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摘 要】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教育教學有極為深遠的影響。語文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將語文教學活動與生活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學習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生活;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090-02
常言道,“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也處處體現生活。要把語文這門學科教好,要學生學好語文,語文教師就必須把生活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來,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懂得如何學習,更能讓他們體驗生活,感受語文和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而在生活中不自覺地主動學習語文,亦在學習中不斷感受生活。
語文教學無外乎“聽說讀寫”,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包含了語文教學的所有,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就要把語文教學置于生活背景之中,激發(fā)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讓被動的教師要求學習轉化為學生主動要學習,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陶冶學生的生活情操。
一、聽——讓學生用耳聆聽生活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單一,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遞,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猶如一臺錄音機,收錄著教師傳來的各種信息;與此同時,一旦學生思想不集中,就會影響這臺錄音機的收聽效果,這樣的學習效率不高。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教師不厭其煩地傳授著書本上的知識,雖然學生在聽,但難免出現“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現象。同時,聽到的多是書本上的死知識,而不是鮮活的生活。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不再一味地講書本知識,更多的是處在引導的位置,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在此新教學模式下,學會傾聽是學會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表面上講的話是少了,但實際上要求教師講得更精練,挑重點講,主要是引導和提示。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則,教職員躬親共守?!笨梢?,教師的素養(yǎng)對學生的影響是何其關鍵。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語言要更生活化,用生動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更快地明白、理解。
在學習《蘑菇該獎給誰》中,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兔媽媽說的那句“因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呀”。教師說:“小朋友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和別人打鬧時,家長或老師會提醒你不要打架,而你是不是說過,某某某也打的;當有人提醒你不要亂扔垃圾時,你是不是說過某某某也扔的;當你因測驗成績不理想而受家長批評時,你是不是說過某某某比我考得還差呢……”教師舉著這些例子時,很多學生小聲附和著。教師接著問:“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總和這些人比,卻不敢和優(yōu)生比呢?”此時,大家安靜了。這說明學生都明白兔媽媽所講的道理。利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小事,代替說教的大道理,學生更愿意聽,更聽得懂,也更快地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二、讀——讓學生用嘴吟誦生活
人們習慣將學校學習稱為讀書,長輩問小輩學習常會說:“你讀書怎么樣???”問學習努不努力會說:“讀書讀得好不好?”讀書成了學習的代名詞,可見讀書的重要性,而語文學習中,讀更是重中之重。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取之于生活,所以理應將朗讀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
常言道:“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弊x,不單單是用嘴讀,更要用心讀;讀書顧名思義,要讀書上的內容,但又不只是書本上的內容,更是生活中的感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對于書的根本態(tài)度是:書是一種工具,一種生活的工具,一種‘做的工具。工具是給人用的,書是給人用的。”所以,在朗讀教學中,既要用好書,又不能被書禁錮。
在閱讀教學中,要把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誦讀中體會。在《雨點》一課的朗讀中,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池塘的平靜,“沒有一絲波紋,就像一面鏡子”,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體驗,感受“睡覺”時的舒適、安靜,從而讀出這種感受;從緩緩流淌的小溪,聯(lián)想到平時散步時悠閑自得的樣子,從而把“散步”的感受讀出來;從江河奔騰向前的姿態(tài),聯(lián)想平時賽跑時的樣子,從而讀好“奔跑”一詞;播放一段海浪涌動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小雨點一會兒被掀到浪尖,一會兒又落到浪底的模樣,從而讀出小雨點“跳躍”的興奮勁兒。學生將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到朗讀中來,情感體會更到位了。在教《蠶姑娘》一課前,先給學生一些蠶卵,讓他們帶回家在父母的幫助下,養(yǎng)一養(yǎng)蠶寶寶,在養(yǎng)蠶的過程中觀察蠶“吃-睡-醒-脫-變”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蠶一次次的變化,并讀好蠶一次一次變化時的喜悅、興奮的情感。這樣,學生在自己的觀察、朗讀中加深了對蠶的認識,使文字活了起來,大家朗讀也更帶勁了。
三、寫——讓學生用手描繪生活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識字教學提出了兩種要求,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這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是個艱巨的任務。雖然十分重視識字教學,花相當多的時間教,學生也花不少功夫認、抄、默,但結果總不盡如人意。歸結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就教字而教,學生就學字而學,并沒有將字放到生活中去運用。
要想真正學會寫字,就必須將寫字與生活結合起來。在識字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地在生活中識字,讓學生主動地尋找更多的識字渠道,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他們切實地感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要留心觀察,街頭一家家商店的招牌、廣告牌就是一張張“生字卡片”,在這些生字卡片上,學生不僅能認識生字,還能理解字詞義,一舉兩得;引導學生在休息娛樂時也能認識很多字,比如看電視,大家注視屏幕上的字幕,聽著發(fā)音,很多不認識的字在聽的過程中慢慢認識了……在反復的接觸中,陌生的字變得熟悉了,這樣的識字教學是輕松的,把生活變成無形的課堂,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讓識字教學變得不再枯燥。
字不僅要會認,還要會寫。在寫字教學中,要把具體的字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讓學生明白字的意思,學生才能更好地寫字。在教完“馳”與“池”字后,在平時練習中有小部分學生會把“奔馳”寫成“奔池”,卻沒有人把“池塘”寫成“馳塘”。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馳”字不理解。于是教師引導:“奔馳就是很快地跑的意思,你就想象駿馬在草原上飛快地跑就是奔馳,再看看‘馳,它的偏旁是馬?!弊源?,學生基本不再寫錯奔馳。在教完“騰”字后,有些學生會把騰最后的“馬”寫成“刀”。騰是一個飛躍的動作,對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不常接觸到這個字,而“騰”又的確是一個筆畫較多的字,屬于一個難字,出錯難免,但是因同一原因出錯,就使人覺得或許是講解時使學生產生了誤區(qū)。于是強調:“同學們見過馬嗎?當馬奔跑時,它總有一個向上飛躍的動作,從地面跳起,并向前移動,這個動作就是‘騰的動作,所以,寫這個字的時候,大家可以想象馬奔跑時騰空的樣子,這樣,大家就記住了騰字的最后幾筆是‘馬?!蓖ㄟ^聯(lián)系生活的方式,學生在寫字時更容易把握生字的書寫了。
四、說——讓學生用心感悟生活
學習語文,并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語文課文,而是通過課文的學習,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會文中的各種方法,感受文中所蘊含的各種生活道理,然后將這些方法、道理運用到今后的生活。
口語交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交際方式,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同時,口語交際是為了使生活更精彩而服務的。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的情境時,要注重生活化的情境,從小朋友們熟悉的情景或現實問題切入,再現生活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交際的欲望。例如,在“學會勸阻”中,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和家長過馬路,家長亂穿馬路,讓學生勸。這樣學生就能結合實際,大膽想象,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為使學生更好地開口說,可以回歸生活,用心感悟。例如,在口語交際“春天來啦”中,先讓學生回想周末和家長去公園、郊區(qū)感受到的春天;接著帶小朋友到校園中去看看春天,讓春天真實的美自然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然后回到書本,看著書上的圖片,發(fā)揮想象,結合剛剛想到的、看到的景色說說春天。這樣學生說得更細致,更豐富了,從表達中不難看出他們切實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處處都在使用語文。語文和生活緊密相連,為語文教學插上生活的翅膀,讓學生心靈得到充分的放飛,盡情徜徉于語文課堂中。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論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雷玲.教師要學陶行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