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
教師如何克服教學倦怠感?依據我個人的經驗,有如下幾點值得關注:首先,工作量不能太大,要有養(yǎng)精蓄銳的閑暇,否則疲于應付,必然倦怠;其次,不斷成長,總有新的、自鳴得意的發(fā)現和學生分享,并盡可能達到對工作得心應手、舉重若輕的境界;再次,讓學生參與課堂,促使他們成為可以對課堂做出貢獻的人,從而使教師感到教學不只是付出,也是與學生一道成長;最后,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師生真正可以“以生命溫暖生命,以生命燦爛生命”。
寫作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最高和最集中的體現。一個人能夠把文章寫好,說明他布局謀篇、選材剪裁、起承轉合、遣詞造句都不錯,也說明其觀察世界、感悟人生、概括提煉的能力都很好,學識的積累也比較豐富。語文教學中特別要強調“為寫而教”: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時刻意識到“比作者表達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在寫作時模仿和借鑒。練習寫作與練習書法類似,要從模仿開始。模仿多了,許多技能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
一些學生在課堂上一直默默無聞,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盡量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盡可能讓他們成為對課堂能夠做出貢獻的人。作為家長,從小要培養(yǎng)孩子樂于參與、樂于分享、樂于自信地展示自我,努力贏得教師的關注。這也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領導力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很難認為在群體中無聲無息、可有可無的人會是一個有領導力的人。
教育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浸潤心靈、沐浴靈府的過程,需抱有“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的超然態(tài)度。這絲毫也不意味著教育不需要自覺的價值追求,相反,自覺的價值引導將教育區(qū)別于自發(fā)的影響。
在學校教育系統中,考試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考試有諸多教育功能:檢測學生的學業(yè)狀況;督促學生系統復習,融會貫通地掌握學習內容;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反饋信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提供目標導向。
一個人的字寫得好不好,還真是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他的文化素養(yǎng)。也就是說,把字寫好,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很有必要,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技能和對書法藝術的鑒賞力,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審美能力,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書法是中華文化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藝術中的“書畫同源”也是一種文化上的獨特性。書法之美既美在作為象形文字的形態(tài),也美在漢字莊重、和諧的結構。至于書法的各種款式:條幅、對聯、匾額、長卷、扇面,配上精美絕倫的印章,真可謂妙趣橫生,美不勝收。家中倘若有“蘇黃米蔡”任何一人的一幅真跡,那可真是蓬蓽生輝!
關于學與思的關系,《論語·為政》中有極好的概括:“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笨鬃幼缘溃骸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荀子也曾指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保ā盾髯印駥W》)而學習最重要的方式是閱讀。一個人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人生的重大缺憾。因為書籍是人類智慧的寶庫,個人的認識相對于人類智慧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正是閱讀開啟了一扇領略與分享人類智慧寶庫的大門。如果一個人總是想得太多而讀得太少,很多的問題他肯定是想不明白的,他的“想”無異于自尋煩惱。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