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 / 馬浩亮
總書記轉(zhuǎn)發(fā)的古人“微博”
本刊特約撰稿 / 馬浩亮
135個典故中,習近平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是儒家經(jīng)典,其中,《論語》11次,《禮記》6次,《孟子》4次,《荀子》3次。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向來以善用典故著稱。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會議、出訪、會見、考察等不同場合的講話中,一個鮮明特點就是頻頻引經(jīng)據(jù)典。2012年11月15日,他在當選總書記之后的記者會上第一次向世界亮相時,就表示“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jié)奮斗,夙夜在公”?!百硪乖诠背鲎浴对娊?jīng)·召南》。
官方喉舌《人民日報》組織人員用了一年時間,梳理了時間跨度長達27年的習近平所有著述—從習近平1990年代擔任福州市委書記起,直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包括《擺脫貧困》、《之江新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200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來發(fā)表的重要講話、文章,加以考訂、解讀,結(jié)集為《習近平用典》出版。
全書共26萬字,遴選了習近平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xiàn)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分為敬民、為政、立德、修身、篤行、勸學、任賢、天下、廉政、信念、創(chuàng)新、法治、辯證等13個篇章。針對每則典故,追根溯源,詮釋背景義理,闡述現(xiàn)實意義。
在全書的編排中,“敬民”被放在首位。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边@也是全書第一則典故,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用典》這樣注解:“不,同‘否’,意思是,人從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從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國家治理狀況?!?/p>
書中解釋,這是有據(jù)可查的最早的“鏡子論”,早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就已將民情狀況作為衡量統(tǒng)治好壞的標準。而中國共產(chǎn)黨延續(xù)90年的“秘密”就是“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在習近平之前的作品中,就曾有多段重視民意的典故。
《之江新語》所引用《孟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都是告誡官員要維系與人民的魚水之情,關心民瘼,才能鞏固執(zhí)政基礎。
《習近平用典》遴選的一些民意典故習近平甚至不止一次引用,比如,曾經(jīng)當過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對一位“老前輩”鄭板橋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很偏愛。去年他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民主生活會時就講到了這句話,后來在與中央黨校縣委書記培訓班學員座談時再次引用,借以告誡基層官員關心民眾疾苦,勤政愛民,改善民生。
習近平重視縣委書記,這可從“任賢篇”收錄的唐代宰相張九齡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中得到啟示。此外,“立德篇”引用南宋詞人呂本中“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廉政篇”引用明代高官年富的“公生明,廉生威”,都直觀反映了習近平的選人用人觀。
古典名句的特點是言簡意賅,往往三言兩句鞭辟入里,而又意蘊雋永,以《論語》的語錄體最為典型,而在現(xiàn)代,往往被稱為“微博體”。
《習近平用典》全書引用最短的是“吾日三省吾身”,只有6個字,是孔子弟子曾子在《論語·學而》篇的話。最長的一則也只有56個字,是習近平2014年在河南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時引用的清代廉吏張伯行《禁
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絕大多數(shù)用典篇幅都在十來字,短小精煉。比如引用明代高官于謙《詠煤炭》詩句“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要求領導干部敬民愛民;以《莊子》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奉勸博采知識精華;以清代史學家萬斯同《周官辨非》中的“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確為政必須維護好群眾利益;以西漢桓寬《鹽鐵論》中的“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來闡述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
總計135個典故中,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是自儒家經(jīng)典的名言名句,其中,《論語》11次,《禮記》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書》、《二程集》等儒學經(jīng)典著作也有引用。
2013年,習近平出席了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在曲阜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時,他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p>
除了正文,其他部分同樣采取短平快的思路。解讀文字的主要撰寫者、《人民日報》評論部專欄室主編張鐵說:“一條微博是140個字,3條微博就是四五百字,為了深入淺出,又生動精到,每一則典故的解讀篇幅控制在3條微博的字數(shù)內(nèi),力求提煉習近平用典的當代價值和意義精髓?!?/p>
習近平善用典,源自于其從青少年時代就養(yǎng)成的讀書的習慣。1969年1月,16歲的習近平離開北京,遠赴陜西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帶了一箱子書。在梁家河村民的印象中,習近平非常好學,愛看書,白天勞累干一天活,晚上經(jīng)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他還常常召集省委常委班子一起讀書學習。在《之江新語》中他就引用了西漢文學家劉向《說苑》里的句子“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向浙江干部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2009年中央黨校春季開學典禮上,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專門作了《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講話,引用了南宋詩人陸游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幾句話如今也收錄進《習近平用典》“勸學篇”。
2014年12月31日晚,習近平向全球發(fā)表新年賀詞。在電視畫面中,習近平身后的書櫥里,就放著一套《群書治要》。
2010年6月22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澳大利亞時,向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展示木刻的論語書。
實際上,《習近平用典》一書中引用的唐代之前的典故,大部分都可從《群書治要》中找到。如全書第一則“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就出自《群書治要·史記》?!罢d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出自《群書治要·管子》?!盀橹谖从校沃谖磥y”,出自《群書治要·老子》
2012年12月,中央黨校向全體在校學員贈閱《群書治要》,此時距離習近平在十八大當選總書記、卸任中央黨校校長剛剛過去了十幾天。這部唐太宗命名臣魏征等人輯錄前人著述修撰的資政巨著,以“務乎政術”、“本乎治要”為原則,被認為是唐太宗治國安邦、匡政利民、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后來在中國失傳。上世紀90年代,原中國駐日本大使符浩通過日本皇室成員獲得一套日本天明時期出版的《群書治要》,
交給陜西省學者考證、點評、勘誤,重新出版,并得到了習仲勛及夫人齊心的大力支持。習仲勛2001年曾親筆題詞:“古鏡今鑒”。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013年,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闡述了自己的歷史觀?!霸诼L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jīng)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成功經(jīng)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
習近平的文章講話,都注重從中國傳統(tǒng)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譬如2014年6月份他出席兩院院士大會,以《禮記》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來號召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就依法治國文件做說明時則引用了張居正“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等來說明法律實施的重要性。這些都收入了《習近平用典》中。
實際上,不光是習近平,本屆
中央領導班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崇帶有群體性特征?!读暯接玫洹分惺珍浟肆暯皆谥醒胄陆ぷ髯剷纤玫摹吨芤住分械囊欢卧挕鞍捕煌?,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安不忘危,治不忘亂”,互動微妙。
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多次引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和官德官箴告誡干部心存敬畏、恪守戒律,譬如“民惟邦本”、“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等等。2015新年第一天中紀委網(wǎng)站頭條寫道:“2015,我們說的第一句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永遠在路上,需要膽識和智慧,把現(xiàn)實放到歷史中認識、融入傳統(tǒng)文化中考量?!?/p>
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2013年6月訪華期間到習近平母校清華大學演講,多次引用中國古代典籍《管子》、《中庸》、《周易》中的名言,還透露諸葛亮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讓自己受益終身。這句話同樣也見于《習近平用典》。
與大陸文化同根同源的臺灣,政界要人引經(jīng)據(jù)典更是司空見慣。臺灣領導人馬英九2010年9月孔誕日為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上香后表示,“他(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也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一定要走正道,只要你走正道,你的部屬不敢走歪道、走邪道?!边@兩句話分別出自《論語·顏淵》和《論語·子路》?!读暯接玫洹分惺珍浧湓凇吨抡Z·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的句子,也同時選取這兩處并重新組合:“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笨芍^驚人的巧合。
更引人注意的是,馬英九也曾于2011年5月將《群書治要》一書贈送給臺灣國民黨的民意代表。
在《習近平用典》中,就單人而言,引用最多的是宋代蘇軾的名言,多達7則。習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晁錯論》中的一句話“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這句話表達的思想就是若面對潛藏的矛盾問題而不去解決,在“不痛不癢之政治”中醉生夢死、粉飾太平,那么禍亂就會無可挽回。
這或許是習近平十八大以來鐵腕反腐、重典治亂、大刀闊斧改革的思想來源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