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凊
輕輕翻開一本《論語》,細細聆聽那一聲聲教誨,品味那一則則雋語。讀《論語》如品香茗,裊裊茗香,沁人心脾。那字里行間閃爍著的智慧,令我獲益良多??鬃釉敢庀裨c那樣,暮春三月,“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我,則希望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都能手捧一本《論語》,去領略那傳承了兩千余年的人文魅力……
毫無疑問,孔子是偉大的。從沒有一個人能以言行如此深地影響著中國,影響著世界。而孔子的求知精神也深深令我折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谒磥?,求知的過程是充滿樂趣的,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里充滿了求知之樂。而樂知,正是我所遠未達到的??鬃釉跇分耐瑫r,又極力主張“思”?!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做到了“學”與“思”的有機結(jié)合,才能“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直至仁在其中。
除了求知,修身也是《論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如儒家所講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相契合。無論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的自我反思,還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講求誠信,“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的相處之道,無不飽含著人生的智慧和修身的妙法。其中最深刻者,當推那句可以終身行之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他人,孔子這句話,也警醒著我們,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有時過于“自我”,而忽視了他人的感受,以至于對別人造成了傷害。而孔子的這句話,難道不值得我們終身行之嗎?
修身之外,齊家又是《論語》中一個重要主題。中國是禮儀之邦,而百善孝為先,孝親敬長是《論語》乃至中華文化中最具價值的部分??鬃釉凇墩撜Z》中言道:“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庇纱丝梢姡茉煲粋€人的品德要比傳授他知識更為重要,試問,如果一個人不敬父母,兄弟不和,那他怎么會為他人著想,更別提為他人謀利了。所以孔子又言:“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但孝敬父母,如何孝敬?在《論語》中,孔子就鮮明地提出:孝敬父母不只是“能養(yǎng)”,而最需要“敬”。子曰:“今曰孝也,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即“愛人”,但孔子之“仁”卻并不是無原則的,記得有一次他的弟子曾問他:“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卻出人意料的回答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多么睿智的回答!或許有些時候,對于有些人,正直才是最好的化解“怨”的方法吧。
一本書,讓人認識了一個人——孔子;一本書,讓我了解了一種精神——仁。讀《論語》,真正令我“溫故而知新”。西方有一句名言:有良友為伴,路遙不知遠。我想說:有《論語》為伴,路遙不覺遠。
我和《論語》有個約會,相約每一天……
(指導老師:李富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