒體課程資源已被國家列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它的研發(fā)和運用對于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已成為教育領域各學科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生物學科運用多媒體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顯著。
一、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中生好奇心極強,運用多媒體進行生物教學生動有趣,與傳統(tǒng)刻板枯燥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形成鮮明的反差。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例如,在學習和了解“生物學的發(fā)展前景及應用”“現代生物科技成果”“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等,錄像提供的內容非常生動有趣,豐富的課外資源拓寬了學生的眼界,更激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生物的欲望,這些都是過去的教學方式所不能及的。再如,“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教學課件,把教學內容和流程用多媒體幻燈片的形式展開,精心設計和制作的幻燈片就似一幅幅精彩的連環(huán)畫,深深吸引著學生,如果再配以相應的聲音和背景音樂,將那些虛幻、靜止、抽象的課本內容動態(tài)化、真實化、直觀化,將很快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化難為易,突破難點
生物界的好多生物、現象和過程,我們很難看到或根本看不到,也無法想象,例如:“細胞的分裂和分化”“人體的呼吸”“能量的釋放和利用”“生命的起源”等等,因而學習理解難度較大。如果能運用多媒體技術把一些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即可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從而便可輕松地突破那些難點。
三、能大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納與記憶率
一個人獲知的信息中80%以上來源于視覺,10%來源于聽覺。如果學生是邊聽邊看,同時進行討論,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交流的話,那么他所能獲得的知識量將遠勝于傳統(tǒng)教學。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模擬錄像既要看,又要聽。因此,用多媒體教學,在相同時間內獲得的信息量,肯定要比一味地聽老師講多多了。
四、充分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雙邊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才是主體。多媒體教學使學習內容變得形象生動、展現的畫面及場景栩栩如生,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從而不由自主地去積極主動思考、學習。同時,教師能夠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可以一邊對課件呈現的畫面進行講解,一邊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從而進行高效的雙邊活動。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細胞分裂和分化”一節(jié)中“細胞分裂”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先帶著以下問題觀看“細胞分裂”過程的課件模擬錄像,與此同時,教師一邊講解錄像內容,一邊引導學生注意細胞分裂的過程、結果以及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1.細胞分裂是怎樣的過程?過程中細胞的哪些結構進行了分裂?分裂的結果如何?
2.細胞分裂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細胞分裂形成的新細胞中染色體是否為原細胞的一半?
由于學生是邊看邊聽邊思考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和理解就容易多了,回答問題也覺得簡單了。這樣課堂氣氛自然也就活躍起來,避免了以往教師“自唱自演”的尷尬局面。
當然,雖然多媒體生物教學有諸多優(yōu)點,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完全為了追求華麗的表面形式而濫用多媒體覆蓋整節(jié)課,那樣將失去教學多媒體的宗旨、意義。教學多媒體是展現和傳遞相關教學內容的載體,多媒體的設計應以協助、服務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為前提。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需要,制作和運用有助于教學的多媒體課件。另外,我們還不能有了多媒體就放棄其他教學形式和手段,例如,生物實體展示、模型、操作實驗等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多媒體都不能代替的。
總之,只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科學地設計、制作、使用多媒體,將會使生物教學過程更精彩,教學效果更顯著。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