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燕,吳 欽,孫冬陽,吳紫維,陳益人*
(1. 武漢紡織大學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2. 湖北省纖維檢驗局,湖北 武漢 430073)
面料極光消除效果評價體系分析
徐秋燕1,吳欽2,孫冬陽1,吳紫維1,陳益人*1
(1. 武漢紡織大學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2. 湖北省纖維檢驗局,湖北 武漢 430073)
針對毛類面料服用后極光現(xiàn)象,導致不舒適的視覺效果,從而影響到服裝的整體美感等問題,研究制備了一種毛類面料極光消除劑。為了分析含毛面料極光消除的消光效果,且鑒于沒有相關的極光評價標準,本文用不同的織物光亮度評定方法對極光處試樣、無極光處試樣及極光處試樣經(jīng)消光處理后的試樣三者的光亮度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建立了一套面料的極光評價體系,可以作為面料極光消除效果評價的依據(jù)。
毛類面料;極光現(xiàn)象;織物光澤評定方法;消光效果;評價體系
織物光澤是指織物在一定的背景與光照條件下,織物表面的光亮度以及與各方向上的光亮度分布的對比關系和色散關系的綜合表現(xiàn),是評價織物外觀質(zhì)量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1]。羊毛織物因手感柔軟富有彈性,光澤柔和與顏色純正而一直為人們所喜愛,但是羊毛織物外裝在加工制作或穿著過程中,常常會因壓燙或是穿著時頻繁摩擦、拉伸等外力的施加而發(fā)生表面結構的變化,使得在受壓受摩部位,如褲子的臀部、膝蓋、大腿面、上裝的肘部、胸部等部位出現(xiàn)強烈的反光,即極光現(xiàn)象[2-3]。針對這種極光現(xiàn)象,我們研制出了一種極光消除劑,通過不同的織物光亮度評定方法對其消光效果進行分析得出該極光消除劑消光效果顯著,且極光處試樣經(jīng)消光處理后的織物與無極光處織物幾乎沒有色差。在此基礎上,我們建立了一套面料極光消除效果的評價體系,可以作為評價面料極光消除效果的一種依據(jù)。
實驗設備:M524織物光澤儀;服裝色光對比系統(tǒng);Dino-Lite手持電子顯微鏡(USB);SF-600X測配色儀。
實驗材料:70/30毛滌混紡面料軍裝,裁剪尺寸:160×160mm。
2.1織物光亮度的評價
2.1.1主觀評價法
主觀評價法即直接通過人的感官來進行評價的方法,該方法簡便、快捷。用0~5分表示極光嚴重與否的程度,極光現(xiàn)象越明顯,得分越低;極光越不明顯,得分越高。評分表見表1。
表1 極光主觀評分表
2.1.2M524織物光澤儀測量法
M524織物光澤儀的測試原理如圖1所示。將帶有試樣的暗筒放在儀器的測量口上按儀器使用方法進行測量。
織物的光澤,可以通過織物的光反射性能來表征,主要包括:正反射光強度GS(%)、漫反射光強度GR(%)、光澤度GC、反射光強度差△G(%)等,這些指標都可由織物光澤儀直接測得或間接導出[5-6]。
圖1 織物光澤度測試儀的原理圖
對光澤的表征方法還有正反射光變化率,漫反射光變化率,光澤度變化率,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ε S為正反射光變化率;GS為測試 樣 的正反 射 光 光強 度 (%);GS0為原樣 的正反 射 光 光強 度 度 (%)
式中:ε R為漫反射光變化率;GR為測試樣 的漫反 射 光 光強 度 (%);GR0為原樣 的 漫反 射 光 光 強 度 (%)
式中:ε C為光澤度變化率;GC為測試 樣 的光澤 度 ;GC0為原 樣 的 光澤 度
織物某處的正反射光強越大,極光現(xiàn)象越明顯,光澤度越大,極光現(xiàn)象越明顯,故可以用正反射光強及光澤度表征織物極光現(xiàn)象。
2.1.3服裝色光對比測量法
使用紡織品圖像處理檢測中心--武漢紡織大學的服裝色光對比系統(tǒng),配合使用 Dino-Lite手持電子顯微鏡(USB)測量織物上的亮度及其變化。記錄L值即亮度值和△L值即亮度變化值[7-8]。
2.2消光后面料色差的評價
色差的評價采用GB8424.1-2001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表面顏色的測定通則進行,GB8424.1-2001等效采用國際標準ISO 105/J0l《表面顏色的測定通則》,該標準選自國際照明委員會CIE1976年推薦的CIELAB色差公式,這一評價方法適用于紡織工業(yè)中定量表示兩個試樣間色差的大小[9]。
3.1主觀評價法應用及分析
將樣品(70/30毛滌混紡面料軍服)分為三大組:極光嚴重處、無極光處及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處,每組各取5塊(三組一共15塊)進行評定,本次主觀評價由課題組5名成員進行,每人對15塊試樣進行光澤評價,得出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等級得分欄直接列出5個人評價得到的平均值。
由表2可知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后試樣的主觀評價得分為4.2分,達到五級,可初步認為極光現(xiàn)象得到改善。若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后的主觀評價等級達到四級及以上,則初步判定極光現(xiàn)象得到明顯改善。但是由于主觀評價法受人的感覺影響,結果難于精準,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需要進一步的客觀評價。
表2 試樣主觀評價測量結果
3.2M524織物光澤儀測試結果分析
對3.1中的15塊試樣用M524織物光澤儀測試極光處試樣、無極光處試樣及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后試樣的正反射光光強和漫反射光光強,應用公式求得試樣的光澤度。并根據(jù)公式計算出不同試樣之間的正反射光變化率、漫反射光變化率和光澤度變化率。測試結果見表3到表4。
表3 無極光處、極光處和消光處試樣的光澤度測試結果
表4 試樣之間的光澤變化率
根據(jù)公式(1)、(2)、(3)計算出無極光處與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后試樣的正反射光變化率,漫反射光變化率和光澤度變化率:
正反射光變化率:ε S2-3=(GS2-GS3)/GS3×100%=11.84%
漫反射光變化率:ε R2-3=(GR2-GR3)/GR3×100%=-2.70%
光澤度變化率:ε C2-3=(GC2-GC3)/GC3×100%=2.06%
極光處與消光處理處試樣及無極光處與消光處理后試樣的正反射光變化率、漫反射光變化率和光澤度變化率,見表4所示。
經(jīng)消光處理后,若試樣的正反射光變化率ε S<13%、漫反射變化率ε R>-3%和光澤度變化率ε C<3%時,則認為極光現(xiàn)象得到明顯改善。
對3.1中的15塊試樣用服裝色光對比法進行檢測,通過服裝色光對比系統(tǒng)處理后的數(shù)據(jù)記錄見表5。
3.3服裝色光對比法測試分析
通過服裝色光對比測量法,若試樣無極光處和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后的 Δ L<1.45時,則認為極光現(xiàn)象得到明顯改善。
表5 非極光處、極光處和消光處試樣亮度對比結果
3.4色差測試分析
利用CIE色度學的色差公式對標準樣(無極光處試樣)和被測樣(極光處試樣和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后試樣)之間的色差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如下表6。
由變色樣卡評級標準可知,當CIELAB色差值為0時,則色牢度級別為5級,CIELAB色差值為1.7時,變色牢度級別為4級,本實驗中消光處理后試樣和無極光處試樣之間的CIELAB色差值為0.939,故可認為經(jīng)消光劑處理后試樣的變色牢度可達到4~5級,說明處理后織物色差變化不大。
若經(jīng)消光處理后試樣的變色牢度達到4級及以上,則認為該消光劑對織物色差影響不大。
表6 標準樣和被測樣的色差值表
本文通過不同的織物光亮度評定方法對極光處試樣、無極光處試樣及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后試樣三者的光亮度進行分析,建立了面料極光消除效果的評價體系,具體指標如下:(1)極光處經(jīng)消光處理后的主觀評價等級達到四級及以上,則初步判定極光現(xiàn)象得到明顯改善。(2)經(jīng)消光處理后,若織物的正反射光變化率ε S<13%、漫反射變化率ε R>-3%和光澤度變化率ε C<3%時,則認為織物的極光現(xiàn)象得到明顯改善。(3)通過服裝色光對比測量法,織物無極光處和消光處的亮度變化值 ΔL <1.45時,則認為極光現(xiàn)象得到明顯改善。(4)經(jīng)消光處理后的織物的變色牢度達到4級及以上,則認為該消除劑對織物色差影響不大。
[1] 姚 穆,呂明哲.織物的光澤與光澤感[J].西北紡織工學院學報,2001,15(2):72-81.
[2] 李育民,王 偉,陳黎曦.純毛服裝極光的研究[J].西北紡織工學院學報,1993,7(3):156-161.
[3] XUE Feiyan. The effect and cause analysis of ironing process of combing wool’s Aurora[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08.
[4] 吳紫維,潘 西,謝柏兵,等.毛類面料極光消除劑的研究與制備[J].染整技術,2013,(6):92-93.
[5] 張海泉,李云臺.織物光反射特性的探討[J].無錫輕工業(yè)學院學報,1995,16:144-149.
[6] 于偉東,儲才元.紡織物理[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2.22.
[7] Gersak J. Investigations of the impact of fabr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n garment appearance[J].Textile,2003,52(8):368-379.
[8] 于偉東.紡織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151-152.
[9] 王運利,姚金波.淺談織物光澤[J].染整技術,2006,(12):11-13.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Aurora Eliminating Effect in Fabrics
XU Qiu-yan1, WU Qin2, SUN Dong-yang1, WU Zi-wei1, CHEN Yi-ren1
(1 School of Textil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2 Hubei Province Fiber Inspection Bureau,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undesirable phenomenon in wool-containing fabrics after using, which caused uncomfortable visual effects, so as to affect the overall beauty of clothes, we researched and produced a kind of aurora removers used in wool-containing fabrics. There are no relevant standards to evaluate the aurora phenomena yet, in order to analyze aurora eliminating effect in wool-containing fabrics after using aurora removers, this paper used different fabric brightness assessment methods to analyze auroras eliminating effect after using aurora removers. The paper also established a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aurora eliminating effect in fabrics.
wool-containing fabrics; aurora phenomena; aurora remover; fabric luster assessment method; auroras eliminating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TS195.2
A
2095-414X(2015)06-0026-04
陳益人(1964-),女,教授,研究方向: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