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圓
(聊城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聊城252000)
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帶來了農村小學的氣象更新。新教材的投入成為了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在知識創(chuàng)新和時代變遷的形勢下,農村小學教師在適應全新教材時的矛盾、沖突逐漸升級。在新課程理念主導下編審出來的教材被投入到農村小學中去,對農村小學教師的沖擊力是巨大的,面對一套套形式各樣、內容編排“奇特”的教材,教師和學生一同陷入了無從入手的境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一時間受到了極大地挑戰(zhàn),困惑和不解成為了很多教師的日常教學情緒。農村小學教師在長期的教材適應困境中難以找到突破的路徑,就逐漸形成了“似改非改”“新裝舊路”的畸形適應現(xiàn)狀,消極地應對著這場變革。
教材是“教學之本”。在現(xiàn)代教學論中對教材做出的廣義界定是:第一,作為學生的知識體系所計劃的事實、概念、法則、理論。第二,同知識緊密相關,有助于各種能力與熟練的系統(tǒng)掌握、心理作業(yè)與實踐作業(yè)的各種步驟、作業(yè)方式與技術。第三,知識體系與能力體系密切結合,奠定世界觀之基礎的,表現(xiàn)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觀的、道德的認識、觀念、規(guī)范[1]。在狹義上,我們一般理解的教材僅指教科書。教科書在屬性上進一步可以劃分成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在整個教材體系中教師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關于教材的認知直接關系著教材教學質量和結果。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教材適應問題的出現(xiàn)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很難在此次變革中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在于對變革的本質抗拒,在于受多種限制而不能開發(fā)出一套新的、高效的教學適應模式等。其適應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
傳統(tǒng)教材理念以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教材編寫、審查和投入使用實行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模式,教師在該過程中處在最后的一環(huán),他們所面對的不是具有教輔意義的材料,而是具有強制性色彩的任務或指標。這樣,教師對教材的理念就無需過多地思考其價值性和與教學實踐的契合性,按照教材內容組織的脈絡“按部就班”就行了。在農村小學教師眼中的教材更是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他們眼中,教材是自身教學的根本,沒有教材就不可能存在教學活動;而且,教材編排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農村小學教師的教學計劃和安排,對教材目標、結構、內容和價值取向等極少存在著批駁的觀點,編審者的價值理念在無形中植入教材中,從而又無形中對農村小學教師產生引領作用。在農村小學實際教學生活中,教師對教材的認知是相對比較狹窄的,對教材的理念也自然傾向于“逆來順受”地適應著的狀態(tài)。新課改之后,這種適應狀態(tài)逐漸被打破,農村小學教師限于自身能力和周邊環(huán)境的實際對新教材的編排理念呈現(xiàn)出不知所措的適應狀態(tài),目前專業(yè)引領的缺失成為課程改革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很多一線教師渴望接受教研員或專家學者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專業(yè)指導[2],由于對新教材理念的理解加工缺乏正確的導向,進而難以適應變革后的教材教學活動。
1.不愿適應。對新課改的適應態(tài)度也直接影響著農村小學教師對新教材的適應態(tài)度。經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農村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存在著抗阻情緒,對變革表現(xiàn)出明顯的排斥態(tài)度。這種情況下對新教材的適應性就根本無從談起,因為他們根本不愿意做出實質性的行動來適應新教材,還是按照舊的套路講授新的教材。
2.消極適應。農村小學教師的質量存在著很大差異,對課程改革這種新鮮事物的應對態(tài)度的差異也比較明顯。不愿適應新教材的教師比重較小,而消極適應態(tài)度的教師則占了很大的比重,這是因為教師生存實際與教育系統(tǒng)的嚴格監(jiān)察的矛盾造成了這種消極適應的現(xiàn)狀。
3.積極適應。很多農村教師還是愿意改變傳統(tǒng)的教材理解、傳授方式的,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是不知道從何處著手來改變這種狀況,普遍存在積極適應的意愿,但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積極適應的指導,最終導致教師的消極應對。針對新教材,同一個共同體的意愿往往會左右著新教材的生命,教師個人的態(tài)度并不能成為整個活動系統(tǒng)的絕對主導,還是需要學生、學校和家長等方面的配合和理解,這才能夠喚醒新教材的鮮活生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苯滩淖鳛椤懊住币呀洿嬖诹?,但“巧婦”還是一個技術比較生疏的新手,這樣的“炊”同樣很難做出來。所以,在農村小學教師的學歷和專業(yè)素質普遍偏低的情況下,開展新課改運動,推行新教材,出現(xiàn)教師的不配合、不理解、不作為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新教材按照新課程標準進行編排,對推行使用該教材的一線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諸多農村小學教師反映很難對新教材進行深度加工,鑒于自己的教育經歷和經驗,已經形成了對教材的固有認知和應對習慣,并在長期的農村基礎教育實踐中使得這種適應能力得以確認和鞏固,突然快速地進行轉變顯得異常困難。農村小學教師的進修和培訓機會相對比較少,必要的新課程培訓的缺失,對于習慣于“應試”教育的教師們來說,新教材的開放性常常讓他們無所適從,新教材的靈活性更讓他們無法應對[3],加上他們教育視野也存在著局限性,導致不能比較全面地接觸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切實地感受變革所帶給學生的實際改變就更難以企及。正是由于新課改的高要求與現(xiàn)實條件之間的差距過大,才讓相當數(shù)量的教師感覺到新課程提出了太多自己不可能實現(xiàn)的任務,從而產生抵觸情緒[4]。農村小學教師在難以改變自身局限和教學環(huán)境實際的情況下,提升能力以適應新教材的理想變得有點不現(xiàn)實了。
反映在教學實踐中的適應性問題,則直接表現(xiàn)在對新教材的處理方式上。處理方式的呈現(xiàn)會直接表明農村小學教師對新教材的根本指向,不同的處理方式反映出教師的不同適應傾向;同時,對處理方式的解讀也會挖掘出教師對新教材的適應性問題的程度、特點。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中教師對教材的信奉程度有所降低,但還是以教材為中心進行知識的傳授,對教材的處理方式仍然是以單向的、量化的形式進行知識性的授受和考核。地域性的區(qū)間教學成果評比仍然以成績、升學率論高低,造成農村小學之間的一種暗示性的隱競爭,教師在其中充滿了無形的壓力。一方面需要應對上級主管部門對課改實施的監(jiān)察,一方面需要提升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以贏得區(qū)間、校際競爭的主動權。相互矛盾中農村小學教師只能選擇以學生分數(shù)、升學率為主的教材處理標準,也就決定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方式仍然存在著“新瓶裝舊酒”的實然狀態(tài)。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材處理策略的形成,不僅需要一定的精力、時間,更需要一定的膽識,敢于嘗試學生的自主課堂,而在農村小學里宣揚的學生中心,實際上被包裝成了以知識中心為內核的學生主體的思路。
從困境本身出發(fā),尋找突破困境的實現(xiàn)路徑,建構出切合農村小學教師生存實際的適應模式,主要從農村生活的實際出發(fā),完善農村小學特色教材建設;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推動師資隊伍體系式發(fā)展;從農村小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建構教材與學生的新型關系。
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教材是難以被現(xiàn)實所接納的,同樣不顧農村生活的實際而開發(fā)出的新教材是不會很好地被投入使用的,其遇到的第一障礙就是農村小學教師。教師難以適應新教材,就意味著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之間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教師對新教材的適應困難現(xiàn)象,不僅在于教師自身的局限,也在于教材本身。教材內容的選取首先應該考慮到農村生活的實際,盡量避免城市化傾向,影響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很多學校表示現(xiàn)有的國家課程標準缺乏對農村教育現(xiàn)狀的深切關注,在目標達成上要求過高;各套教材中城市化傾向特征比較明顯,脫離了農村實際,盡管教材版本很多,但沒有一套是專為農村學校編寫的[5]。同時,選取鄉(xiāng)村生活的細節(jié)作為農村小學特色教材的素材將不容易產生農村小學教師對教材內容的不適應性,這里的教材是帶有新課改的地方性和校本性的,不具有對其他教材的排斥性。從農村生活的實際出發(fā)的教材是在新課改理念之下形成的,對學生啟發(fā)性、引領性作用是需要凸顯出來的。教材是否具有作為教材的價值,首先就得看它是否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是否有助于學生的認知、態(tài)度、自信等基本素質的發(fā)展[6]。畢竟農村作為一個特殊的區(qū)域帶給學生的認知是不全面的,學生的發(fā)展還需要接觸農村生活之外的其他生活。
農村小學特色教材的開發(fā)需要保留鄉(xiāng)村意蘊,通過農村生活的人們的習慣把相應的知識、技能等表述出來,以增強學生的接受性和理解性,提升農村小學教師的適應性信心。另外,農村小學特色教材并不排斥城市因素的植入,對城市的渴望和憧憬成為農村學生的夢想,尤其是由于交通閉塞從沒有走出過大山的農村孩子,對山外世界的新奇和向往促使著他們從比較單一的信息獲取渠道中了解和想象著外面的精彩,其中,教材就成為很多農村學生獲取外面世界信息的主渠道。從這一點上來看,農村小學特色教材的建設不能僅僅理解成簡單的一元性,它更應該是復雜的,多元的,更具地域特色的。特色的涵義主要在于教材的傳授方式上,而非傳授的內容上面,把實質的知識內容通過農村生活的實際進行闡述,或者通過一般農村人的理解傾向來解釋教材中所反映的內容。
從農村小學教師的師資構成上,可以解釋教材適應性問題呈現(xiàn)出的梯度性。對每一梯度的教師所呈現(xiàn)出的適應特點進行分析,從其所屬教師群體的共同性上找尋答案。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能力直接決定著教師教材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的高低也反映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能力。農村小學教師分布梯度比較復雜,在適應性問題面前,各個教師的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這樣需要對農村小學教師進行梯度分類,以適應取向為標準進行劃分,接著分析該梯度類型的教師呈現(xiàn)出的一般特點,努力建構教師教材適應取向的專業(yè)素質體系。通過教師在各個梯度中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其在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專業(yè)情感和專業(yè)智慧等方面的優(yōu)劣勢,進而有針對性地對各教師進行培訓,以彌補專業(yè)素質的不足,改變教師在培訓之前對教材的一種限制性的認知和行動。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關系著教師的成長,新教材問題的出現(xiàn)正恰當?shù)貛椭處熈私庾陨淼牟蛔?,為實現(xiàn)進一步的發(fā)展提供參考。師資隊伍的體系式發(fā)展,即指教師隊伍的梯度性的發(fā)展,按照教材的適應取向來劃分梯度,并對教師的生存現(xiàn)狀進行深度了解,不管是家庭背景、教育經歷和經驗、個性特征,還是個人思想、教學風格等都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更為細致地分析教師的適應困境以及應對策略。
農村小學生作為該問題的另一主角對問題的解決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深刻的。農村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具有一般兒童的天性,也具有獨屬于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對學生與教材新型關系的建立至關重要,一般農村小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愛冒險,及在面對陌生人時的拘謹?shù)龋┠陙?,農村留守兒童和單親兒童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對象,這些兒童所表現(xiàn)出的特點一般是獨立、孤僻、情感內隱等。農村小學生的現(xiàn)實特點能夠對小學生自己的學習觀產生影響;另外,對學習的態(tài)度也自然會受到自身境遇的影響。教材的編選過程要充分地考慮到農村小學生的生存實際,盡量按照農村小學生心理認知特點和習慣選取教材內容和形式。
學生是教育的根本,不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和教材難以建立一種新型契合關系,教師就無法正常使用新教材,實現(xiàn)新教材的教學目標。從根本上說,農村小學教師與教材的關系的好與壞會直接反映在學生與教材的關系的好與壞。教師教材的適應性達到理想狀態(tài),學生的實際與教材的關系也就相應得以協(xié)調。
[1]鐘啟泉.為了未來教育家的成長——論我國教師教育課程創(chuàng)新的課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18):20—26.
[2]王嘉毅,趙志純.西北農村地區(qū)新課程適應性的縱向研究——基于2003年與2011年調查的實證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2,(1).
[3]許莉.農村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困惑與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
[4]曾琦.新課程與教師心理調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7.
[5]楊莉娟,項純,李鐵安.我國教師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2,(2).
[6]鐘啟泉.試述教師的教材研究——兼議鄉(xiāng)土教材的價值及其開發(fā)[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