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異會導(dǎo)致言語障礙、非言語障礙、情感障礙和認知障礙,論文,論文詳述這四種障礙的原因和表現(xiàn),并提出對策。
關(guān)鍵詞:言語障礙;非言語障礙;情感障礙;認知障礙
本論文是2013年南昌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西文化差異及跨文化交際研究(編號:13XJC01)階段性成果
1 中西方交流障礙
中西方文化差異導(dǎo)致交流障礙,交流障礙主要包括言語障礙、非言語障礙、情感障礙和認知障礙四類。
言語障礙與社交語用學(social pragmatics)相聯(lián)系。語用學研究語言用于成事的方式。不同的文化之間皆有約定成俗、客氣的對話,為了避免跨文化交流之中,因為語言規(guī)范的差異而在交談之中產(chǎn)生誤解,語用學知識是跨文化交流者所不能忽視的。 語用學家托馬斯總結(jié)出:語用失誤是跨文化失敗的主要原因所在。他把語用失誤分為語言本身的語用失誤(par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al-pragmatic failure)。社交語用失誤主要由文化差異導(dǎo)致。社交活動中的話題內(nèi)容、表達方式、交際策略最能反映中西文化差異。試看中國人日常對話:你是哪里人?你多大了?你結(jié)婚了嗎?這東西你花多錢買的?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互相交流傾向于詢問個人問題,而西方人感覺是窺探其隱私。中國人在交際中的表達注重迂回隱晦,而西方人表達方式直接坦率。由此,中西方人在社交時會產(chǎn)生語用失誤,從中西文化對比分析中,可把社交語用失誤的社會文化根源歸納為以下三方面:1. 受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制約下的人際關(guān)系的差異。中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是集體主義,體現(xiàn)在家庭中就是擴展家庭的生活模式,如“四世同堂”,并把這種模式推向更大的范圍——社會。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天下同姓是一家”等俗語。如中國人稱呼陌生人習慣用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等稱謂也反映了這種家庭觀念,因而在陌生人之間詢問私人問題也就不足為怪了。西方人的意識形態(tài)是個人主義,西方歷經(jīng)歐洲文藝復(fù)興運動、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迅猛發(fā)展,不斷鞏固了注重個人利益、崇尚獨立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因而在社交場合尊重對方隱私。西方人稱呼陌生人是先生、女士反映了這種價值觀。2. 在不同的思維方式影響下的交際策略的差異。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直線式,喜歡開門見山。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螺旋式,習慣迂回隱晦。反映在社交場合,西方人談話常直接切入主題,而中國人的寒暄在西方人看來就是廢話。3. 由不同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造成的交際方式的差異。中國素稱“禮儀之邦”,避免正面沖突,在交際中強調(diào)禮貌原則,而西方強調(diào)在競爭中求生存,由此在交際中直截了當,以解決雙方分歧或矛盾。
非言語障礙來自非言語交流方式差異,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Albert Mehrabian)指出,人們在交流時,7%的意思是通過言語表達的,93%的意思是通過非言語方式表達出來的,93%中包含38%的聲音和55%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舉止儀態(tài)等??梢?,非言語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其實,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時我們甚至不需要懂對方的語言即可明白對方說話的內(nèi)容,只需要我們了解非言語交流方式的含義和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莎士比亞曾說過,There is language in her eyes,her cheeks,her lips.Nay,her foot speaks.(錢鐘書譯:若人眼中、頰上、唇邊莫不有話言,即其足亦解語。)莎翁的話中包含了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三種非言語交流方式。非言語交流也稱副語言或輔助語言(paralanguage)交流,包括音質(zhì)、音幅、音色、音調(diào)、肢體語言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副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和含義也各有不同,一個在跨文化交流中常提及的例子是沉默的含義。在高語境文化中如中國的課堂上,教室里往往是老師在唱獨角戲,學生的參與較少,中國學生普遍保持沉默,原因是中國學生從小到大習慣了填鴨式灌輸知識的學習形式以及中國文化中所謂的沉默是金的理念,而在初到中國任教的外教眼中,沉默意味著不感興趣、漠不關(guān)心、不喜歡甚至蔑視,這是在西方的低語境文化框架里的解讀。文化不同,交流的方式也不同,沉默的含義也不同。
情感障礙指的是由焦慮、不確定感、安全感等心理因素造成的障礙;認知障礙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感知與認識,包括期望、定型觀念等造成的障礙。情感障礙來源于陌生環(huán)境所造成的不適應(yīng)性,它的克服有賴于對環(huán)境的熟悉。認知障礙中主要是定型觀念,它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廣為接受的定型觀念是Allport的定義:是那些將某一群體類型化的過度概括、過分簡單的認識。(Allport, 1958: 191)定型觀念產(chǎn)生于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是根據(jù)明顯的易于識別的特征將某群體類型化,再將該特征賦予該類型的所有個體,最后認定該類型的個體都具有該群體的相關(guān)特征。(Hewstone&Brown, 1986)種族主義偏見是定型觀念中對跨文化交際負面影響最大的觀念。其根源是種族中心主義思想。種族偏見有以下特點:它是類型化的態(tài)度,而不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個人;它是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往往過度概括、簡單化;它是一種刻板的情感態(tài)度,持偏見的個人不愿調(diào)整或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即使外人群體與所預(yù)想的群體形象不相吻合。(Samovar, Porter&Jain, 1981)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看法歷盡變遷,西方媒體對中國持有種族偏見,這在跨文化交際中成為障礙。
2 對策
綜上所述:中西方人思維方式、行為處事大相徑庭源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交流障礙也是源于文化差異。文化之間只有差異而無優(yōu)劣之分。在跨文化交際場合,尊重彼此文化,求同存異是和諧的相處之道。異質(zhì)文化之間可以互識、互證、互助。當今時代要求我們放眼世界、胸懷寬廣。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我不是一個雅典公民,也不是一個希臘公民,而是世界公民。他的世界觀是開放的。被尼克松譽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人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終生致力向西方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堅信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普林也是畢生尋求中西文化共融的文化使者。從蘇格拉底到吉普林再到賽珍珠,他們?yōu)槲覀儤淞⒘酥形鹘涣鞒晒Φ牡浞丁?/p>
要成為熟練的跨文化交際人才,必須努力學習文化差異的知識。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習得的,準確說是在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學習來的,文化差異的知識與其說是從書本上得來的,不如說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從經(jīng)歷中得來的。要學習文化知識,就必須到社會上去與各式各樣的人交流,從社會交往中增進知識。最后,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礙,提升在英語語境中的言語和非言語交流技巧,架起中西交流的橋梁。
參考文獻
[1]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Rockefeller Center, 1997.
[2]Edward T. Hall.The Silent Language.New York:Anchor, 1973.
[3]Edward T. Hall.Beyond Culture.New York:Anchor Books, 1989.
[4]Wilhelm von Humboldt.On Language: 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Lyons John.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6]Leech G.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 Second Edition[M]Bungay, Suffolk: Richard Clay,1981
作者簡介
胡偉,男,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