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鑒戴維.伊斯頓政治系統(tǒng)分析理論中“支持”這一概念,受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啟發(fā),提出公民政治支持的層次模型。從低層到高層,政治支持的層次分為歸屬、信任、相關性參與、積極參與、理性認知、施加影響六個層次。依據(jù)公民政治支持的層次可以確定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的影響情況,從而重視公民作用,確定社會民主程度,合理配置資源,增加政治產出。
關鍵詞:政治系統(tǒng);政治支持;層次模型;政治參與
政治系統(tǒng)的良好運轉離不開公民對于政治系統(tǒng)的支持。在我國,公民的政治意識有了普遍提高,但就每一個個體而言,在政治生活中所擔當?shù)慕巧推鸬降淖饔脜s有著層次上的區(qū)別。
1 引言
戴維.伊斯頓在提出政治“支持”的概念,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的要求和支持是政治系統(tǒng)運行的起點,政治當權者所制定的相應政策,即輸出,是對公民的要求與支持做出的回應,政治系統(tǒng)就是在輸入與輸出間相互反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伊斯頓的系統(tǒng)分析理論突出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強調了政治系統(tǒng)對公民回應的重要性。他將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的“支持”分為顯性支持和隱性支持,顯性支持以實際行動呈現(xiàn),隱性支持則表現(xiàn)為心里趨向。
與伊斯頓“支持”的概念有所不同,本文提出“政治支持”這個概念是以公民對于政治系統(tǒng)影響力的方向為依據(jù)的,“支持”是一個正方向力,是促進政治系統(tǒng)良好運轉的力量,本文將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所有有益、積極的影響都統(tǒng)稱為政治支持。從感情色彩上來講,它是一個褒義詞,從涵蓋的范圍來講,它既包括看不見的政治態(tài)度,也包括看得見的政治行為,還包含更高層次的政治參與能力。這一視角突破了以往研究中“思想—行為”視角即從“公民意識”和“政治參與”角度研究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影響的局限。同時,政治支持層次模型將公民作用力的大小劃分為不同層次,引入“量”和“度”的思維,為宏觀上度量整個社會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的正向作用力提供了有益借鑒。
2 公民政治支持的層次模型
本文將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支持的程度分為六個層次,每個公民都處于其中的某一層次。
公民政治支持的層次模型
(1)歸屬。處于這一層次的公民人數(shù)較多,他們對政治系統(tǒng)提供最低層次的政治支持。這些公民對政治事件和政治政策漠不關心,也沒有參與政治生活的途徑和能力,但他認識到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一員,民族或國籍身份讓他們產生對政治系統(tǒng)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是維持社會成員人數(shù)穩(wěn)定,組建政治系統(tǒng),實施政府政策的前提基礎。
(2)信任。信任是比歸屬更高一層級的政治支持,信任包括一個公民對政治制度、政治權威的認同以及對政治領袖和國家政策的信任。這一層級的人是社會穩(wěn)定的中堅力量,他們擁護國家基本政策,信任政府及政治領袖,對于政治前景抱有希望。這一層級的人具備基本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自信,在經濟上一般也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3)相關性參與。相關性參與是一種小范圍的被動參與,處在這一層級的公民對于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政治問題才會參與其中并采取行動。這一層級的公民對于政治的參與已經由潛在的態(tài)度層面上升為具體政治行為。但這些行動不是常態(tài)的,而是短暫不定期的,在特定時期特定問題面前或參與途徑主動接近自己時才顯示出來。這些公民用具體行動表達對政治的支持,通常表現(xiàn)為投票等。
(4)積極參與。積極參與是指公民主動關心公共事務,并參與其中,在與自己利益關系并不十分明顯的問題上也愿意發(fā)表意見。這一層次的公民關心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這種關注變成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他們會積極尋找并創(chuàng)造參與渠道,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參與國家建設。這種參與的背后是對于國家的強烈責任心,簡單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主動關注新政策并帶動身邊的人貫徹這些政策。
(5)理性認知。這一層次開始,需要的不僅是政治熱情,更需要較高的政治參與能力。理性認知層次的公民對于基本的政治知識、政治框架、政治系統(tǒng)運行規(guī)則有一定的認識,對于特定政治事件能突破主觀情緒,從辯證、整體、客觀角度進行適當?shù)恼卧u價。這一層次的公民懂得政治的參與規(guī)則,他們對于政治的影響不僅是積極的而且是有效的。這些人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和專業(yè)的政治知識,能達到這一層次的人數(shù)比例較少。
(6)施加影響。該層次的公民是政治系統(tǒng)中最為積極的人,這一層次的人在政治系統(tǒng)中通常只占少數(shù)。他們可能是某個權威的政治學專家或身居要職的政治官員,他們具有政治熱情和接近權利中心的渠道,他們對政治系統(tǒng)施加的影響要遠遠高于普通公民,他們是改革的推動者和社會的進步力量。
六個政治支持層次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政治態(tài)度、政治行為和政治能力。政治態(tài)度是思想層面,如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對政治權威的認同以及堅定的信仰等,也可稱為公民意識層面。政治行為體現(xiàn)在具體行動上,主要指通過利益表達,投票,選舉等參與政治生活。政治能力是最高級的政治支持,通常需要具備專業(yè)的政治知識和參與政治的有效渠道。
政治支持層次模型具有以下特點:(1)程度遞進性。處于底層的公民為政治系統(tǒng)提供最低程度的支持,隨著層次的上升,公民能為政治系統(tǒng)提供的支持程度逐漸上升。(2)互動增強性。處于越高層級的公民對政治越抱有熱情,越希望通過與其他公民的互動施加更多政治影響,即公民所處政治支持層級越高,公民與其他公民的交流互動越強。(3)人數(shù)遞減性。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對政治是冷漠的,只有少數(shù)人主動投身政治并具備參與政治的能力,不同層級的人數(shù)基本上呈正金字塔分布,但不同地區(qū)、不同時間或在不同政治事件中,人數(shù)比例會有所不同。(4)影響因素多樣性。公民所在政治支持的層次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主要有公民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經濟水平等以及宏觀政治環(huán)境如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等。
3 政治支持模型的意義及應用
(一)研究公民政治支持層次有利于政府注重公民作用
公民的政治支持,是一個國家建設良好政治統(tǒng)治和實現(xiàn)有效社會管理的根本保障,也是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巨大動力。反之,如果一個國家公民政治支持層次不高,公民對政治漠不關心或沒有參與政治的能力,則一定會阻礙和制約這個國家的政治發(fā)展,從而制約與之相關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方面發(fā)展?,F(xiàn)代民主政治發(fā)展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公民政治支持層級不斷提高的過程。政府必須注重公民作用,及時了解公民政治動態(tài),通過研究公民政治支持層次把握民意民心,從而更加科學地制定政策,為政策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
(二)研究公民政治支持層次有利于確定民主程度
民主不是無條件的,民主的實施除了需要經濟、制度的支持,還需要公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如果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并不具備理性的政治思維,那么盲目民主,只按投票比例選擇方案可能帶來反面結果,導致原本正確的政策因得不到民眾認可而無法開展。不同國家公民的政治素養(yǎng)和政治能力存在差別,民主的實施不能盲目搞一刀切,而應依據(jù)國家具體情況而定。忽略公民政治支持層級的差異而照搬照抄政治制度,對于社會長遠發(fā)展未必是一件好事。研究公民政治支持層級就是為了掌握公民的政治熱情、政治參與能力等實際情況,依次確定在多大范圍多大程度上實施民主。
(三)研究公民政治支持層次有利于預測政治產出
政治產出指政府制定出的具體政策方針以及政策實施的效果。根據(jù)公民參與的基本規(guī)律,政治產出=政治要求×政治支持。因此,為了提高政治產出,必須保證政治要求和政治支持雙高。封建社會時期,我國公民政治要求和政治支持都較低,導致政治產出低。如今,我國公民的政治要求普遍較高,但政治支持在不同問題上卻有所不同。研究不同問題上公民的政治支持程度就是為了提前預測不同政策方案的政治產出,以便更好配置資源。對于獲得公民高政治支持的政策加大資源投入,爭創(chuàng)造最大政治產出;對于公民政治支持較低的政策斟酌修改或適度配置資源,從而實現(xiàn)資源效用最大化。
4 提高公民政治支持層次的建議
(一)加強公民政治教育
培育公民政治意識,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是教育。首先,加強學校政治教育。政治行為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必須從小學生開始進行公民教育,告訴他們法律的意義,教會他們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并履行自己的政治義務。其次,開設公民政治課程。面對社會中的公民開設公民課程,以最直接的教學形式,向公民傳授我國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參與政治的方式和程序。最后,開展政治實踐教育。通過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如社會調研、社區(qū)服務、國情考察等,引導公民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體驗公民角色,強化政治意識和政治參與能力,從而提高公民政治支持的層次。
(二)塑造民主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與政治支持程度有著密切關系。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政治文化屬于“依附型”政治文化,臣民認為自己不可能對政治產生影響,因而只是被動服從,既沒有愿望也沒有能力去參與政治生活,政治支持層級很低。塑造民主的政治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人翁意識,在社會上形成人人參與政治的良好氛圍,從而讓公民對政治有更多的關注,提高公民的政治支持層次。
(三)建設良好政治制度
制度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了規(guī)則,規(guī)范了方式,提供了渠道和支持,是一切政治行為的基礎。因此,我們應進一步擴大兩會效應,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民主協(xié)商制度的配套制度建設,不斷增加“兩會”透明度、開放度、參與度,打造政府與公民之間溝通的橋梁。加強基層政治組織建設,擴大基層政治參與,及時發(fā)現(xiàn)并滿足公民的政治需求,避免政治沖突。還應抓緊建設電子政府,把觀看型網站變?yōu)榛有跃W站,讓政治體系與社會各界信息共享,同時方便政府聽取民意。發(fā)展社會團體,通過社會團體把公民有序組織起來,使利益得到聚合,使表達更具影響力,使政治行為更有組織性規(guī)范性合法性。通過政治制度的暢通,引導鼓勵公民參與政治,培養(yǎng)公民參與能力,提高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的支持程度。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4
[2] 陳振明,李東云.“政治參與”概念辨析[J].東南學術,2008(4):1
[3] 房寧.政治參與藍皮書—中國政治參與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74
作者簡介
于秋漫(1990-),女,碩士研究生,河北省廊坊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公共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