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豐寶 杜翠翠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失眠56例療效觀察
周豐寶 杜翠翠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011-06—2012-12在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中醫(yī)科治療的頑固性失眠患者中符合研究條件112例患者,按隨機方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6例,對照組患者應用艾司唑侖1 mg,每晚1次;谷維素片,0.01 g/次,3次/d,維生素B1片,0.1 g/次,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擬中藥方治療,1劑/d,分3次溫服。兩組均15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6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4.29%,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失眠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效果滿意。
頑固性失眠;中西醫(yī)結合;療效
睡眠是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過程,是機體復原、整合以及記憶鞏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健康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1].。頑固性失眠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是指患者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一種病癥,輕者入睡困難而易醒,醒后難以再入睡,重者徹夜不能入睡,一直是一個較常見的、十分棘手的醫(yī)學難題,長期的失眠容易導致多臟器功能的紊亂及免疫功能下降,可并發(fā)潰瘍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及精神系統(tǒng)疾病,對患者身心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為嚴重。失眠中醫(yī)稱之為“不寐”“不眠”“不得臥”“目不瞑”,服用西藥安眠藥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長期服用往往會產生依賴性,較易引起一系列醫(yī)源性疾病。近年來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此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且復發(fā)率低、藥效維持時間長,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06—2012-12在我院中醫(yī)科就診的頑固性失眠患者112例,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6例。對照組56例,男20例,女36例;年齡26~72歲,平均47.5歲;病程9個月~8年不等,平均6.3年。治療組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48.4歲;病程1~9年不等,平均6.5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臨床資料經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2].和《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3].中失眠的診斷標準,將患者癥狀表現分3個條件:①輕者入睡困難而易醒,醒后難以再入睡,重者徹夜不能入睡。②常伴有心悸、頭痛頭昏、健忘、多夢或有心煩、易怒、脘脹、痞滿、不欲飲食等癥狀。③經各系統(tǒng)檢查未發(fā)現明顯異常指標。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口服艾司唑侖1 mg,每晚1次。同時口服谷維素片,0.01 g/次,3次/d,維生素B1片,0.1 g/次,3次/d。15 d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觀察療效。
1.3.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醫(yī)寧心安神、疏肝健脾、理氣化痰、滋陰降火法,給予自擬中藥方。藥物組成:合歡皮30 g、炒棗仁50 g、夜交藤30 g、合歡花20 g、黃連15 g、玄參30 g、丹參30 g、柴胡20 g、香附20 g、茯苓50 g、陳皮20 g、郁金30 g、元胡30 g、五味子15 g、柏子仁20 g、甘草10 g。臨證加減:惡夢紛紜者加石菖蒲20 g、遠志15 g;心煩易怒者加牡丹皮30 g、梔子20 g;心悸、驚惕不安者加黃精30 g、當歸30 g;情緒抑郁者加甘松20 g、百合30 g;頭暈頭痛者加夏枯草30 g、川芎30 g;耳鳴者加知母20 g、黃柏20 g;汗出多者加浮小麥20g、麻黃根15 g;食欲不振加炒山楂30 g、木香15 g;痰熱內擾者加竹茹20 g、姜半夏10 g等。上述方劑由我院中醫(yī)科煎藥機煎成3袋,1劑/d,3次/d,180 mL/袋,分早、中、晚飯后半小時各溫服1袋,15 d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觀察療效。
治療期間對兩組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囑患者調暢情志,驅除對失眠的恐懼感,睡前應避免飲用濃茶、咖啡及過度興奮刺激,飲食清淡,做到起居有節(jié),并適當參加體育活動。
1.4 療效評定標準[4].臨床痊愈:失眠的各項癥狀均已消失,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睡眠時間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失眠的各項癥狀均有顯著改善,睡眠時間明顯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有效:失眠的各項癥狀均有所減輕,但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 h;無效:經治療后失眠的各種癥狀均無任何好轉或者有加重現象??傆行剩脚R床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6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4.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
調查顯示,一生中出現過失眠癥狀者在一般人群中的比例不少于1/3[5].。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及競爭壓力的日益激烈,失眠的人越來越多?,F代醫(yī)學認為失眠癥的原因主要有軀體、精神心理和環(huán)境三種因素造成,在治療藥物的選擇上大多會選擇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如苯二氮類,但此類藥多有成癮性、戒斷癥狀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頑固性失眠則指失眠3年以上,多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候群,更嚴重者可以導致徹夜不眠,常服用安定類藥物。
頑固性失眠屬中醫(yī)學“不寐”“不得臥”等范疇,失眠癥在《黃帝內經》稱“目不瞑”“不得眠”,《難經》中稱“不寐”,是臨床常見病之一。本病在中醫(yī)古代文獻中就有記載,如《靈.口問》說:“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而陰氣盡陽氣盛則寤矣”,《類證治.不寐》:“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6].。根據近幾年臨床觀察認為,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情志不遂,導致肝郁化火,火邪擾亂心神;或飲食不節(jié),傷胃滯脾,脾失健運,水濕停聚,釀濕生痰,痰郁化火或郁火煉液為痰,痰火蒙心擾神,心神不安則見心煩失眠。頑固性失眠屬陰虛陽盛為本,心肝火旺為標,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故治當心、肝、脾、腎同調,痰熱同治。故認為,常治以寧心安神、疏肝健脾、理氣化痰、滋陰降火為主。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自擬中藥方劑,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本方中:合歡皮安神解郁;炒棗仁養(yǎng)心安神、滋陰除煩,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夜交藤、合歡花寧心安神、疏肝解郁,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抑制過度興奮和亢進的神經細胞活動,改善中樞神經功能;黃連瀉火除煩,有降溫、鎮(zhèn)靜、安定等中樞抑制作用;玄參清熱養(yǎng)陰;丹參安神除煩,對神經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和安定的作用;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安神;茯苓、陳皮燥濕化痰開竅、益脾寧心安神;郁金、元胡行氣解郁、清心開竅;五味子、柏子仁益氣斂陰、養(yǎng)心安神,且五味子有鎮(zhèn)痛、安定和解熱作用;甘草清熱養(yǎng)心止驚、調和諸藥。上藥合用標本兼治,共顯寧心安神、疏肝健脾、理氣化痰、滋陰降火之功。而且組方合理,配伍得當,脾心靜肝平,陰陽和諧,陽入于陰,自然晝寤夜寐,睡眠恢復正常。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失眠,其效果明顯高于單純的西醫(yī)治療,又減輕了單服西藥的毒副作用,且遠期的復發(fā)率遠遠低于單純西醫(yī)治療,無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吳以嶺.絡病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6-93.
[2]王維治,羅祖明.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7.
[3]戴慎,薛建國.中醫(yī)病證診療效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78-385.
[4]王彥恒.實用中醫(yī)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89-98.
[5]張斌,榮潤國.失眠性別差異的薈萃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10):731-736.
[6]洪劉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失眠56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2):255-256.
2014-08-05)
1005-619X(2015)03-0268-02
10.13517/j.cnki.ccm.2015.03.023
266071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中醫(y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