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輝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師生互動場景靈活、豐富,但在熱鬧、華麗的課堂背后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是教學效率低下所致。找準學生認知起點,釋生所疑、長其心智,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課前質(zhì)疑,尋找學生認知起點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币虼?,我在教學《爺爺?shù)奶J笛》一課時,讓每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畫出不懂的詞句,提出不懂的問題,課上小組交流后把有價值、未解決的真問題填寫到質(zhì)疑單中。
學生的問題:
1.小閘屋什么樣?蘆笛怎樣吹?
2.潮汛、裹挾是什么意思?
3.爺爺為什么要去查看潮汛?爺爺是干什么的?
4.強強的心情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5.“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睜敔?shù)倪@句話是什么意思?
6.強強為什么喜歡聽蘆笛聲,三次蘆笛聲帶給強強的感受一樣嗎?
由此分析,學生存在對個別詞語意思不理解,對生活中不常見事物不了解等問題,還有學習課文寫法及文章主旨等需求。通過我的系統(tǒng)分類,把學生所提的簡單問題1、2分在第一課時,把較復雜的問題3—6分在第二課時進行解疑,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課知識,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學效率。從課堂效果看,因為解決的是學生們的提的真問題,找準了其認知起點,課上出現(xiàn)了生生間的交鋒。在不斷地反駁并闡明自己的觀點中,學生們對于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心情變化的關系理解等更加深入、到位。精彩的課堂要利用學生質(zhì)疑,尋找學生認知起點,實現(xiàn)課堂最優(yōu)化。
課上解疑,依據(jù)學生認知起點
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的理論認為:實現(xiàn)最優(yōu)的方式,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zhì)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內(nèi)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nèi)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有區(qū)別的教學。
1.創(chuàng)意改變題材,解決學生認知難點
在教學中,我利用批注閱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學習寫作方法,實現(xiàn)課堂最優(yōu)化。
例如,《爺爺?shù)奶J笛》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三次蘆笛聲,感悟笛聲給孩子帶來的不同感受。我讓學生自主批注,自讀自悟“五月白天的大海是風平浪靜的”一段,還請學生當小老師講解自己的批注感悟,并結合海景圖片加深感悟,最后配以輕音樂把第二自然段改變成一首奇麗的現(xiàn)代詩,讓學生有感而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大膽整合教材,解決學生認知難點
在解決本課教學難點時,我打破單元限制,整合本冊書中相關課文,讓學生樹立大語文的意識,這樣的課堂學生更喜歡,更有實效。
例如,《爺爺?shù)奶J笛》一課的教學難點是通過體會風浪的句子了解強強心情變化的原因,初步感受環(huán)境的襯托、對比,對感受人物心情變化的作用。
老師問,夜晚的大海什么樣呢?爺爺?shù)牡崖曈謳Ыo了強強什么呢?自讀課文進行批注,感受強強心情變化與大海風浪的環(huán)境描寫有直接關系。
同時,用課件出示自學提示:1.默讀第7-12自然段,用“~~~”畫出描寫強強的句子, 簡單批注強強當時的心情。思考:強強的心情有什么變化?2.用“——”畫出描寫大海風浪的語句,體會這樣描寫的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交流,觀察心情變化的詞語,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探究。
老師問:看到自己整理的強強心情變化的詞語,你們有什么問題?強強的心情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回答,可能是潮汛來了,風浪很大;天已經(jīng)黑了,又是強強一個人在家;這是強強第一次獨自一人在狂風暴雨、大浪滔天的天氣里在家……
老師引導:很多同學都談到了風浪,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進而理解強強心情變化的原因,體會環(huán)境變化的作用。
接著,出示潮汛資料:當有潮汛時,海面風速一般達到10級左右,海浪高達3米,相當于2個成人那么高;接著出示《觀潮》一文的4-6自然段,并看錄像,進一步感受潮汛時風浪之大。
男女生對讀海浪和強強心情的句子。
老師問:觀察并思考風浪變化的環(huán)境描寫與強強心情變化的描寫有何關系?
老師小結:原來風浪變化直接影響了強強心情的變化。我們把對風浪、夜色等內(nèi)容的描寫稱為環(huán)境描寫,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可以把人物心情變化的原因告訴讀者。而且,想象中大海的美麗、寧靜以及白天大海的平靜與夜晚大海的狂怒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更加讓我們感受到風浪變化的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心情的變化是密切相關的。
教材只是一個參考,如果學生有能力、有需求,可以適當調(diào)整教學,這樣,更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這樣的課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課堂。
課上探疑,呈現(xiàn)學生認知焦點
《爺爺?shù)奶J笛》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的意思,讓學生懂得經(jīng)受鍛煉和考驗,才能變得勇敢堅強。教學中,我在課件中呈現(xiàn)學生填寫的質(zhì)疑單,讓學生明確這句話的含義是最有價值的問題,需要全體學生共同思考解疑。這樣做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興趣,又讓學生感到了自己的質(zhì)疑是本課學習的焦點。
老師(出示學生質(zhì)疑單):王思昳、陳紫逸、江宜煊、林孟涵、陳思羽、李夢喆同學的質(zhì)疑單上寫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是什么意思?同學們說說,你們現(xiàn)在怎么理解爺爺?shù)倪@句話呢?
學生填空:海邊的孩子,不經(jīng)受(鍛煉、磨練、考驗……),就不會 (堅強、勇敢……)。并讓老師要求學生:再仔細想一想,爺爺?shù)脑捴皇窃谡f海邊的孩子嗎?
學生填空: 的孩子,不經(jīng)受 ,就不會 。
老師問:爺爺?shù)倪@句話只是在說孩子們嗎?這不也是對我們所有人的鞭策嗎?
學生填空:我們不經(jīng)受 ,就不會 。
繼續(xù)讓老師小結:只有不怕困難,不斷努力,經(jīng)得起考驗,才能獲得成功,變得堅強、勇敢,戰(zhàn)勝更大的挑戰(zhàn)。
總之,只要教師有心去預測、尋找學生的學習起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把精力用于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點和教材的難點上,釋生所疑、長其心智,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能是一個人性化、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