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欣
(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80)
外語電化教學在我國的發(fā)展已有三十多年,目前我國此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語言技能和模式研究方面,然而其他方面的研究則比較分散,對其理論依據(jù)和教育功能的研究更是不多,這反映出外語電化教學在我國發(fā)展尚不成熟。實際上,研究表明“一些網(wǎng)絡外語教學邊緣研究值得關注……這些研究可以為網(wǎng)絡外語教學的發(fā)展提供新視角,對網(wǎng)絡外語教學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1]。對于外語電化教學“依于何處,導往何方”問題的一點思考也將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外語電化教學。
圖式(schema)是關于世界、事件、人及其行為的完整的知識塊(Eysenck and Keane,1995:320)[2]。圖式最初于1781年出現(xiàn)在哲學家康德(Kant)的認知學說中,后經(jīng)皮亞杰(Piajet)和巴特利特(Bartlett)等人不斷發(fā)展。巴特利特在其著作《記憶》(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這樣描述:“圖式是對過去經(jīng)驗的反映或對過去經(jīng)驗的積極組織?!?Bartlett,1932:201)[3]至 20 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Rumelhart)將其發(fā)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根據(jù)圖式理論的觀點,人在理解新事物時,需要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基于已經(jīng)存在的知識(圖式),對新事物做出理解。
圖式是存在于人腦中的普遍的知識框架(frame)或腳本(script),它是所有知識單元進行聯(lián)系的有機層次網(wǎng)絡,需要各種變量(variable)或槽道(slot)對其填充,是聯(lián)系新知識,通過“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對以往知識和經(jīng)驗的積極組織。圖式具有綜合性、知識性、一般性、結構性等特點。綜合性指圖式表征的知識是具有不同類別、不同性質的所有的知識單元;知識性指圖式是一種關于知識的理論,是包括知識的表征,以及這種知識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應用的理論;一般性指圖式是從個別提取出來的能夠遷移的普遍存在;結構性指圖式是各知識節(jié)點按一定的聯(lián)系組成的層次網(wǎng)絡和等級結構。
1.海量信息資源(綜合性)
圖式的激活就是通過所接受的某些信息去判斷該信息可能涉及的內容并同時從儲存的圖式中提取可能適合的相關背景知識……當我們不具有與文本相關的圖式時,理解會受阻[4]。電化教育媒介是一個信息資源的海洋,不僅具有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基礎外語學習資源,其知識覆蓋面甚至擴至文化、藝術、社會、哲學等各個領域,承載的與外語相關的資源難以計量。這滿足了學生進行圖式表征所需積累不同類別、不同性質的知識來源的需求,也為圖式的提取創(chuàng)造可能,不斷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圖式),使得新知識易被理解和吸收,并和原有的圖式融合成新的圖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構建圖式的能力,不斷豐富其頭腦中儲存的圖式。
2.交互模擬情境(知識性)
圖式的成分除了知識以外,還包括知識的運用。“語言的交際中,相關的語言和文化因素作為信息出現(xiàn)在大腦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Kern,2000)[5]語言的運用是一個動態(tài)交互過程,必須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脫離了具體的情景,傳遞信息和表達思想就會變得十分困難。電化教學手段具備輸出準確、查找便捷和反饋迅速等特點,能夠提供給學生聲、光、色等立體感觀上的刺激,通過創(chuàng)造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把學生帶進情景交融、圖文并茂的外語世界。除了通過言語符號和有目的的直接經(jīng)驗,學生還可以通過電影、廣播等電化教學手段獲得間接的經(jīng)驗,以一種想象的方式參與到形象的學習中。學生因此不僅成為一門外語的學習者,更成為這門外語的使用者。
3.模擬強化訓練(一般性)
外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學生需要不斷對信息進行輸入、儲存、加工和輸出。皮亞杰說:“在一個活動中,我們把其中的那個能被從一個情景傳遞到另一個情景因而能加以普遍化和分化的東西稱作動作圖式。換言之,圖式就是同一活動在多次重復和運用中共同具有的那個東西?!?皮亞杰,1989:7)[6]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無誤差地多次重復和強化訓練學習材料,使這些材料可重復再現(xiàn)所傳遞的抽象知識框架,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記憶和固化語言圖式。雖然圖式是一種定型或定格的知識表征,但是圖式的形成離不開對問題所生長的情境脈絡的不斷適應和調整,這種“變性”常常為我們所忽視[7]。外語電化教學恰巧能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變量,來配合圖式的提取和固化。
4.個性認知通道(結構性)
圖式是有層次的。圖式之間是包含的關系,大的圖式包含小的圖式,小的圖式包含更小的圖式,成一種等級結構。結合合適的圖式新信息,對每一個組成部分構成的空檔(slot)進行填充,從而達到圖式的具體化?!皥D式就像劇本一樣,也有不同的人物和事件等等?!?Norman et al,1975:165)[8]換句話說,語言是一個非演繹系統(tǒng),有著很多的例外,一個圖式到底由多少個細節(jié)組成是沒有邊界的,是模糊的。填充空擋的新信息可以是直接理解獲得,亦可經(jīng)推理獲得,外語電化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可利用自身知識水平與經(jīng)驗,主動解碼語言文字材料,圍繞圖式的填充和運用展開積極的思維過程。
“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最早由德國美學家席勒于18世紀提出。中國最早對美育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是王國維,他認為必須在人生學習各階段施以美育。簡單歸納起來,美育可以分為“形式美育”和“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yǎng)對象的審美素養(yǎng)(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同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象外之旨——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美學精神[9]。美育教育的觀點不能只拘泥于形式,不能只把所利用的外部教學對象的美放在自己的視野之內,而將教育自身的美遺漏在視野之外。美育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用什么美的東西來培養(yǎng)人,而不去思考如何把人培養(yǎng)才美的問題。美育不應僅被當作一個教育形式、一種教育手段,它具有更高的教育境界,影響著學生的觀念、人格、人性等精神層面。
基于“圖式理論”的外語電化教學,科學又創(chuàng)新,勢不可擋。但科技的進步為教育發(fā)展提供動力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思維的狹窄、感覺的機械和性格的失衡。外語電化教學不應是簡單地使用現(xiàn)代信息手段進行教學,它除了電子學、信息論、控制論,還應包含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方面的內容。推行外語電化教學的發(fā)展,不僅需要科技進步相隨,更需要美育覺悟相伴。
1.外語電化教學的美育“隱性”功能
美育具有很強的教學性效應。教學性效應是指學生心理隱性效應,不僅近期能用得上,遠期也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滲透、暗示、情感、激勵等產(chǎn)生的效應而實現(xiàn)的[10]。電化教育手段應用于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學到外語知識的同時,還能讓學生與美為伴,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美育所涉及的教育層面廣且深,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心靈、觀念及行為,觸及的人生境界更高,對人的自由協(xié)調和全面發(fā)展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學生能真正明白“Life is more than a job”的道理,能夠從哲學的角度去感受外語學習和人生。
2.外語電化教學的美育“感性”功能
學校美育是教師的能動性和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師生雙向互動活動的和諧律動[11]。通過電子郵件、MSN、QQ群等通信技術,可以建立自由、平等的師生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線上和線下交流,進行直觀且即時的講解。并且,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將展開更多的互動,學生相互溝通、相互傳遞、相互反饋,形成動態(tài)的學習網(wǎng)絡。電化教學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外語教學師資短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滿足學生的情感內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消除學生外語學習中的被動、消極、緊張甚至厭惡的心態(tài),使學生獲得了更大的心理收益。
3.外語電化教學的美育“個性”功能
目前的高校教育體制存在著弊端,很多院校限制學生跨系學習,尤其不支持文理跨界取得成績,重理輕文現(xiàn)象嚴重,很難培養(yǎng)出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統(tǒng)一的人才,更別說具有更高文明程度、健全人格與思維能力,個性高度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教學不應是簡單地呈現(xiàn)給學生教學內容,而應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呈現(xiàn)個性化的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12]。馬爾庫塞(Marcuse)說:“美學的向度仍然保持著一種表達的自由,這種自由使作家和藝術家能夠直率地表達人和萬物,即說出那種按其他方式說不出的東西?!?Marcuse,1989:89)[13]電化教育技術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習慣于主體定位去思考,很少會從客體角度去解答。外語電化教學中的美育教育,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按己所需取材用材,使學生不斷在實踐中內化所學,能把外語應用自如,并加以創(chuàng)新。
外語電化教學的圖式特征再次強調了這種教學方式的科學、合理之處,但其現(xiàn)狀并不完美,還需要不斷完善。在外語電化教學推進的過程中,應克服高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其美育功能的實現(xiàn)。
[1]劉云波.從《外語電化教學》看我國網(wǎng)絡外語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A].2006年網(wǎng)絡語境下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暨外語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6.
[2]Eysenck,M.W.and Keane,M.T.Cognitive Psychology[M].Hove(UK)Hillsdale(USA):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1995.
[3]Bartlett,F(xiàn) .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32.
[4]吳國權.圖式理論與語言習得研究[J].前沿,2005,(7).
[5]Kern,R.Literacy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2000.
[6]皮亞杰.生物學與認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7]趙健.問題、情境脈絡和基于問題的學習與教學設計[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8]Norman,D.A.,Rumelhart,D.E.& the LNR Research Group.Explorations in Cognition[M].San Francisco:W.H.Freeman and Company,1975.
[9]檀傳寶.美育三議題[J].江西教育科研,1997,(5).
[10]劉曉玲.談英美原版電影與大學英語教學[J].隴東學院學報,2009,(2).
[11]趙淑華,趙揚,王飛.美育與人的和諧發(fā)展[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12]董偉.利用電化手段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3,(2).
[13]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