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險峰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取需使學生經歷數學活動中的自主建構,這個完整的建構過程分“喚醒舊知—建構新知—經驗重組—優(yōu)化提升”四個階段,本文將重點關注其中的后三個階段。
一、經歷和建構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離不開學生的親身經歷、自主探究和主動建構。教師不斷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學生參與得越深入,體驗得越完整,獲得的對事物、知識的認識和反映就越深刻。
【教學片段1】
教師播放課件(演示出租車營運場景),顯示出租車收費標準:3千米以內6元,超過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計算)
課件演示:車行駛了1千米、2.6千米、3千米、3.7千米、4.8千米、6.1千米、6.9千米等時間點的情景。
師:同學們,車行駛到不同的里程,費用一樣嗎?你們能分別算出行駛到這些里程的總計價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計算,合作交流。
學生列式計算:
6+(3.7-3)×1.5≈6+1×1.5=7.5(元)
6+(4.8-3)×1.5≈6+2×1.5=9(元)
6+(6.1-3)×1.5≈6+4×1.5=12(元)
6+(6.9-3)×1.5≈6+4×1.5=12(元)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表格,什么在變?什么沒有變?總計價和前面的兩個量有什么關系?
生:1千米、2.6千米、3千米均不超過3千米,3 千米以內的總計價相同,都是6元。
生:計算3.7千米的總計價時,先算出超出了3千米多少千米,用超出的千米數取整后乘1.5算出超出部分的費用,再和基礎部分的6元相加,就是總計價。
生:3千米以內的總計價不變,后半段的計價會隨著行駛里程的變化而變化。
生:總計價是基礎部分和超出部分的計價的和。
師:和動車的計價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生:動車的單價是固定的,總計價會隨著里程的遞增而遞增;出租車是分段計費的,3千米這一段的計價固定是6元,而后一段的計價會隨著里程的遞增而遞增。
數學活動要能讓學生經歷數學化,自主建構數學知識。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創(chuàng)設“坐出租車”這一情境,讓學生在近乎身臨其境的狀態(tài)下體驗出租車行駛里程發(fā)生變化,運費計價會有所不同。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中,學生主動地建構分段計費的意義,并初步建立起分段計費的數學模型:基礎部分價格+超出部分價格=總計價。
二、改造和重組
學生知道“基礎部分計價+超出部分計價=總計價”,這只是完成了分段計費的第一次建構。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經過反思、質疑、抽象、概括等途徑,打破既有知識的平衡,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分析事物,對知識和經驗進行解構、重構,將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引向更深的層次。
【教學片段2】
師:為什么6.1千米和6.9千米的里程數不同,收取的費用卻一樣?
生:因為6.1千米和6.9千米雖然都不滿7千米,但是都要按7千米計算。
師:按照四舍五入法,6.1千米≈6千米,而6.9千米≈7千米。可是,現在為什么6.1千米也約等于7千米,而6.9千米也是約等于7千米呢?
生:因為規(guī)則上說,不足1千米按1千米計算。6.1千米中超過6千米后的0.1千米也要按1千米計算,6.9千米中超過6千米后的0.9千米也是要按1千米計算。
師:這樣的求近似數的方法還是四舍五入法嗎?
師:這樣的求近似數的方法有什么特征?你們可以給它取個名字嗎?
生(討論、交流):這樣的求近似數的方法,不管尾數是幾,都要舍去尾數向前進一,就叫“進一法”吧。
師:用四舍五入法求里程的近似數符合計費規(guī)則嗎?
生:不符合。
師:那么在這里,當里程數是小數時我們要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數?
生:進一法。
師:也就是說,不足1千米的也要按1千米計算。
師(指計費規(guī)則):如果我們把“3千米以內6元”這個條件改成“3千米以內每千米2元”,這些里程的計費又會有什么變化呢?大家來體驗一下。
師生互動交流,完成下表: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3千米以內6元”改成“3千米以內每千米2元”,兩種計費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種基礎部分費用相同,超出部分遞增;第二種基礎部分遞增,超出部分也遞增。
本環(huán)節(jié)旨在提出新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讓學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中,經驗得到改造與補充,思維得以漸進和發(fā)展。
三、優(yōu)化和提升
學生的應用意識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應用,總結梳理知識網絡,構建數學經驗網絡,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問題解決的意識,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教學片段3】
教師出示問題情境一:某市自來水公司為鼓勵節(jié)約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計費的方法收取水費。12噸以內的每噸2.5元;超過12噸的部分,每噸3.8元。(1)小云家上個月的用水量為11噸,應繳水費多少元?(2)小可家上個月的用水量為17噸,應繳水費多少元?
教師出示問題情境二:某地打固定電話每次前3分鐘內收費0.22元,超過3分鐘每分鐘收費0.11元(不足1分鐘按1分鐘計算)。媽媽某一次通話時間是8分29秒,她這一次通話的費用是多少?
教師出示問題情境三:某停車場1小時內收2.5元,超過1小時每0.5小時收2.5元,李叔叔一共交了12.5元。李叔叔在這個停車場停車幾小時?
師:據水利部統(tǒng)計,全國669個城市中有400個供水不足,110個嚴重缺水;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在46個重點城市中,45.6%水質較差,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有9個嚴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城市缺水最為嚴重。實施分段計費,一定程度上是鼓勵大家節(jié)約用水,希望同學們做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用電的使者,養(yǎng)成低碳生活的好習慣,做勤儉節(jié)約的好公民。
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改變題目的條件,對收費規(guī)則進行改造,進行變式練習,培養(yǎng)學生讀題、審題的能力,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通過互動交流,開展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用電等環(huán)保教育,讓學生學會低碳生活,養(yǎng)成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經驗回到實踐中去應用,又可以促進其新的積累和優(yōu)化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前埔北區(qū)小學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