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黑色的底,金色的花,雍容盛開的牡丹。洋溢著祥瑞與華貴的,是靜躺在辦公桌上的一個鐵觀音茶盒。深黑的背景上,特寫出金黃色的橢圓的印章圖案,飄逸的“茶藝”二字撒開在圖案上,蘊藉如敦煌飛天,圖章左下角,靜落著兩行小字:“茶有道,人有道,茶道似人道。”
每每課余,總會默坐于辦公桌前,凝視這美麗的茶盒,不去打開它,只用思緒浸泡那些鐵觀音茶的葉片。心中自會有氤氳的茶香漫開。一個瘦而高的身影也總是會從迷離的眼眸深處走來。
他就是鐵觀音茶的主人,我的一個調皮而有個性的學生。
鐵觀音茶是我“教師節(jié)”的禮物,他送的。
用少先隊員的尺度衡量,他并不是一個被老師看好的學生。上課睡覺,是有的;拖欠作業(yè),是有的;遲到早退,是有的;頂撞老師,是有的。他永遠是那種你一走近這個集體就一眼會看見并會第一個記住的學生,不是因為好學,而是因為不合規(guī)范。
作為男孩子,他有些過于單薄,瘦而高,臉很白,笑起來牙齒也很白,發(fā)型是全班獨一無二的:周邊短到頭皮外露,中間長而且像峰脊一樣隆起,最有意思的是,他那烏黑的隆起竟能做到個性而適度,剛好能表現出與眾不同,又剛好不會觸碰檢查儀表儀容的老師的審美底線,所以,他的“別致”總是在法定范圍之內。
在我的語文課上,他要么睡眼迷離,渾然不知今夕是何年,要么語出驚人,對那些深刻而有難度的問題,突然冒出一個“雷人”的答案,讓我不得不投以“贊許”的目光,他也往往會得意到眉飛色舞。
情緒化是他的最大特色。高興的時候,作業(yè)寫得認真而整潔;不高興的時候,幾天都見不到他的作業(yè)本。他聰明而懶惰,一篇古詩文背誦,他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最先過關,但他絕不會按部就班地去做好所有的背誦工作。所以他的學習成績不是最差的,也不是最好的。他就像一盞智能的燈,只喜歡在自己高興的某個時刻閃亮,并為這種瞬間的閃亮而自鳴得意。
他是中途轉到這個班上的,剛來時,我對他這種一曝十寒的學習態(tài)度很是不滿。后來接觸得久了,他的那些小聰明都被我發(fā)現。于是我順水推舟,用適時的贊揚滿足他那小小的虛榮心,于是他中了我的糖衣炮彈,學習竟然上起心來。
要說我與他的交情,也就僅此而已。
我們之間升溫到能讓他送我禮物的程度,我猜想,要歸功于那次座位風波。
那是9月初的一天下午,我上語文閱讀課,剛走到他們班教室門口,就看見他在搬座位,臉拉得很長,眼睛紅紅的,眼里蓄滿淚,書和桌椅板凳都讓他摔得震天響。站在一旁的班主任也陰沉著臉。
我看他倆都怒氣沖沖,怕僵持下去會起爭執(zhí),就勸走了班主任,讓他先上語文自習,算是做了一回和事佬,也算是“解救”了他一回。
因為是在我的課上發(fā)生的事,課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原來他認為老師突然給他調換座位是為了“整他”,是因為“看他不順眼”。像這樣孩子氣的說法也只有他才想得出。我于是幫他分析了調換座位后周邊同學的分布情況,讓他明白,老師調換座位是為了讓他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對他的信任和器重。
他接受了我的分析,不再鬧情緒,回到了新座位上。
第二天,他居然笑瞇瞇地主動和我打招呼,還不好意思地告訴我,昨天真的誤解了老師。
這一回合,算是我倆真正的交往。
其實,我所做的全部,就只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說了幾句理解與關心的話而已。
于是,“教師節(jié)”那天,我收到了他的鐵觀音茶。
一小盒,古香古色。
突然很是感慨,想起了我家陽臺上那盆虎刺,平日里裸露著枝條,一根根尖刺干枯而倔強地指向四周,沒有一片葉子,也不見幾朵花。如果哪天澆完別的花還有剩余的水,隨意地澆一點給它,過不了幾天,就發(fā)現它盛裝招搖在陽臺上,細小而翠綠的葉,鮮紅而繁密的小花,盎然出一派生機。這些長期被冷落的花,多么珍惜那來之不易的甘霖,于是趕緊把自己所有作為花的美麗彰顯出來??磥?,即使花如虎刺般普通而丑陋者,也有它最美的一面。
虎刺就是這樣一種花,給點陽光就燦爛?;⒋桃彩沁@樣一種花,猙獰的外表下,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美麗。
由此我想起,梁實秋先生的老師曾對年輕的梁實秋說:“梁某人,我一眼就把你望到底了。”
對于人,怎么能一眼望到底呢?就像對于美,不可能一眼就發(fā)現一樣。難怪有位教育家說:永遠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孩子。
撿拾著彌散在歲月里的這些點點滴滴,凝望著這古香古色的茶盒,突然悟得,其實每個學生都是我們生命里的一片茶,因為成長環(huán)境不同,性格特點不同,呈現給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也不同,有的色澤俱佳,猶如上好的鐵觀音茶,讓人一見就愛不釋手;有的干澀暗淡,猶如不起眼的苦丁茶,要費很大勁才能品出它的韻味。
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品茶。挑選最佳的水質,確定最合適的水溫,等待最恰當的時機,配上最精致的茶具,耐心地清洗、浸泡,然后虔誠地等待,等待那一縷沁人心脾的清香漫過生命的時空。
等待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像等待一杯香茗釀成。
茶道真的似人道。
等待一個孩子成長,其實有時候只需我們站在他的位置上而已。
曾經讀過這樣一篇文章:有一位年輕的爸爸,他的女兒三歲了。每次他領女兒逛商店,女兒總是哭著鬧著不愿進。這位年輕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小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去呢?
后來,幫助他發(fā)現其中奧秘的,是一個蹲下來的動作。
一天,他和往常一樣領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擠來擠去,女兒的鞋帶開了,他蹲下身來,給孩子系鞋帶。就在這一瞬間,他看到了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沒有柜臺高,她的眼中,根本看不到五花八門的商品,看見的只是大人們的一條條大腿和一雙雙大手。那一只只來回擺動的胳膊,一個個帶棱見角的背包,時不時地磕碰著孩子的小臉和弱小的身體。爸爸逃也似地帶孩子離開了商店。
原來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有著天壤之別??!
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孩子,我們做大人的就要學會蹲下身來,學會站在孩子的位置上。我想,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大概也屬于教育家所說的“以人為本”的范疇吧。
孩子宛若一道茶,有時只有蹲下身來慢慢地品,才能領悟到它的韻致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璜土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