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燕瀘州醫(yī)學院附屬中醫(yī)院口腔科,四川瀘州 646000
飲食控制緩解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分析
羅艷燕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中醫(yī)院口腔科,四川瀘州646000
目的 對飲食控制在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中的價值進行探究。方法 抽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該院60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不耐受食物進行檢測,對患者忌食相應食物3個月后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發(fā)作狀況進行觀察,進一步對飲食控制在其中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結果 在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中,產生特異性IgG上升比重最大的為蟹,為66.67%;雞蛋次之,所占比重為40.00%;牛奶排第三,所占比重為30.00%?;颊邔ο鄳荒褪苁澄锊扇∪齻€月的控制措施后,口腔潰瘍控制有效緩解者45例,所占比重為75.00%;無效15例,所占比重為25%。結論 對于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采取食物控制措施,對食物不耐受特意性IgG抗體進行檢測,能夠為患者治療起到指導性作用。
飲食控制;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價值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主要臨床特征為疼痛、復發(fā),且存在自限性等[1]。其發(fā)病率在20%左右,在口腔黏膜病灶中居首位。食物不耐受屬于一種較為復雜的變態(tài)反應性病灶,可能會進一步導致機體各個系統(tǒng)引發(fā)慢性病灶。對于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發(fā)作與食物不耐受之間的聯系,現狀下還沒有一致的看法。該組抽取了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對飲食控制在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中的價值進行探究?,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該組研究60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21~36歲、平均(28.6±1.2)歲;所有患者病史均>2年,每次口腔潰瘍數量<3個,發(fā)作間歇時間在1~2個月間,并將嚴重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排除在外[2]。另取同期體檢健康者6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20~35歲、平均(28.6±1.2)歲。
1.2方法
在對食物進行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檢測方面,所使得工具為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檢測試劑盒,待測定的食物包括豬肉、牛肉、西紅柿、雞蛋、牛奶、蟹、大米及大豆等[3]。取觀察組患者靜脈血3 mL,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半定量方法,對以上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進行檢測,在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制定相對應的食譜表,以食譜表為依據,對陽性食物進行檢測,在這一期間不采取任何藥物。3個月后對患者口腔潰瘍發(fā)作間歇延長時間及潰瘍自愈時間進行隨訪評估。
1.3判定標準
(1)對于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其檢測結果判定標準為:橫坐標取標準孔濃度,縱坐標取相應吸光度,將標準曲線繪制出來,進一步對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檢測測定值進行分級[4],主要分為:①陰性:不超過50U/mL;②輕度不耐受:50~100 U/mL;③中度不耐受:100~200 U/mL;④高度不耐受:不小于200 U/mL。
(2)參照周先鋒[5]等作出的研究,患者采取飲食控制后的判定標準為:①有效緩解:口腔潰瘍發(fā)作間歇延長時間>3個月;或者潰瘍自愈時間<2 d[6];②無效:口腔潰瘍發(fā)作間歇時間沒有得到延長,或者潰瘍自愈時間沒有得到有效降低。
1.4統(tǒng)計方法
文中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發(fā)生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上升的情況分析
觀察組中,觀察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檢測為陽性者58例(96.67%);對照組陽性36例(60.00%)。觀察組患者發(fā)生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上升幾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發(fā)生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上升的情況分析[n(%)]
2.2兩組不耐受食物情況分析
在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中,產生特異性IgG上升比重最大的為蟹,為66.67;雞蛋次之,所占比重為40.00%;牛奶排第三,所占比重為30.00%。詳情見表2。
2.3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飲食控制緩解效果分析
患者對相應不耐受食物采取3個月的控制措施后,口腔潰瘍控制有效緩解者45例,所占比重為75.00%;無效15例,所占比重為25%。
對于食物不耐受來說,屬于一類較為復雜的變態(tài)反應性病灶,能夠導致機體各個系統(tǒng)引發(fā)慢性病灶?;谡顟B(tài)下,當食物置入消化道之后,應該被轉化為氨基酸及單糖水平等,如此一來才可以有效地向人類所需能量方面轉化,以此為人類的能量供需提供有效依據。但是,很多食物由于沒有相應的酶,從而導致沒有辦法在人體內徹底消化,通常在置入腸道時是以肽或其他分子形式。倘若免疫系統(tǒng)將置入人體的分子確認為有害物質,便有產生過激的保護性免疫反應,進一步使相應的食物特異性IgG抗體得到合成,并且在和食物顆粒產生免疫復合物的情況下,最終引發(fā)諸多癥候及病灶。有學者經研究表明:對于食物不耐受患者來說,通常會有多種癥狀發(fā)生,涵蓋了潰瘍、消化不良及腹痛等[7]。
表2 兩組不耐受食物情況分析(n)
在臨床中,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具備多方面的特征,主要體現為疼痛、易復發(fā),且具備自限性等。相關文獻報道稱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發(fā)病率在20%左右,在口腔黏膜病灶居首位。該病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與感染、免疫及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聯系,并且該病個體差異化嚴重。對于該病的發(fā)作和食物不耐受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目前還沒有一致的定論。因此,對飲食控制緩解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效果進行分析便有著實質性的作用。潘曉驊[8]等抽取了50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不耐受食物為蟹、雞蛋、牛奶;患者有效緩解率為74.00%。這與該組研究基本保持一致。
該組抽取了60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另取同期體檢健康者60例作為對照組。結果表明:①觀察組中,觀察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檢測為陽性者58例(96.67%);對照組陽性36例(60.00%)。觀察組患者發(fā)生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上升幾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②在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中,產生特異性IgG上升比重最大的為蟹,為66.67%;雞蛋次之,所占比重為40.00%;牛奶排第三,所占比重為30.00%。③患者對相應不耐受食物采取3個月的控制措施后,口腔潰瘍控制有效緩解者45例,所占比重為75.00%;無效15例,所占比重為25%。
綜上所述:對于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采取食物控制措施,對食物不耐受特意性IgG抗體進行檢測,能夠為患者治療起到指導性作用。因此,該方法應該給予充分重視,并采取應用措施。
[1] 李源媛,王新文.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1):70-73.
[2] 覃太平.康復新液對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23-24.
[3] 孫義梅.黏膜方聯合左旋咪唑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20):40-41.
[4] 譚麗.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中醫(yī)治療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22):56-58.
[5] 周先鋒.飲食調理輔助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效果評價[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36):120-123.
[6] 陳洪,何靜,周邵麗,等.不同方法治療重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效果比較[J].廣東牙病防治,2014(1):18-21.
[7] 白美青.幾種藥物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2(3):67-69.
[8] 胡建東,孫靖,薛鸞,等.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中醫(yī)分型與臨床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10):48-51.
Diet Control Ease Analysis of Recurrent Oral Ulcer
LUO Yanya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Luzhou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uzhou 646000,China
Objective To probe the diet control in recurrent oral ulcer in value.Methods 2012 June to 2013 June extraction method in our hospital 60 cases of recurrent oral ulcer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arries on the examination to all patients with food intole rance, to attack situation of recurrent oral ulcer in patients with certain food after three months were observed, and further to the diet control in the clinical valueanalysis.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al ulcer, produce specific IgG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the maximum for the crab, 66.67% egg; second, the proportion accounted for 40%; milk is third,the proportion of 30%. Patients take control measures for three months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food intolerance, oral ulcer controleffectively relieved in 45 cases, accounted for 75%; 15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proportion accounted for 2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al ulcers takefood control measures, detection of food intolerance specific IgG antibody, to a directive function for the patients treatment.
Diet control; Recurrent oral ulcer;Value
R78
A
1672-5654(2015)02(b)-0001-02
羅艷燕(1970-),女,四川瀘州人,大專,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口腔內科工作。
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