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平,王 萍,蔣鐵奇,劉 晉
(1.新興縣公安局,廣東 新興527400;2.紹興市公安局,浙江 紹興 312000,3.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北京 100038)
曲面客體鑄模整體分離痕跡檢驗研究
袁國平1,王 萍1,蔣鐵奇2,劉 晉3,*
(1.新興縣公安局,廣東 新興527400;2.紹興市公安局,浙江 紹興 312000,3.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北京 100038)
在刑事案件及交通肇事類案件現場經常會出現曲面客體受外力作用后破碎,分離形成數量眾多的碎片,由于曲面客體大多結構復雜、物體破碎程度較大、分離體數量較多,一塊碎片往往同時需要與其它多塊碎片進行整體分離痕跡檢驗,工作難度極大。為解決該問題,本文嘗試對不同種類曲面客體數量眾多碎片的整體分離痕跡檢驗方法進行研究,使用高強度立體足跡提取材料及相關輔助材料,利用灌注或貼敷方法鑄造出相應樣品物體的內膽模型,以該模型為骨架對物證碎片進行拼接比對。通過對30種不同曲面客體眾多數量碎片,在50次不同條件下的整體分離檢驗鑒定,成功解決了現場碎片的歸屬及原始物體數量問題,總結出曲面客體鑄模整體分離痕跡檢驗的新方法,并提出了檢驗鑒定的規(guī)范化操作步驟及相關注意事項。
痕跡檢驗;鑄模法;整體分離;曲面客體;碎片
一個或多個完整的物體,被犯罪行為分解成若干部分,被分解的各個部分將以各種形式的信息表明它們原為一個整體。這些由被分離的各個部分體現出來并表明它們原為同一整體的、帶有痕跡屬性的信息載體的總和稱為整體分離痕跡[1]。整體分離痕跡作為一種特殊的痕跡,常見于具有破壞性的案件現場,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爆炸、槍擊、火災、交通事故等現場。該類現場的顯著特征就在于其破壞性大,現場凌亂、復雜,現場遺留痕跡物證較多,經常會出現曲面客體受外力作用后破碎,分離所形成的數量眾多的碎片。曲面客體包括球面、圓柱面等幾何曲面和自由曲面客體[2],常見的曲面有柱面、錐面、球面、雙曲面等,如圖1所示[3]。任何物體都有各自的屬性和形態(tài),從一個整體被分離成多個分離體的過程中,在保留原有屬性和形態(tài)的基礎上形成一些新的屬性和形態(tài),并產生分離緣和分離面痕跡。按照同一認定理論,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對分離物體的屬性、形態(tài)和分離痕跡特征進行檢測后,可以鑒別分離物體之間的關系。本文通過對30種不同曲面客體眾多數量碎片在50次不同條件下整體分離檢驗進行研究,以玻璃瓶碎片的整體分離檢驗鑒定為例詳細闡述曲面客體鑄模整體分離痕跡檢驗的新方法。
圖1 常見的曲面。A1、A2:柱面圖形;B:錐面圖形;C1、C2:球面及拋物面圖形;D1、D2:雙曲面圖形。Fig.1 Common curved surfaces.Graphics of A1,A2: cylinder; B: taper; C1,C2: spherical and parabolic; D1,D2: hyperboloid.
1.1 工具及材料
雙面膠、泡棉膠、剪刀、高強度立體足跡提取材料、竹簽(紗布)類骨架、樣品物體、毛刷、砂紙、甘油、背膠紙或寬幅膠帶、棉布手套、PC或橡膠手套等。
1.2 物證的固定、標示與記錄
根據物證碎片的大小確定物證標示間距,打印物證大標示條JC01~JCXX(或打印后在標示條背側粘貼雙面膠,裁剪后揭去隔離紙),在背景襯墊物上按照順序依次擺放(或粘貼)大物證標示條,加放縱向、橫向比例尺,擺放物證后對物證進行正、反面拍照固定;然后依次提取碎片上的生物檢材、指紋等相關物證。
制作紅色字體的物證小標示條(數字1~X),在標示條背側粘貼雙面膠,揭去隔離紙,按上述檢材編號的順序在檢材表面依次粘貼紅色字體小標示條,大、小號標示條上數字標示必須對應一致,對其進行拍照、固定并按照序號測量、記錄碎片的大小及特征。
1.3 內膽(內襯)模型的制作
制作內膽(內襯)模型,以其為骨架,從底部或內部將各個碎片支撐起來,便于碎片的固定、拼接(見圖2)。
(1)搜集同種類型、同樣大小的樣品物體,將樣品物體清洗干凈后晾干或烘干,在樣品物體內側或背側均勻粘附甘油類脫模劑或隔離劑。
(2)體積較小的樣品物體,將調制好的石膏液注入樣品物體內部或背側,從入口處放入與樣品物體等高(或等長)的竹簽類骨架作為加強筋用以加固樣品物體易折斷部位;體積或面積較大、結構脆弱、易變形等不易直接灌注石膏液的樣品物體,可以將大小合適、浸透石膏液的紗布塊展開逐層(3~5層)貼敷在樣品物體背側,待其略凝固時利用毛刷沾取石膏液逐層涂刷至適當厚度(以足夠承載碎片重量為基準)。
(3)待石膏液凝固后將石膏模型取出晾干或烘干。石膏模型干燥后,必須依據內襯背膠紙或膠帶的厚度對其整體進行適度打磨,深度約1 mm即可,以確保不因為模型內徑增大而導致部分碎片不能準確、完整的拼接在一起。玻璃瓶子類可利用石膏模型發(fā)熱后熱脹冷縮的原理自動將樣品瓶子破碎。
圖2 樣本物體及制作出的模型Fig.2 Sample and its model
本文利用鑄模法對曲面客體分離形成的數量眾多的碎片通過特征拼接比對進行整體分離檢驗,為便于碎片在模型上的固定,拼接物證碎片前應在模型上包裹背膠紙或寬幅膠帶并進行固定,確保其在石膏模型上不移動、滑動。在工作臺旁邊放置一同類樣品物體,參考樣品物體形態(tài)、結構對碎片進行初步拼接、比對,按照部位的不同將碎片進行分區(qū)擺放,暫時無法確定位置及關系的部分碎片集中在一個分區(qū)擺放,如圖3所示。在各個分區(qū)內碎片的內側粘貼雙面膠,依托內膽石膏模型從底部開始依次對碎片進行拼接、比對,并將其與石膏模型上的背膠紙或寬幅膠帶進行粘貼,適當用力施壓進行固定,同時進行記錄,如圖4所示。
圖3 物證碎片的分區(qū)擺放Fig.3 The fragments partitioned
圖4 進行拼接后的物證Fig.4 The broken bottle after fragments being ftted together
本文以玻璃瓶碎片的整體分離檢驗鑒定為例,使用高強度立體足跡提取材料及相關輔助材料利用灌注或紗布粘接方法鑄造出相應樣品物體的內膽(內襯)模型,對內膽(內襯)模型進行適當處理使其便于物證碎片的附著、固定,然后以該模型為骨架對物證碎片進行拼接比對,較好地解決了曲面客體碎片的整體分離檢驗的定位難、拼接難、固定難的問題,以及現場碎片的歸屬和原始物體數量的確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如下事項:(1)受生產、使用、保管、維護等因素的影響,每一工具的外表結構都具有特定性,且在其形成的線形痕跡上能以種類和細節(jié)特征加以反映,拼接、比對時應注意碎片上的花紋、曲面結構及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擦劃線條等特征,分離處表面和斷面上的紋痕、裂痕、缺陷、凸凹結構特征[4],利用這些特征可以迅速確定碎片間的相互位置關系;(2)對于商標標簽等處的碎片,由于正面拼接后無法看到其背側或正面碎塊間的拼接、比對情況,可以在該類碎片正面及背側兩面粘貼小的數字標示,并在與其它碎片拼接前先行拼接,在其背側進行拍照固定并記錄,如圖5所示;(3)進行碎片拼接、比對操作時,雙手應內襯棉布手套,外套PC或橡膠手套,防止碎片對雙手造成傷害;(4)由于物體在生產過程中受模型損耗、變形及操作過程的熟練程度及工藝誤差等因素的影響,同一種類、品牌的物體其內部直徑、厚薄程度等均有所不同,所以同類樣品物體制作出的內膽(內襯)模型與現場物體也會有所不同,有時需要對制作的內膽(內襯)模型使用砂紙進行打磨減薄、泡棉膠進行填充加厚;(5)拍照固定、記錄:拼接、固定工作完成后在旁邊豎直加放比例尺,從不同角度對固定拼接完好的物證進行拍照固定并記錄,做到全面、準確反映各碎片的拼接情況;(6)固定后物證的保管、存放:利用內膽(內襯)模型對物證碎片固定后,要注意保護碎片的原始形態(tài),可以在其上面放置(或包裹)一層牛皮紙(防止包裹物與物證粘連),利用適當厚度的海綿等物對其進行覆蓋、包裹,使其在物證保管箱中不磕碰、滾動、振動即可;(7)在拍照固定、記錄工作完成后對拼接的物證進行分解,恢復物證的原始狀態(tài)后進行保管存放,特別是分離面、分離緣更要精心保護[5],確保物證的原始形態(tài)不被破壞。
圖5 在粘有標簽的碎片的另一面粘貼標示并拼接Fig.5 Binding fragments together after marking them on the opposite side without labels
[1]李冬云,王炳成.痕跡檢驗技術 [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 478.
[2]王昕宇.藝術設計概論 [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蔣華.曲面指印的拍攝與處理 [J].刑事技術, 2009(4):9-50.
[4]申金,王勝利,李彥斌,等.痕跡檢驗操作指導 [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 268.
[5]戴林.特殊痕跡檢驗 [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308.
引用本文格式:袁國平, 王萍, 蔣鐵奇, 等.曲面客體鑄模整體分離痕跡檢驗研究 [J].刑事技術, 2015,40(4):266-268.
A Casting Method for Physical Match of Objects with Curved Surface
YUAN Guoping1, WANG Ping1, JIANG Tieqi2, LIU Jin3,*
(1.Xinx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Guangdong Xinxing 527400, China; 2.Shaox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Zhejiang Shaoxing 312000; 3.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Beijing 100038,China)
Evidential fragments are often encountered at crime scenes,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ing in motor-vehicle accidents and crime.The objects are often broken from external force, leading to fragmentation.However, due to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object’s surface and the large number of fragments, fitting all the fragments together becomes extremely diffcult.Here the ftting methods,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operation specifcations for reassembly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were tested and optimized.Overall separation tests of 30 surface-different objects under 50 various conditions were implemented to identify the fragments and the amount of the original objects.The high-strength materials and their auxiliary for three-dimensional footprint lining extraction were utilized to cast corresponding object’s liner (lining) models by perfusion or adhesion methods.The model, as a framework, was 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debris to put them together.The reconstruction of a glass bottle was taken as a specifc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test procedure.The new method has proven its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examination and identifcation of similar broken trace evidence.The standardized examining steps and related precautions were also proposed.
mark examination; casting; physical match; curved surface; fragments
DF794.1
A
1008-3650(2015)04-0266-03
10.16467/j.1008-3650.2015.04.003
袁國平(1977—),男,河南??h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痕跡檢驗。 E-mail: 378048661@qq.com
劉 晉,男,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痕跡檢驗。 E-mail: markslab@163.com
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