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書嬋
兒童誦讀古詩文未解其味、未明其意是正常的,因為小學生誦讀古詩的作用,僅在于增加積累、提高素養(yǎng)。但是我們陷入了一個誤區(qū)——“深挖洞”,越挖越深,使得古詩誦讀達到了“云深不知處”的境界,令小學生望而卻步。其實新課標對誦讀古詩的要求并不高,重在“領悟、體驗、體會”,意在增加積累。我們應該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在不求甚解中興趣誦讀、積累誦讀,讓古詩文這一朵奇葩,步入一個普及的境界,達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最佳效果。
一、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不求甚解知詩格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古詩文風格多樣,風采雋秀。面對著浩如煙海的詩文,作為小學生,十歲左右的孩子,就六年的小學光陰,該怎樣去了解它們?筆者以為,追求的方法應該是不求甚解——略知之。比如對《七步詩》要知道什么?不必拘泥于它屬于唐詩還是宋詞,因為它屬于漢樂府類,我們要做的是誦讀之、背誦之、粗知之,懂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手足相殘之悲即可,至于它的流派與創(chuàng)作風格等就不必細探之、窮究之。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對詩歌的風格流派等不該小學生探究的知識體系進行窮究細探,那就是艱難的歷程,面對的就是“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的狀況。
二、自古英雄出草莽,英雄莫問出何處——不求甚解知出處
1. 不求甚解知背景。
年代的久遠,代溝的隔閡,年齡的稚幼,學時的有限,理解的懵懂……造成對古詩文背景的了解存在困難,需要走的一條捷徑就是不求甚解。因為背景是一部部的歷史,有的曲折,有的冗長,但是詩人一般會融背景于詩歌中,我們要做的是不求甚解略知之,重點要放在對詩句的理解上與誦讀上。比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詩人的時代背景很不簡單,能寫出這樣的詩句肯定命運波譎云詭:王昌齡因事被貶謫嶺南,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我們難道要陷進這樣的背景,細細了解被貶與暗殺嗎?筆者相信那是很次要的,我們要品味的絕對是詩人對親朋好友、對同仁志士的回答:是一片冰心的無比高潔,是作者意志的無比堅定。雖然歷史離我們很遙遠,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一份養(yǎng)人養(yǎng)心的詩情,而不是一份歷史的沉重,因為“詩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我們只要識得這一份詩情就足夠了。
2. 不求甚解知風格。
我們曾經(jīng)尋尋覓覓著“知詩人”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奉若神明,成為經(jīng)典,課堂四分之一的時間流連在“知詩人”這一環(huán)節(jié),求知透、求知全、求知細,于是豪放派、婉約派、神韻說派……有哪些人?有哪些特點?……我們的學生瞬間被拔苗助長了,成了老學究,好像一個大學生在撰寫論文而窮思竭慮。時間是有限的,精力更是有限,處處留心、處處重點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很明顯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所以一定要不求甚解“知詩人”。比如辛棄疾,我們只要大略知道他是豪放派,知道他的風格是氣貫山河即可,重點還是他的詩文,他的好句子——“沙場秋點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三、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不求甚解知詩意
古詩文意蘊之豐或沉重或凝練或輕松……自是眾口一詞,我們怎能要求小學生全面理解清楚呢?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小學生機械識記占優(yōu)勢,過多地講解詩意反而會降低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所以,筆者認為,有些比較晦澀難懂的詩意不如不講,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許多事實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生閱歷的增加,很多人會在某一天對小時候?qū)W過的經(jīng)典豁然開朗,感觸于心。舉個例子,對清朝龔自珍的“風酥雨膩江南春”一句的理解,難道真的要“風是酥脆的,雨是細膩的”這樣明明白白地理解嗎?那樣,字字落實了,但是失去的卻是詩意的味道,所以要放開理解,你認為是風和雨綿江南春,可以;他認為是風熏雨醉江南春,也行;還有人認為是風柔雨細江南春,也不錯……意會之,領悟之,解說之,只要把江南春天獨特的魅力解讀出來就是正確的,這就是我們要提倡的不求甚解的誦讀理解。
四、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不求甚解迷誦讀
1. 初讀。初讀是一種入境之讀,這種讀很重要,千萬不要錯過了美的邂逅,那是一種蒙初之美:“相逢何必曾相識”;還是一種清淺之美:“淺草才能沒馬蹄”;更是一種朦朧之美:“花非花,霧非霧”;最后才能得到沉醉之美:“家家扶得醉人歸”。這種種的美,需要不求甚解的讀,使得學生在朦朦朧朧中感受詩歌的神奇神妙,雖然只是初識,沒有障礙,沒有艱深,沒有晦澀,沒有考查,輕輕松松,淺嘗輒止,意會籠統(tǒng),但是美麗卻撲面而至,馨香卻如風如霧而來,引發(fā)的是對美的陶醉,使得學生舉步攜手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紅”的醉人春色。
2. 研讀。古詩文之豐富自是有口皆碑,面對浩瀚如海之文,我們可以采用取舍讀,追求個性的、大約的、精簡的、不求甚解之讀。比如同樣的月亮,不同的鄉(xiāng)愁,不同的表達,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盧綸說“萬里歸心對月明”;李煜說“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所以研讀古詩文,“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diào)”。
3. 背誦。古人曾說過:“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币髡b熟透以后,古詩文就會不知不覺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認識、能力,用之則來,自然不會臨淵羨魚,臨渴掘井,搜腸刮肚。誦讀大量詩文的結(jié)果一定會讓你下筆綿延,從文瀟灑,成文錦繡。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記憶,在讀中運用,在讀中提升……
納蘭性德的詩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告訴我們,初見的美麗是無法超越的,如果深入的話,如果求知太多的話,就有可能造成“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樣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堅持不求甚解誦讀詩文,讓這種獨特的美——“人生若只如初見”定格在小小少年的心中。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施程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