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暉 王欒玲 陳新妹 廖咪妮 賴春花
英德市人民醫(yī)院新城門診婦產(chǎn)科,廣東英德 513000
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的發(fā)病率是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生殖系統(tǒng)第二大常見的惡性腫瘤,研究表明全世界范圍內(nèi)宮頸癌在2002年一年內(nèi)新曾49.3 萬例,并且發(fā)病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我國宮頸癌的發(fā)病率也較為嚴重,研究顯示我國每年新發(fā)宮頸癌病例14 萬,約占世界宮頸癌新發(fā)病例的28.8%[1-3],宮頸癌嚴重威脅著我國婦女的身體健康,預防宮頸癌臨床價值能加重要。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經(jīng)研究是由量變到質(zhì)變,是由癌前病變發(fā)展導致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浸潤癌的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因此預防癌前病變對減少宮頸癌的發(fā)生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人乳頭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目前引發(fā)宮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但是對于HPV 與宮頸癌癌前病變的相關性研究較少,為此該研究調(diào)查了2011年1月—2013年6月該院收治的473例患者,研究了我國HPVl6、HPV18 與宮頸癌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采用437例該院婦產(chǎn)科門診收治的宮頸不典型增生患者,其年齡為 18~62 歲平均(42.43±13.43)歲,并通過病理確診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CIN I 182例,CINII 92例,CINIII 163例,且檢測前所有陰道使用藥物治療、化療、放療、手術治療的患者均被排除。對照組采用同期200例來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婦女,該組研究對象年齡20~61 歲,平均(42.45±11.85)歲。
在采集標本前7 d 上述研究對象均已停止陰道用藥或沖洗,窺陰器暴露宮頸,在行液基細胞學涂片采樣前,采用HPV 專用拭紙進行采樣,伸入宮頸內(nèi)取樣,PCR 技術檢查HPV 感染情況及HPV 分型。
采用SPSS11.5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單因素檢驗采用χ2檢驗,采用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HPV 各型別與宮頸病變的相關性。
通過對比,CIN I,CINII,CINIII的HPV 陽性率要顯著高于正常宮頸 HPV 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45;91.75;93.50;P<0.01);CIN II的HPV 陽性率高于CINI的HPV 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6.64;P<0.05);CINIIIHPV 陽性率高于 CINII的HPV 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25;P>0.05),見表1。
表1 宮頸癌癌前病變HPV 陽性率對比[n(%)]
HPVl6和 HPV18的OR值按CINI、CINⅡ、CINⅢ的順序呈遞增趨勢,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HPV 感染和癌前病變的相關性(%)
HPV 是乳多空病毒科 A 亞群內(nèi)的一組 DNA 病毒,HPV 亞型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有200 多種[5],其中與宮頸病變有關的亞型有40 多個,按照HPV 與宮頸癌的發(fā)病的危險程度可以將其分為高危型 (high-risk types,HR-HPV)和低危型 (low-risk types,LRHPV)[6-7]。HPVl6、HPV58、HPVl8、HPV52 和 HPV33 這 5 種高危型HPV 亞型是目前公認的13種高危型HPV 中在我國人口較常見的亞型。宮頸癌是一種嚴重威脅我國婦女健康安全的惡性腫瘤,并且宮頸癌的發(fā)生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由細胞分化失調(diào)到癌前病變,最終發(fā)展成宮頸癌,所以弄清楚癌前病變的發(fā)病因素和預防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該研究調(diào)查了 HPVl6、HPV18 國人發(fā)生率較高的高危的HPV 在宮頸癌癌前病變的感染率及相關性。該研究采用的HCII 系統(tǒng)是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局(FDA)唯一批準在臨床應用的HPV-DNA 檢測方法,其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重復性,可以準確的測定病毒載量的優(yōu)點,引入國內(nèi)后在我國臨床上得到廣泛使用。該研究調(diào)查結果顯示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患者的HPV 感染比例均明顯高于健康婦女的水平,正常宮頸HPV 陽性率明顯低于 CIN I,CINII,CINIII的 HPV 陽性率,CIN II的 HPV 陽性率高于CINI的HPV 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說明HPV感染與宮頸癌的癌前病變發(fā)生密切相關。Sun 等[8]研究顯示我國臺灣地區(qū)通過對30例鱗狀上皮內(nèi)瘤變和宮頸癌婦女進行HPV檢測,結果表明高病毒載量的婦女發(fā)生SIL 和浸潤性宮頸癌的風險較低病毒載量者明顯升高,該研究認為高載量的高危型HPV感染是發(fā)生癌前病變及宮頸癌最強危險因素。Moberg 等[9]研究結果也顯示高載量的HPV-16型病毒感染與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密切相關。但是不同地區(qū)HPV 感染類型及生活習慣,衛(wèi)生條件各不相同,為此該研究進一步對國人常見的HPVl6、HPVl8 高危HPV亞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HPVl6 和HPV18 與我國婦女宮頸癌癌前病變密切相關。該研究調(diào)查顯示CIN III的HPV 陽性率高于CINI的HPV 陽性率,而CIN I 和CINⅡ比較,CINⅡ和CINI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知宮頸病變程度與HPV 陽性率相關性并不明顯,也有可能與該研究樣該含量過少有關。
綜上所述,該研究認為高危HPV 感染與宮頸癌癌前病變密切相關,HPVl6 和HPV18 感染與國人宮頸癌癌前病變密切相關,但是該研究樣本含量較少,結果難免存在統(tǒng)計學偏差,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擴大樣該含量進行觀察。
[1]Eshghi H,Sazgarnia A,Rahimizadeh M,et al.Protoporphyrin IX-gold nanoparticle conjugates as an efficient photosensitizer incervical cancer?therapy[J].Photodiagnosis Photodyn Ther,2013,10(3):304-312.
[2]Al-Shaikh GK,Almussaed EM,Fayed AA,et al.Knowledge of Saudi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regarding cervical cancer and acceptance of the human papilloma virus vaccine[J].Saudi Med J,2014,35(10):1223-1230.
[3]Parkin DM,Bray F,F(xiàn)erlay J,et a1.Estimating the world cancer burden:Globocan 2000[J].Int J Cancer,2001,94(2):153-156.
[4]張東紅,林美珊.人乳頭瘤病毒在國人宮頸病變中感染及型別分布特征的 Meta 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2):1287-1290.
[5]Canche JR,Canul J,Su árez R,et al.Infection by human papilloma virus amongst female inmates in a social re-adaptation centre in South-West Mexico[J].Rev Esp Sanid Penit,2011,13(3):84-90.
[6]Phongsavan K,Gustavsson I,Marions L,et al.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among women in Laos:feasibility of using filter paper card and prevalence of high-risk types[J].Int J Gynecol Cancer,2012,22(8):1398-1340.
[7]Wright TC Jr,Stoler MH,Agreda PM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BD Onclarity HPV assay using an adjudicated cohort of BD SurePath liquid-based cytology specimens[J].Am J Clin Pathol,2014,142(1):43-50.
[8]Sun CA,Liu J F,Wu D M,et a1.Viral load of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J].Int J Gyne Obstet,2002,76(1):41-47.
[9]Moberg M,Gustavsson I,Wilander E,et al.High viral load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predict risk of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J].Br J Cancer,2005,92(5):89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