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傳真
展覽:此處及彼處
作品:繪制旅程行計劃,影像裝置,2008—2011,布什哈·哈利利
地點:紐約 新當代藝術博物館
雖然展覽“此處及彼處”有幾個并非緊密相關的主題,但首當其沖地產生影響的是其中個人風格極強的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影像為基礎的作品。在這一展覽上最能聚焦視線的莫過于布什哈·哈利利的《繪制旅程行計劃》了,該作品著力于地域文化的主題,通過九塊投影屏,讓被采訪者訴說他們在國家之間——或更具體地說,在約旦河西岸地區(qū)與以色列——的遷徙,并在地圖上標畫其遷徙路線。
——大衛(wèi)·馬庫斯
藝術家:安吉拉·迪弗雷納
作品:母親、兒子和小馬駒,布面油畫,152.4cm×121.92cm,2014
地點:紐約 莫亞娜·羅畫廊
歷史與文學典故充滿了野性的畫面,迪弗雷納的最新展覽“讓我們在一起”令人激動地證明了藝術家值得如此驕傲。
通過嫁接電影史和歐洲古典繪畫,迪弗雷納的早期作品展現(xiàn)了一種隨意的平衡感。在新作品中,藝術家歡愉地更換了她標記、創(chuàng)作、完善作品中迷人世界的方式。動物、半獸人、性感的母親、迷惑的父親、天真的少女、俊俏的少年,自然地出現(xiàn)在畫家寓意滿滿的畫面中。作品中的角色古時與當代并存,變化多端,正如諷世畫中的神話和歷史人物那般多樣繁復。
——凱莉·莫亞
藝術家:布魯諾·諾韋利
作品:A Matéria Vibra Numa Fluidez Radiante,布面丙烯,175.90cm×175.90cm,2014
地點:丹佛 大衛(wèi)·B.史密斯畫廊
鮮艷的植物、尖銳的幾何圖形在布魯諾·諾韋利的個展“Materia Radiante”中融合。諾韋利工作生活于圣保羅,幾年前,他在這里接受了免費的自學大學教育,各種學科之間的積極交流及學習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共同進步。諾韋利在這里獲得了表現(xiàn)奇異生物和夢幻風景的興趣,他用華美的色彩和圖案化的筆觸去構建、呈現(xiàn)這些元素。在作品中他采用了柏格森派的本體論模型和他祖國巴西蔥翠的熱帶雨林去檢驗自然與語言之間的邊界及共性。
——本·吉萊斯皮
藝術家:珍妮·霍澤爾
作品:CONCLUSION,布面油畫,259.08cm×182.88cm,2014
地點:紐約 希姆&雷德畫廊
珍妮·霍澤爾曾用LED裝置制作大尺寸絲網印刷,這些現(xiàn)成品讓人憶起俄國至上主義的作品。在這次手繪油畫展中,霍澤爾用微妙而令人愉悅的視覺效果將手工制品與抽象畫之間的關系推進得更加深遠。
《CONCLUSION》(意為“結論”)這件作品呈現(xiàn)了一種安靜的低語,在“SECRET/NOFORN”(意為“機密/禁止在境外傳播”)這兩個詞語之下的黑色區(qū)域——黑色的虛空——懸停于激烈的白色筆觸之中。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獨立的表現(xiàn)語言風格之前,霍澤爾在學院時曾使用過抽象繪畫風格。如今她又重訪抽象表現(xiàn)領域,將萊因哈特的硬邊形式和德庫寧或克萊恩的筆觸結合在一起,卻是為了隱藏表現(xiàn)。
——希拉里·M.希茨
藝術家:吉姆·肖
作品:萊茵河黃金的詛咒,布面丙烯,
三聯(lián),每聯(lián)243.38cm×121.92cm,2014
地點:紐約 麥德龍圖像中心
流行及先鋒文化的收藏者吉姆·肖的風格及圖像抽取自他從跳蚤市場收來的數量龐大的漫畫書、宗教小手冊、醫(yī)學教科書、相簿、草根繪畫。他像藝術史家對待提香和喬爾喬涅的作品那樣嚴肅對待這些漫畫書上的圖像和醫(yī)學插圖,并將他們作為獨立的作品展出。從這些文化殘片中,肖發(fā)展出自己的圖像詞匯。
肖最近的作品讓人回憶起20世紀70年代唱片封面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空幻圖像。很容易讓人將其想象為舞臺布景的一部分或歌劇的唱片封面。他的某些作品受到瓦格納的歌劇的影響,充滿了神話、虛構及宗教感。巨幅作品《萊茵河黃金的詛咒》便引用了瓦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內容。
——安東尼婭·波科克
藝術家:詹妮弗·韋恩·里夫斯
作品:釣星星,板上丙烯、拼貼,
60.96cm×91.44cm,2014
地點:紐約 布拉萬·李畫廊
詹妮弗·韋恩·里夫斯晚年的作品愈發(fā)“粗暴”:將小碎磚塞入線圈和椎體中,再將其劃破、摁扁,涂抹于各種載體之上,包括木頭、纖維板、紙張(但惟獨不用畫布),再在畫面上添加使用紐扣、電線、玻璃珠及各種難以辨認的材料。此次采用了最新圖像與對象——包括一些1997年她第一次贏得認可時的圖像——的作品充分地展現(xiàn)了她將普通材料中的復雜情感充分激發(fā)出來的能力。
——南?!て樟稚?/p>
藝術家:瑞貝卡·霍恩
作品:一棵樹的啟示,青銅、鋼、黃銅、電機裝置,
145.10cm×229.87cm×150.18cm,2014
地點:紐約 肖恩·凱利畫廊
瑞貝卡·霍恩的最新展覽“龍骨之諭”展示了她的雕塑和大尺寸紙上繪畫作品。展覽呈現(xiàn)了與當下的新抽象藝術中的麻木、冰冷、理智完全不同的罕見詩意。藝術家聚焦于材料的情緒與精神氣質,她的萬物有靈論,令人憶起同為德國藝術家的約瑟夫·博伊斯。
——奧斯汀·康西丁
藝術家:尹錫南
作品:崔承喜,綜合材料,尺寸可變,1966
尹錫南(生于1939年)是一位女性主義的先鋒人物。她在光州雙年展上展示了一件由照片拼貼而成的裝置作品。這是一件創(chuàng)作于1996年的精致作品,作品與一位著名的朝鮮人物——舞蹈藝術家崔承喜(生于1911年)密切相關,該作品也被命名為“崔承喜”。崔承喜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舞者,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于特定的歷史與政治環(huán)境,她消失在公共視野中,去向成謎。
藝術家:艾德·阿特金斯
作品:絲帶,三頻道高清視頻,
約13分鐘,2014
地點:倫敦 蛇形畫廊
“一部特別復雜和恐怖的影片”,這是艾德·阿特金斯對他近日蛇形畫廊展覽的中心作品《絲帶》的評語。通過分布在畫廊不同區(qū)域的三個投影畫面,刻意制造的黯淡、陰郁,這一影像呈現(xiàn)出深奧、晦澀之感,正如畫家所言。同時在很多部分,輕率、憂郁、自覺神經質、緩滯等也存在。這是一部缺陷與其影響同樣矛盾共存的作品。
《絲帶》中展開了一系列光芒四射的畫面、脫節(jié)的音樂和荒謬的對話。“戴夫”是該片反復出現(xiàn)的主角——一個裸體、刺青的虛構人物,他總以難以把握的意識流語言自言自語,大口灌酒,沉醉于表演流行民謠。他的語言穿梭于極端現(xiàn)代主義和商業(yè)俚語中,似乎全都是刺耳的捏造。似乎唱詩班的吟童忽而變成了頑童,他的嗚咽某刻又變成了巴赫的嘆詠調。
被評價為“部分音樂劇,部分恐怖片,部分是情景劇”,《絲帶》也許可以視作后現(xiàn)代的典型文本,其中彌漫了典故和心酸的自我意識,通過隱喻及數碼時代的技術屹立于其時代。但不得不提的是,作品中也有無可救藥的混亂和缺陷,迷惑性地躲藏在精致熟練的數字技術之后,與作品的光芒并存。
——高居翰
藝術家:法比恩·梅雷勒
作品:律法,樹脂、油彩、毛圈布,2012
藝術家:瑞貝卡·貝爾摩爾
作品:姐妹,噴墨印刷幻燈片,213.36cm×365.76cm,2010
地點:多倫多 賈斯汀娜·M.波尼斯畫廊
瑞貝卡·貝爾摩爾的《姐妹》中,有一位黑發(fā)著牛仔服的女性,她背對觀眾,張開雙臂。一張攝影作品被截成了三聯(lián)畫的形式,呈現(xiàn)于這個名為“KWE”的展覽上。起初她看起來像是得到了充分的授權,但接著,疑問襲來:她是否正被警察搜查?在展覽的宣傳頁上,策展人旺達·納尼布什寫到,這位女士是一位原住民,而圖像的模糊性正是貝爾摩爾作品的典型特點,作品中的內容看起來永遠在沉著與被剝奪之間游移。
——米連娜·托米奇
藝術家:托尼·塔瑟
作品:日夜,綜合材料,
182.88cm×137.16cm×17.78cm,2014
地點:芝加哥 格維·古普塔笈多畫廊
一坨醬、一灘清洗劑、一團酸奶,將油彩和食品及其他消費產品的材料重塑成三維作品,再將產品的原包裝瓶罐與原始材料聯(lián)系在一起,覆蓋于1米8高,1米4寬的木板上,就共同組成了托尼·塔薩特的復雜作品《嬰兒肌》。將產品與產品包裝共同納入作品,這也是藝術家“溢畫”系列作品使用的典型手法。
——凱爾·麥克米倫
藝術家:邁克·鮑爾
作品:奶油之戰(zhàn)——史努比,布面油畫,223.52cm×322.58cm,2014
地點:紐約 麗莎·庫利畫廊
邁克·鮑爾在麗莎·庫利畫廊的第二次個展上的所有繪畫都有著類似的組成:一個混雜的中心團塊標記和象征物像扔向四周的手榴彈逐漸彌散。寬3米多的巨幅作品《奶油之戰(zhàn)——史努比》顯露出了一種當代史的繪畫形式。米色的背景上擁塞了許多變形的肌體(大部分是些活躍過度的手指頭)、浮動的幾何板,幽靈似的星云正滲出水滴。觀眾也許能在其中找到一整條光譜(從森森的霓虹綠到飽和度極高的橙色到灰色和棕墨色),也能看到各種技法(從對大幅度動作到復雜糾結的細節(jié)描繪,從濕蓋濕的厚涂法到清麗的薄涂法)。畫中的肌體有時以超現(xiàn)實主義的華麗姿態(tài)粘連在一起,更多時候這些頭、手、胯又各自游離、蜂擁、寄生在各種縫隙的邊緣。
——貝基·布朗
藝術家:丹·奧托
作品:夜晚七點的游泳池,布面油畫置于板上,17.78cm×17.78cm,2014
地點:波特蘭 Fourteen30當代藝術館
弗洛伊德認為夢里的特定景象,尤其是有著茂密樹林的山,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表現(xiàn);夢見在水里是出生的象征——從羊水中出生。氣氛安詳靜謐的作品《夜晚七點的游泳池》也呈現(xiàn)了一種類似的聯(lián)想。滿月和星辰之下,一個纖細的人形在發(fā)光的游泳池中浮浮沉沉,參天的松柏環(huán)繞的泳池木甲板上,父母正分側站立,背景上的空椅子暗示著家族譜系。兩邊的椅子是給祖父外祖父的,中間椅子前的桌子上擺著紅色的水果或是花朵,健壯而又值得信賴的狗成為父母聯(lián)姻的象征。困惑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曾經是“我們從哪里來?”而我們的先妣都是誰,這個全球性的家族秘密形成了奧托引人入勝的繪畫的潛在內容:這也是生活中揮之不去的迷。
——蘇·泰勒
藝術家:托馬斯·魯夫
作品:phg.02_II,有色印刷,239.08cm×184.15cm,2014
地點:蘇黎世 Mai36畫廊
1958年出生于德國南部的托馬斯·魯夫長期以來被視作杜塞爾多夫攝影學派的關鍵人物。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從學于伯恩·貝歇和希拉·貝歇夫婦門下,其后也任教于此。魯夫通過不斷的革新積累了聲望,近年來也在持續(xù)探究數碼圖像制作和無攝影機式攝影能提供的實驗性發(fā)展?jié)撃堋?/p>
這次展覽上的新作品出自于“攝影”和“負片”兩個系列,“攝影”系列的作品都是非常巨大的印刷作品,由六件約2.4米高、1.8米寬的作品組成。這些壯麗的作品圖像神秘異常,也是魯夫用他精心設計的加工方式所創(chuàng)。正如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曼·雷通過將物象放置在感光紙上并將材料曝光于日光下創(chuàng)作了單色攝影,魯夫也將攝影重構成為徹底的數碼技術。既不使用實體對象,也非光敏背景,他用新的程序替代了以往制作3D電影的動畫軟件,在這種數碼環(huán)境中,通過大量的虛擬的光源、不同的強烈色彩的處理,形成了最終的畫面效果。這種處理要求巨量的計算機運算能力,魯夫在展廳中的攝影作品就使用了德國Jülich科研中心的超級計算機JUROPA。經過處理的畫面已經看不出最初的物象,如在作品《phg.02_II》中,黃色、橙色、褐色、淡綠、灰色的折射和陰影清晰地共同構成了一個貫穿全幅的S形,頗有些未來主義的活力。
——奧伊弗
劉蘭/供稿 王玨/譯
“水彩再現(xiàn)”當代國際水彩名家邀請展
展覽時間:2015年3月3日—3月15日
展覽地點:上海壹號美術館
此次當代國際水彩名家邀請展,作品來自全球四大洲28個國家,59位水彩藝術家,是維也納當代亞洲藝術交流中心創(chuàng)始人、國際當代藝術策展人羅光耀先生精心打造策劃的“水彩再現(xiàn)”2015年中國巡展首展。為觀眾帶來水彩藝術盛宴享受的同時,也帶來全球28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藝術表現(xiàn)理念和不同藝術審美的觀點。以國際視野多元展現(xiàn)了當代水彩藝術的精華,為推動中國水彩畫的進一步繁榮和發(fā)展,加深上海與國際水彩文化藝術的交流做出寶貴貢獻。本次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和手法各異,體現(xiàn)了當代國際水彩語言表現(xiàn)最先鋒、最前沿的一面。
圖像研究室——水墨進程中的一種“顯象邏輯”展覽時間:2015年1月10日—3月15日
展覽地點:北京正觀美術館
此次展覽由王萌策劃,力邀高茜、杭春暉、金沙、李戈曄、徐華翎、張見、鄭慶余等23位在水墨領域探索的藝術家。展覽希望成為一次“對話式”的研究,縷析中國繪畫“顯象史”,提出“意象視覺”“寫實視覺”和“圖像視覺”三種基本型的跨越古典、現(xiàn)代和當代的“象”之視覺生成機制,提供一個聯(lián)通當代“發(fā)生現(xiàn)場”與歷史“已有標樣”的對話框架,將“展覽”使用為一種“研究對話”的可能,與藝術家形成務實交談,從中進入一個實質的討論語境,讓展覽再次成為“文化發(fā)生”的行動,讓美術館的策展更具活性的“介入功能”和恰切的“激活效應”。開放地討論問題,而不是以“圖像”為旗幟拉出一個畫派,是本次“研究室對話”的基本性質。對“圖像”作為水墨進程中的繪畫方式和“顯象邏輯”,進行一次“呈象”動力系統(tǒng)的學術交談。
“共振計劃第十二站——關鍵鏈接”國際當代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4年9月29日—2015年3月20日
展覽地點:北京當代藝術館
“關鍵鏈接”由粟多壯、格楚·艾希里曼策劃,北京當代藝術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瑞士圣·烏爾班當代藝術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是在“共振計劃:走向世界的中國當代藝術”框架下進行的一次全新實踐。展覽涵蓋繪畫、攝影、雕塑、裝置和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參展群體不僅包括已經被廣泛認可的成熟藝術家,也包含嶄露頭角的新生代藝術家,還邀請了一些知名的外國藝術家。在不同代際的藝術家之間,不同的國籍與地區(qū)之間,作品的不同形式與語言之間,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與互補?!瓣P鍵鏈接”涵蓋了當下流行的多種藝術式樣,形式更為多元。從這個意義上說,“關鍵鏈接”作為“共振計劃”的重要部分,從不同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之間架構聯(lián)系和互補,呈現(xiàn)了中國當代藝術在當下發(fā)展中的豐富肌理。
社區(qū)植入計劃
展覽時間:2015年2月28日—4月15日
展覽地點:成都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藝術作品將更多地涉及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這樣一個城市中心所規(guī)劃出的文化社區(qū),正是為了對應城市文化訴求而采取的行動。怎樣讓藝術回歸于它的出發(fā)點,建設性地讓藝術與民眾有更多的相遇?如何用一種現(xiàn)實的態(tài)度感悟當代世界與我們之間存在的距離?這樣的內容就有可能避免我們習慣的藝術理解方式,同時也能從某種程度上消除人們產生對當代藝術解讀的歧義。長時間以來,人們總是在傳媒的作用下,去理解這樣一個豐富的文化變遷事實,以傳統(tǒng)的眼光探尋藝術創(chuàng)作所包涵的視覺寓意,使很多的人只能經驗地對藝術作出反應。此次展覽邀請了曹暉、崔岫聞、谷文達、劉俐蘊、繆曉春、隋建國、向京、張大力8位藝術家,將當代藝術納入到一個與民眾分享的公共空間,探討藝術與生活之間真實的關系,使更多的人認識當代藝術家所隱含的創(chuàng)作思想。
2015年作為理由
展覽時間:2015年2月7日—3月22日
展覽地點: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本展覽囊括了中國及海外藝術家的作品,呈現(xiàn)了他們就2015年世界不同地區(qū)的形勢作出的回應?,F(xiàn)在,種種危機籠罩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宗教極端主義、潛伏的疾患、加劇的社會貧富差距、動蕩的金融環(huán)境、隨著技術加速的軌跡不斷調整的政治改革、經濟轉型、地緣政治的重新平衡與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藝術家為我們的周遭現(xiàn)實提供了富有深意的解釋。展覽中的一些作品與特定歷史和地域相關,另一些則反映了人類固有的思維和存在狀態(tài),即意識形態(tài)。每年年初,《經濟學人》雜志會發(fā)布一份全球新聞和商業(yè)趨勢報告,本次展覽的英文標題即借用了這份報告的刊名。或許展覽可被視為嘗試回答如下問題的綜合答案——在當下的世界,生存的意義是什么?“2015作為理由”由UCCA館長田霏宇和助理策展人陳怡辰共同策劃。參展藝術家包括:若納塔斯·德·安德雷德、尼爾·貝魯法、陳劭雄、崔潔、阿斯蘭·蓋斯穆夫、GCC、胡向前、郭貞婭、劉野、諾亞·謝爾登和張曉。
丹青文脈——中國工筆畫學會傳承展
展覽時間:2015年3月18日—3月28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
此次展覽旨在傳承經典,彰顯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弘揚中國工筆畫學會歷屆畫家的奉獻精神,肯定他們的歷史功績,樹立體現(xiàn)中國藝術主流價值觀的典范,讓青年一代直觀感受新中國工筆畫事業(yè)開拓者們的心路歷程,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和藝術上精益求精的精神,推動中國工筆畫藝術的蓬勃發(fā)展。
本期“域外傳真”“視線”由阿信、藍紫、為民、曉丁、李文、精靈編輯整理并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