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佳穎
一個人的一生,可以用千年去祭奠;一個人的成就,也可以用萬年來瞻仰。
古時有女媧冶煉五色石以補天;大禹八年奔波在外,為蒼生黎民三過家門而不入;后羿上逐九月,下獵猛獸以拯救百姓……無一不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中勇于擔當?shù)拿褡寰瘛6叭收呷艘?,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的孔子正是這千百年間文化根基的代表,其品格經(jīng)千百年之久的風吹雨打仍讓人肅然起敬。
昭公二十五年,魯國外生戰(zhàn)亂。懷揣著滿腔治國之論的他來到齊國,卻不被他人重用。心灰意冷下,他重新回到魯國。而在研修學問、招納弟子的過程中,他幾乎游遍了諸侯列國,時而也會于驚鴻一瞥中撞見美好時光,雖短暫卻也可讓他樂以忘憂。孔子政治上的不得意,使他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教育事業(yè)上,他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開創(chuàng)了講辦私學之風,對后世影響深遠。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隨和大度令他和弟子仿若摯友?!坝薪虩o類”是他招納弟子的準則,孔子于貧寒中也可發(fā)覺弟子之優(yōu),于富貴中仍能辨出弟子之劣,知人而不以親疏薦人的美行得到弟子們一致地尊敬與贊揚。其弟子顏淵贊美他“仰之彌高,鉆之彌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卻自謙道:“譽者有之,詆毀者有之,嘲諷批判者有之”。
孔子在褒揚中仍保持一顆內斂、獨慎的心。他以一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熱情馳騁于天地間。他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十余個年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為救濟天下蒼生。身為士子,他知一身浩然正氣不可去,一身錚錚鐵骨不可棄。飯疏食飲水,不義而富貴,于他如浮云。他重情重義,于亂世中以淡然處之。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枯,在清悠名茗中,兼濟天下。
我仿佛看見他盛如夏花之絢爛,安然踏足其間的從容;我仿佛覓到他儒雅的氣度,悲憫的情懷;我仿佛望到他安坐在馬車上,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在荒蕪的土地中悠然而行;我仿佛傾聽到他滔滔不絕如天馬行空般的靈感中迸發(fā)出的精辟警言……
孔子,這位飄搖半世的老人,在先秦開闊的氣象中,以一顆仁愛的心昂然立于其上。雖一生伴有諷與譏、夸與贊,卻仍以一個“仁”字在人們心中燃起一盞長明燈。而后安然而別,只留給我們一個追思千年的背影。
(指導教師:閆紅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