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澄觀齋位于避暑山莊平原區(qū)東北角,惠迪吉門北側(cè),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間,是避暑山莊造園初期的建筑群之一,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五景,由東所和西所組成,澄觀齋即為西所主殿,東有月亮門與宿云檐建筑群相通。
關(guān)鍵詞:承德;避暑山莊;澄觀齋;翠云巖;基址清理
1 概況
澄觀齋位于避暑山莊平原區(qū)東北角,惠迪吉門北側(cè),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間,是避暑山莊造園初期的建筑群之一,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五景,由東所和西所組成,澄觀齋即為西所主殿,東有月亮門與宿云檐建筑群相通。此處北依青山,青山如黛,周圍林木蔥蘢,綠波如翠,花香草豐;南為引武烈河水的暖溜喧波,波光映翠,山水交輝,景色非常優(yōu)美,而且環(huán)境十分幽靜清雅,讓人覺得心曠神怡,暑氣頓消。澄觀齋是當(dāng)時文人編纂書籍的地方??登瑫r代重編修,以標榜繼承漢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加強攏絡(luò)知識分子??滴趸实垴v蹕山莊期間,曾命皇三子誠親王允祉和皇十六子允祿帶領(lǐng)精通數(shù)學(xué)的儒臣在此編篡律呂、歷法、算學(xué)等書籍,曾命翰林院儒臣于齋內(nèi)編篡、校對他的《御制詩集》,修編清代著名的數(shù)學(xué)著作《數(shù)理精蘊》。乾隆時期編纂的《熱河誌》就是在此完成的。
2 歷史記載的澄觀齋
《承德府志》記載:“澄觀齋,宮城東北殿五楹西南曰惠迪吉圣祖御筆其前檐額曰澄觀齋” ①;《清宮熱河檔案》記載“東北門頭層殿五間前檐面南掛御筆澄觀齋匾一面,……殿內(nèi)面南掛惠迪吉匾一面,……東凈房一間……西凈房一間,……敞廳三間前檐面南掛翠云巖匾一面,……書房五間前后門掛竹簾二架,東穿堂三間,……。西所樓四間,樓上前檐面南掛霞鮮樓匾一面,殿三間廊下面北掛餐腴室匾一面,抱廈房一間,假門口貼畫一張,殿三間明間前檐面西掛對山齋匾,……。東配樓一間,……。雨捲房六間,前三間前檐面西掛搴芳書屋匾一面……。殿三間明間檐前面東掛吟馀齋匾一面,……。②
翠云巖位于澄觀齋后。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敞亭三間,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六景。《熱河志》記載:“澄觀齋后有亭翼然,晨霞暮靄,絢紫緋青,若巒交復(fù),云氣特多。圣祖御書‘翠云巖③。亭后與亭相對的崖壁上,刻有康熙題的蒼勁、雄渾的摩崖“云巖”二字。
《清宮熱河檔案》記載澄觀齋建筑有:東北門、頭層殿澄觀齋五間、東凈房一間、西凈房一間、敞亭翠云巖、書房五間、東穿堂房三間、西所、霞鮮樓四間、餐腴室三間、抱廈房一間、對山齋三間、東配樓一間、雨捲房六間,前三間前檐面西掛搴芳書屋匾一面殿,吟馀齋匾三間、抱廈一間、虬翠樓三間。
根據(jù)歷史記載澄觀齋分為東所和西所兩部分,澄觀齋、東西凈房、書房東穿堂房和翠云巖位于東所內(nèi);霞鮮樓、餐腴室、抱廈房、對山齋、東配樓、搴芳書屋、吟馀齋、抱廈一間、虬翠樓位于西所內(nèi)。
3 清理出的澄觀齋
結(jié)合文獻記載,對澄觀齋進行了基址清理,均與文獻記載相符。
3.1 澄觀齋
澄觀齋位于東所內(nèi),座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后帶廊,東西長19.7米,南北寬10.72米,廊寬1.96米,明間南、北側(cè)明間設(shè)云步踏跺,方磚墁地,褥子面散水。
3.2 東、西凈房
位于東所內(nèi),面闊一間,進深一間。東西寬2.35米,南北長4.30米,室內(nèi)方磚墁地。
3.3 翠云巖
翠云巖位于東所內(nèi),意為映染成翠色的云煙浮動于山巖。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長10.60米,南北寬6.20米,抱廈東西長5.19米,南北寬1.15米,前帶抱廈,后帶廊,南側(cè)設(shè)云步踏跺,一封書散水(抱廈為褥子面散水)。
3.4 吟馀齋
吟馀齋位于西所區(qū)域西側(cè),坐東朝西,周圍帶廊,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7.54米,廊步1.16米。東、南、西側(cè)設(shè)云步踏跺,鵝卵石散水。
3.5 餐腴室
餐腴室位于西所區(qū)域南部,坐南朝北,東西長10.84米,南北寬8.90米,前帶廊,北側(cè)設(shè)云步踏跺,鵝卵石散水。
3.6 東配樓
東配樓位于西所區(qū)域東南側(cè),餐腴室東側(cè),坐東朝西,東西寬5.95米,鵝卵石散水。
3.7 對山齋
對山齋位于西所區(qū)域東側(cè),東配樓北側(cè),坐東朝西,東西寬6.08米,南北長6.35米,鵝卵石散水。
3.8 霞鮮樓
霞鮮樓位于西所區(qū)域西北角,西南為吟馀齋,坐北朝南,東西長12米,南北寬5.53米,南側(cè)設(shè)云步踏跺,鵝卵石散水。
3.9 雨捲房
位于西所區(qū)域北側(cè),坐北朝南,北側(cè)設(shè)云步踏跺,鵝卵石散水,建筑基址整體破壞嚴重。
4 結(jié)語
澄觀齋意為澄心觀道的室齋,它的建造保持了皇家園林等級較高的特點,澄觀齋、翠云巖與東側(cè)乾隆三十六景之二十四景的宿云檐構(gòu)成一建筑群,這些景觀建筑相鄰咫尺,互相因借,或利用自然山體造景,或利用工程設(shè)施造景,不僅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園林藝術(shù)水平,還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理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此組建筑群布局緊湊,設(shè)計合理,是研究避暑山莊初期造園的例證。
由于清代后期該區(qū)域內(nèi)的主要建筑倒塌后,該區(qū)域一直荒廢,建國后部分場地一度為居民房和后勤設(shè)施占據(jù),部分基址破壞嚴重。通過基址清理與文獻記載對照,整體布局較為清晰。澄觀齋分為東、西所,東所主要建筑為澄觀齋,后面為翠云巖,澄觀齋與翠云巖之間用抄手游廊連接。東所向西穿過抄手游廊進入西所,主要建筑霞鮮樓、對山齋、吟馀齋、東配樓、餐腴室之間用游廊相連,西所不同于東所的條磚散水和方磚甬路,而是采用鵝卵石散水和鵝卵石甬路,并在院中堆塑假山,是一組優(yōu)美的園林式庭院。
①《承德府志》卷首二十三
②《清宮熱河檔案》第八冊
③《欽定熱河志》卷三十二
作者簡介
李凱華(1971-),女,漢,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市外八廟管理處,副研究員,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