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民 楊新魁 劉水清
廣東醫(yī)學院附屬中山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廣東中山 528415
胃食管反流病是以燒心、反酸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癥,對其診斷對指導治療意義重大[1-2],分為反流性食管炎及內(nèi)鏡下陰性表現(xiàn)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Q是一種調(diào)查問卷,已證實對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診斷價值,該研究將2012年8月—2014年2月來該院就診的1000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GerdQ診斷標準進行調(diào)查,采用GerdQ和B超等手段,探討GerdQ診斷胃食管反流病的敏感性及研究GERD與FLD兩者的相關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圍繞前來該院就醫(yī)的病患展開,在消化科門診和體檢兩部門的支持配合下,選取有過就診經(jīng)歷的1000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研究。分組標準:GERD組:內(nèi)鏡下證實明確反流性食管炎或具有明顯反酸、噯氣等胃食管反流患者;對照組:無胃食管反流病癥狀,但有上腹痛、腹脹、惡心等消化道癥狀,內(nèi)鏡下檢查無異?;騼H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其中,男580例(58%),女420 例(42%),年齡 18~60 歲,平均年齡(40.20±9.05)歲,兩者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通過流行病學進行充分調(diào)查,從而更好的研究目前人群中GERD和脂肪肝關系的問題。
1.2.1 關于臨床資料數(shù)據(jù)收集標準 該研究使用目前已得到一致認識的胃食管反流病問卷(GerdQ),進一步篩選GERD診斷標準,通過這種方法,所有患者先采取禁食、水8 h,然后接受上腹部彩超檢查(IE33),同時檢測肝功、肝炎病毒標志物、生化等。
1.2.2 關于排除實驗對象標準 就診前4周內(nèi)曾使用過PPI(質(zhì)子泵抑制劑)或促動力藥、胰腺炎(慢性)、消化道腫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已明確診斷)、嚴重腎損傷、器官衰竭可并發(fā)癥、長期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等患者不被納入該研究。
1.2.3 關于診斷標準 目前,針對FLD的診斷,其標準依據(jù)中華肝臟病學會有關脂肪性肝病指南及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3]。
(1)GerdQ:其包括4個與反流有明顯相關癥狀的問題,即陽性相關問題(A1/A2=燒心/反流;C1/C2=睡眠障礙/非處方藥物);2個反流負相關癥狀問題,即陰性相關問題(B1/B2=上腹痛/惡心)。問卷根據(jù)患者的回憶分析,即既往1周內(nèi)各陽性、陰性癥狀發(fā)生的頻率,其頻率分為四個等級,陽性相關的問題不同的程度得分不同,過去1周內(nèi)癥狀不曾出現(xiàn)得0分,如果1 d內(nèi)曾出現(xiàn)得1分,如果2~3 d內(nèi)曾出現(xiàn)得2分,如果4~7 d內(nèi)曾出現(xiàn)得3分;而陰性相關問題采取相反的評分依據(jù),最后,將評分總和匯總相加,得出分即為GerdQ評分,所有評分范圍為 0~18分,見表1。
表1 胃食管反流病問卷內(nèi)容(評分)
(2)關于脂肪肝診斷:其中B超診斷為重要依據(jù),根據(jù)B超診斷脂肪肝的標準,主要有三點:①肝組織實質(zhì)內(nèi)高回聲(點狀)(肝回聲的強度>脾回聲);②位于肝臟組織的深部回聲有一定程度衰減;③肝臟內(nèi)血管紋路顯示不清。以上三項如果具備第一項,然后加其后二項中任何一項可確診脂肪肝。
采用SAS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值檢驗。
首先關于1000例患者通過GerdQ診斷GERD的情況,其中95例(9.5%)根據(jù)GerdQ量表診斷GERD(GerdQ的計分值≥12分)。其中女性37例 (39.6%),男性58例(61.4%),兩性間陽性率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7,P=0.067>0.05)。
在診斷GERD患者中,再通過肝臟B超結果診斷脂肪肝,其患病率如下所述,在1000例患者中,通過B超測出380例脂肪肝病人,患病率為38.0%(380/1000)。然后分析FLD與GERD兩者相互關系,在脂肪肝患者中,男性GerdQ檢查為陽性者為35例,其陽性率為20.4%(35/204);女性GerdQ檢查為陽性為26例,陽性率為17.3%(26/176)。對照組(即非脂肪肝者)為620例,其中男性GerdQ檢查為陽性為27例,其陽性率6.8%(36/394),女性GerdQ檢查陽性為16例,陽性率為7.0%(16/226),這種結果提示:在男性與女性組中,脂肪肝同時合并有GerdQ陽性癥狀的患病率相較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FLD與GERD癥狀的關系
胃食管反流?。℅ERD)在消化道疾病中屬于常見的疾病,近年由于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發(fā)病率似呈上升趨勢,GerdQ研究協(xié)助組[4]研究認為,GerdQ對GERD具有肯定的診斷價值,GerdQ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簡單易行的評估癥狀的診斷方法[5-7]。李穎等[8]研究發(fā)現(xiàn)當癥狀積分臨界值取8時,Youden指數(shù)最大,為0.352, 敏感度為 72.3%, 特異度為51.2%, 診斷陽性符合率為72.1%,診斷陰性符合率為 42.2%。
該研究通過對1000例受訪者研究發(fā)現(xiàn),脂肪肝的發(fā)病率為38%,其中脂肪肝組男性和女性的GerdQ陽性率分別為20.7%、17.3%,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脂肪肝是GERD患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控制脂肪肝可能有助于降低GERD發(fā)生,最近一些研究[9]表明,LC(食管下段擴約肌)已被證明與GERD的發(fā)生機制密切相關,代謝綜合癥、糖尿病和肥胖也是GER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該研究發(fā)現(xiàn)對GERD的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既往認為,肝病可引起GERD,肝硬化患者、重型肝炎等嚴重肝病患者因胃腸激素變化、胃排空遲緩、腹內(nèi)壓增高、內(nèi)毒素血癥激活激肽系統(tǒng)等因素更易患RE,更易發(fā)生胃食管反流病[10-11],但是,因為研究專注于肝硬化,故而樣本量較小。而該研究專注于中山北部地區(qū),通過大樣本分析,證實了脂肪肝可引起GERD,這對臨床上治療GERD,建議其減肥具有臨床意義,此觀點與賈蓉蓉等[9]相似,但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該研究暫未把AST與TG水平納入研究項目,而Ching等[12]還發(fā)現(xiàn)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GERD之間密切相關。并且AST和TG水平越高,HBV攜帶者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病率越高。這對臨床治療進一步拓展具有指導意義。
[1]Hung LJ,Hsu PI,Yang CY,et al.Prevalence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in Taiwan[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7):1164-1168.
[2]Della CD,Missale G,cestari R.GERDQ:tool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primary care[J].Recenti progressi in medicina,2010,101(3):115-117.
[3]Fatty Liver anti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Study Group of the Chinese Liver Disease 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J].Zhonghua Gan Zang Ring Za Zhi,2006,14(3):161-163.
[4]GerdQ研究協(xié)助組.胃食管反流病問卷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價值,中華消化雜志,2009(12):793-798.
[5]顧清,王虹,顧而立,等.胃食管反流病問卷評分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酸暴露的預測意義[J].中華消化雜志,2011,31(1):45-49.
[6]唐小波 王亞雷,許建明.胃食管反流病問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診斷中的價值[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6(3):275-278.
[7]魏晶晶,莊則豪,莊嘉元,等.客家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病情況調(diào)查[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17):2013-2016.
[8]李穎,李長鋒,閆振坤,等.胃食管反流問卷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價值[J].中化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4,31(6):336-338.
[9]賈蓉蓉,湯茂春,胡國勇,等.脂肪性肝病與胃食管反流病的相關性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9):844-846.
[10]霍宏蕾,周莉,馬軍偉,等.肝臟疾病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1,5(8):2425-2427.
[11]李國英,張斌,平春霞,肝硬化患者并發(fā)胃食管反流病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2):1293-1295.
[12]Ching-Sheng Hsu,Chia-Chi Wang,Pin-Chao Wang,et al,Increased incidence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J].Hepatology International,2010,4(3):58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