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斌
“徐熙畫派”是五代時期誕生的一個花鳥繪畫流派。徐熙是五代時期南唐人,他以清新灑脫的繪畫風格與后蜀黃筌工整富麗的繪畫并稱于世,其風格又稱“徐體”、“落墨體”。“徐熙畫派”對后世花鳥畫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花鳥畫尤其是寫意花鳥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歷史地位。
“徐熙畫派”作為一個綿延悠長的繪畫流派,其人員組成相當龐雜,徐熙是這一畫派的開派性畫家。徐熙,鐘陵(今江西進賢)人,一作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南世家。他平時經常游覽園圃,細心觀察花鳥蟲魚,進行實地寫生,形成以墨筆為主、設色為輔的繪畫方法,人稱“落墨體”。徐熙亦曾創(chuàng)作為宮廷裝飾用的“鋪殿花”、“裝堂花”。徐熙的一系列創(chuàng)作標志著“徐熙畫派”正式誕生。直至現當代,一直都有受徐熙及其畫派影響的繪畫群體出現。
“徐熙畫派”的發(fā)展歷程
五代末至北宋初,開創(chuàng)期的“徐熙畫派”的畫家繼續(xù)傳承徐熙的繪畫風尚,作為一個繪畫流派在北宋宮廷中存在下來,其繪畫特色也逐漸在中原地區(qū)傳播開來。隨著新的審美風尚的出現,在北宋中后期開始大放異彩。宋初由于“黃筌畫派”畫風在畫壇處于主導地位并對其他流派產生制約作用,“徐熙畫派”的畫風暫時處于輔位,但由于徐崇嗣以及其他繼承者的活動,該流派一直處于緩慢的發(fā)展之中。宋代中期以后,隨著新的審美風尚的出現,“徐熙畫派”開始代替“黃筌畫派”占據畫壇主導地位。尤其北宋末期和南宋時期,文人畫出現,“徐熙畫派”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繁榮了200年之久,為后來明清花鳥畫樣式尤其是大寫意花鳥畫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時期是我國花鳥畫繁榮發(fā)展的歷史時期,也是“徐熙畫派”畫風進一步深入影響花鳥畫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無論是宮廷畫家、文人畫家還是民間職業(yè)畫家,都受到了“徐熙畫派”的深刻影響。“徐熙畫派”的風格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花鳥畫繪畫樣式和技法被繼承下來。
“徐熙畫派”的創(chuàng)作理念
“徐熙畫派”是我國花鳥畫中最富有理論思維的一個流派。由于這一群體的畫家文化素養(yǎng)非常高,很多畫家都具有相當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因而非常注重繪畫思想。也正因為此,“徐熙畫派”才得以不斷創(chuàng)新和飛躍,從而拓展出中國花鳥畫的新范疇?!靶煳醍嬇伞碑嫾也粩嗾{整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總結繪畫實踐經驗,將花鳥畫創(chuàng)作推向高峰。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他認為繪畫是“衣冠貴胄、逸士高人”從事的具有高智力、高思維、高境界的精神性活動,沒有理想的追求和超越一般的精神情懷、成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不能致力于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從這一角度看,“徐熙畫派”的歷代畫家確實具有超越時代的胸襟和精神情懷,具有隱退、超逸的思想境界,因而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能主張個性自由,自抒胸臆,追求自我心志的表達,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這在諸多記載中,都有鮮明的表述:
徐熙,金陵人,世為江南顯族。所尚高雅,寓興閑放,畫草木蟲魚,妙奪造化,非世之畫工形容所能及也。
—宋《宣和畫譜》
鐘隱,字晦叔,天臺人。少清悟,不諳俗事,好肥遁自處。嘗卜居閑曠、結茅屋以養(yǎng)恬和之氣。
—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
徐熙沒有出仕供職朝廷,終其一生以隱士自處,“崇尚高雅,寓興閑放”,終于開創(chuàng)出花鳥畫的典范。鐘隱亦“不諳俗事”、“肥遁自處”、“卜居閑曠”,從而在繪畫上獨樹一幟,有所創(chuàng)新。
兩宋時期的崔白、揚無咎、夢窗、法常、梁楷、趙孟堅等人,也均是如此,他們或者有深厚的儒學積累,或有深厚的佛教文化素養(yǎng),高情逸興一寄于畫,從而在繪畫上表現出極為深厚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
崔白作為“徐熙畫派”的重要繼承人,也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和精神追求,“性疏逸”、“其好古博”,如果沒有深刻的畫理認識,沒有自己的精神操守和追求,不可能與徐熙有如此的共鳴,將當時流行的繪畫風尚進行撥轉,“自白及吳元瑜出,其格遂變”,也不可能得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寬容和認可,“恩許非御前有旨,毋與其事”。
一批批文人畫家的出現,帶來了簡略、清潤、秀雅、率真、放逸的繪畫格調,這都是當時審美風尚劇烈轉變的結果,并深深影響到后來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
“徐熙畫派”非常注重對自然景物的觀察,主張在寫生的基礎上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依據自己熟悉的日?;B題材創(chuàng)構畫面,這幾乎成為畫家的共同特點:
黃筌富貴,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蓋亦耳目所習,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也。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徐熙)嘗徜徉游于園圃間,每遇景輒留,故能傳寫物態(tài),蔚有生意。
—宋《宣和畫譜》
(易元吉)又嘗于長沙所居舍后疏鑿池沼,間以亂石叢花、疏篁折葦,其間多蓄水禽,每穴窗伺其動靜游息之態(tài),以資畫筆之妙。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徐熙的繪畫創(chuàng)作多傾向野外寫生,追求一種野逸閑放的繪畫基調。易元吉亦是通過觀察自然花鳥的百態(tài)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易元吉常年流連于湖北、湖南,深入自然,寓居山家,觀察猿猴的野外活動特點和習性,深得其天性野逸之姿,從而成長為一流的繪畫名手,被時人視為“畫猿第一人”?!靶煳醍嬇伞钡漠嫾艺峭ㄟ^對大自然進行深入觀察,進行對景寫生,探尋到了有別于前人且讓人眼前一亮的繪畫技法和構圖原則,引領花鳥畫不斷獲得歷史性的突破。
“徐熙畫派”的畫家將自我疏逸的性情與大自然曠野的清幽自然融合,不斷追尋荒野幽尋之趣,于水邊陂石之上,或茂密或疏落的林木之間,安置鳥禽、花木,靜靜佇立,在寧靜枯寂的氛圍中,感受大自然的律動,體驗生命的痕跡劃過心際,在蘆雁停駐、繁花盛開、飄落之際,感受心靈的孤獨、蒼茫、悲壯、靜謐和沖逸之氣,那該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體驗啊。
隨著“徐熙畫派”繪畫實踐的深入,其繪畫題材和內容也不斷開拓,蘇軾曾經寫詩說:“何須夸落墨,獨賞江南工?”認為以徐熙為代表的畫家所狀寫的江南地區(qū)常見的景致已經遠非畫家所單純摹寫的對象了,已經有更廣闊地域的花鳥圖像可供品題、鑒賞、流連,寄托畫家、鑒賞家自家的精神情懷。到北宋中期,“徐熙畫派”的繪畫題材和繪畫內容確實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蘇軾注意到了這一新的現象,江浙、江淮、湖南、湖北地區(qū)的花鳥都已經在畫家的筆下充分表現出來,如經過易元吉、崔白等人的努力,將花鳥畫的題材不斷延伸到湖南、湖北以及江淮地區(qū),繪畫題材的取材地域范疇不斷擴大。同時,“徐熙畫派”畫家筆下的繪畫對象也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既有常見的家禽魚鳥蟲草,也有不常見的野外(甚至人跡罕至處)的動物、植物,繪畫的對象、內容和題材呈現出不斷增多之勢。繪畫題材和繪畫內容的不斷增多,是“徐熙畫派”藝術生命力強勁的一個表現。“徐熙畫派”繪畫題材范疇的不斷擴大,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徐熙畫派”繪畫思想觀念的活躍與新發(fā)展。
“徐熙畫派”在日常習見的花鳥題材基礎上,也發(fā)展出了自己特定的繪畫創(chuàng)作主題,如四時花鳥、梅蘭竹菊、水仙、枯木、竹石等專有繪畫創(chuàng)作題材的出現,即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尤其梅蘭竹菊題材,因具有高潔離俗的象征意義而廣受文人畫家的喜愛,逐漸脫離一般的花鳥畫主題而成為特定的繪畫題材在花鳥畫領域發(fā)展演化,這亦是“徐熙畫派”畫家所作出的獨特貢獻。不僅如此,當時也出現了諸多專攻一項而聞名的繪畫名家,如揚無咎以墨梅出名,其所作墨梅盡得梅花的山野自然情態(tài),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蘇軾以畫枯木著稱,趙孟堅以畫水仙聞名……他們各擅所長,均有精深的造詣。
以徐熙為代表的“徐熙畫派”畫家高度重視筆墨的表現性因素,主張以墨筆進行花鳥畫創(chuàng)作,從而形成了非常明確的繪畫創(chuàng)作方法論。高度重視筆墨的表現性因素,主張以墨筆進行花鳥畫創(chuàng)作成為“徐熙畫派”最為基本的繪畫方法論。
徐熙本人就是“落墨為格,雜彩副之”,以粗筆濃墨、略施雜彩進行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所以有“落墨體”之稱。他自己亦說:
落筆之際,未嘗以傅色暈淡細碎為功。
—五代·徐熙《翠微堂記》
徐熙“皆用濃墨粗筆”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并表現出“蕭然有拂云之氣”,其落墨法創(chuàng)作所獲得的藝術成就,也獲得了后世理論家的高度認可:
且今之畫花者。往往以色暈淡而成,獨熙落墨以畫其枝葉蕊萼,然后敷色,故骨氣風神為古今之絕筆。議者或以謂黃筌、趙昌為熙之后先。殆未知熙者。蓋筌之畫神而不好,昌之畫則妙而不神,兼二者一洗而空之其為熙歟……以此知熙畫為工矣。
—宋《宣和畫譜》
“以其墨定其枝葉蕊萼等,而后傅之以色”、“落墨以畫其枝葉蕊萼,然后敷色”所獲得的效果竟然可以“與造化之功不甚遠”,可列神品,認為其“骨氣風神為古今之絕筆”,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徐熙所取得的驚人藝術成就,真堪稱絕藝矣!
“沒骨法”的創(chuàng)立顯然是徐崇嗣(徐熙之孫)在綜合兩家繪畫技法優(yōu)劣的基礎上,因時制宜而確立出來的繪畫手法,可以看作是在徐熙繪畫創(chuàng)作手法基礎上走出來的新道路。后來惲壽平則是在祖述徐崇嗣“沒骨法”的基礎上確立出了惲家手法,“點染粉筆帶脂,點后復以染筆足之”,致力于花卉、禽獸、草蟲的創(chuàng)作,從而確立出了筆法透逸、設色明凈、格調清雅的“惲體”花卉畫風。之后的華嵒、任頤、吳昌碩、齊白石、劉海粟對這一路畫風有所繼承,成為“徐熙畫派”繪畫手法的繼承者,亦豐富了中國花鳥畫的表現技法。
“徐熙畫派”高度重視筆墨的表現性因素,主張以墨筆進行花鳥畫創(chuàng)作,對于中國花鳥畫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水墨抒情成為我國花鳥畫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小寫意、大寫意繪畫的出現,引書法入畫法,使中國花鳥畫能在最近的五六百年仍然大放異彩—“徐熙畫派”這一繪畫創(chuàng)作方法論的出現、這一繪畫創(chuàng)作手法的不斷完善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徐熙畫派”的風格特色
松秀、清明、瀟灑、空靈、閑雅成為“徐熙畫派”畫家共同的審美基調,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域性繪畫風格?!包S筌富貴,徐熙野逸”,“優(yōu)美秀雅、野逸瀟灑”的繪畫風格也成為“徐熙畫派”最為基本的繪畫風格特色。這一特色經過近千年的發(fā)展和演變,基本上保持下來,成為工筆花鳥畫、大寫意花鳥畫、小寫意花鳥畫最為基本的一個繪畫風格特征,在整個花鳥畫風格發(fā)展歷史之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優(yōu)美秀雅、瀟灑野逸”是“徐熙畫派”的整體繪畫格調,但由于畫家個人的個性才情不同、主體審美觀念上的差異性、個人的閱歷的不同以及價值追求的不盡相同,在整體繪畫風格特色相近的前提下,因而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性,乃至新的變化,從而出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繪畫風格特色。徐熙的清雅高妙、唐希雅的顫掣之筆、趙昌的清麗典雅、易元吉的簡括淡雅、崔白的清淡疏秀、趙佶的典雅清秀、揚無咎的蒼勁秀逸、趙孟堅的細勁挺秀、梁楷的簡練疏狂、法常的清雅灑脫、林良的遒勁縱逸……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徐熙畫派”畫家確立的繪畫風格特點,不僅為文人畫家所喜愛,而且也為社會群體所接受,成為中國花鳥畫風格史上一種最為基本的繪畫風格。“徐熙畫派”畫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繪畫風格特色在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得到很好的傳承和表現,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文人畫家、宮廷畫家和民間職業(yè)畫家的畫風和審美風范的發(fā)展變化。
“徐熙畫派”這個誕生于五代時期的繪畫流派,使花鳥畫擁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取得與山水畫、人物畫分庭抗禮的文化歷史地位?!靶煳醍嬇伞钡漠a生與發(fā)展,既是統(tǒng)治階層積極提倡與支持的結果,同時也是特定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徐熙及其傳承者將中國花鳥畫帶入了如夢如幻的藝術世界,極大地拓伸了中國花鳥畫的繪畫創(chuàng)作題材、繪畫方法和審美范疇,為花鳥畫的發(fā)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多元性的發(fā)展渠道?!靶煳醍嬇伞钡睦L畫不僅具有向大自然開啟、具有直接對話的繪畫創(chuàng)作渠道,而且也具有與傳統(tǒng)繪畫、傳統(tǒng)文化尤其道教、佛教文化直接開啟的通道,無疑使花鳥畫的發(fā)展具有更為深刻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觀念支撐。這就是“徐熙畫派”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它也不愧為中國花鳥畫最富有生命力的經典與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