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何麗娜(化名) 整理/楊紀
荷蘭父母需“執(zhí)證上崗”
口述/何麗娜(化名) 整理/楊紀
我從小成長在一個傳統(tǒng)老舊的家庭,父母對我非常嚴厲,明確規(guī)定了回家的時間、在學校每次考試的成績和在家的表現(xiàn),一旦犯錯會毫不留情地懲罰打罵。高考那年我毫不猶豫填了一個離家最遠的大學,只為了逃離那個令我窒息的家庭氛圍。我暗暗發(fā)誓:將來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絕不會對孩子過度控制,要進行素質教育!
直到結婚后,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我發(fā)現(xiàn),在所謂歐美素質教育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們簡直個個變成了混世小魔王:年輕的父母帶著三四歲的孩子出來聚會,孩子完全不理會在場的人,到處亂跑、大聲喧嘩,周圍的人稍有微詞,孩子的父母便會對人訕訕一笑:“我們現(xiàn)在學歐美,讓孩子自由發(fā)展,少點規(guī)矩,多點個性!”好幾次,我在劇烈頭痛中結束了同學聚會。
幼齡孩子的表現(xiàn)讓我生畏,身邊一些十三四歲的孩子也讓我覺得難以溝通。一次,我在上海招待從老家過來的表姐一家,表姐的兒子樂樂剛上初一,見了我一聲不吭,只顧低頭玩手機。表姐使勁地推了推兒子,他才勉強抬起頭叫了聲“小姨”。我問表姐樂樂怎么變得這么內向,表姐卻不以為然:“最近流行給孩子講民主,他們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能強迫他們干,應該多給孩子一點自由和空間,素質教育嘛!”我聽了很不是滋味:一個13歲的孩子,連正常的社交能力都不具備,這是哪門子的素質呢?
中國式教育我不認同,歐美素質教育又容易教出熊孩子,我覺得養(yǎng)孩子簡直是全世界最高難度的事情。
2014年,我隨我的丈夫馬頓去荷蘭生活,在我的印象里,荷蘭是一個開放自由、社會容忍度很高的國家。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在這個國度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定也是“放養(yǎng)”為主的素質教育。
然而,實際情況正好相反——
馬頓在荷蘭的發(fā)小吉娜有個4歲的兒子名叫哈里克,上學前班的第一周,哈里克經常毀壞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積木,還特別愛在公共場合到處亂竄,老師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腳,極度生氣的時候甚至會故意毀壞教室里的物品。這樣的情況反復發(fā)生好幾次以后,老師便通知吉娜把哈里克領走了。
吉娜被迫帶著孩子去幼兒心理師那里,候診的時候,哈里克吵著要吃擺在桌上的巧克力,吉娜對他說:“你只能吃一塊哦!”哈里克不以為然地吃完一塊再伸手去拿,吉娜繼續(xù)警告他:“你不能再拿了!”但哈里克卻充耳不聞,照樣拿了就吃。就這樣,哈里克一口氣連續(xù)吃了5塊巧克力,吉娜卻在一旁束手無策。這一切都被幼兒心理師看在眼里,一進診室,醫(yī)生馬上建議吉娜:“一些當母親的基本能力,你還不具備,所以必須要學習。就像會計和醫(yī)生都要有執(zhí)照一樣,你要通過訓練取得當母親合理管教孩子的資格?!?/p>
于是,從第一次咨詢開始,醫(yī)生就嚴格訓練哈里克,讓他明白不同場所的“領導者”是誰,并要服從;如果他自己是“領導者”,那么就要服從社會規(guī)則和法律。無理地發(fā)泄情緒和不滿,即使是孩子也不會被姑息。此后,吉娜也在心理師幫助下,慢慢確立了自己的權威,知道如何與哈里克建立有效的溝通關系,不再讓自己母親的身份形同虛設。
荷蘭人的家規(guī)實在太多:孩子需關上電視專心和父母共進晚餐,吃完飯沒經過允許不能離席,孩子對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態(tài)度;就算圣誕前夜沒睡好,也必須要早起吃家庭傳統(tǒng)的圣誕早餐。
我很好奇:被如此繁多的規(guī)矩包圍的孩子,還能保持活潑好奇的天性嗎?不過現(xiàn)實再次讓我大跌眼鏡——
一次,馬頓的表哥一家四口從美國回荷蘭探親,家庭聚會安排在一個自助餐廳。馬頓家的聚會有個傳統(tǒng),一般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換個位子,好去和坐得遠的親戚也能聊天。為此,表哥的兩個兒子,一個10歲,一個14歲,一開始就被父母打散在桌子的不同位置,沒挨著父母,為的是讓他們多和親友自由交流。哥哥布萊恩當晚想看美國隊在世界杯的足球比賽,開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個小時的飯,球賽開始了就離席去餐廳的電視間看球,不參與聊天。他爸爸馬上拒絕:“我也很想看比賽,可是大部分在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們聊天。你可以每隔十五分鐘起身去看一下比分,兩分鐘內必須回來!”
坐在我旁邊的弟弟阿什納更逗,他一看到我就主動搭話:“你更喜歡用哪種語言交流,荷蘭語還是英語?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說中文,可是抱歉我的中文只會說幾個菜名!”接著我們開始用荷蘭語交流,我本想順著孩子喜好聊聊體育,可是姨媽、表舅和兩個姨婆開始聊宗教發(fā)展變革對歐洲現(xiàn)在整體的影響,沒想到,小家伙竟然聽得津津有味,時不時還提一兩個問題,甚至主動談起了美國的宗教。最后,他侃侃而談自己的宗教觀,我簡直被這個10歲孩子的成熟觀點給驚呆了!
我開始反思:國內年輕父母們所崇尚的歐美素質教育究竟是原裝的還是山寨的?素質,不是歐美才有的,把放縱當自由,把任性當個性,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質教育。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邊界的,為了確立孩子的邊界感,或許先立規(guī)矩再談自由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