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乙龍
(福建省晉江市英林中學)
近年來,我國數學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注重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尤其是數學課堂改革的不斷開展以后,制定了數學課堂標準、編寫了數學教材內容,教師需要把課改的理念和課改的規(guī)劃呈現在課堂上,實現課改的意義,提升教學質量。將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本文試圖探析如何引入對話式教學模式于數學教學課程當中,以及引入對話式教學模式對未來我國初中數學教學的開展具有深遠意義。
教師作為課堂上的組織者、引導者,應該加強對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自身價值的實現,達到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的理想效果。在數學課堂上,需要教師在知識形態(tài)、情感形態(tài)以及生活狀態(tài)等方面展開對話和交流。交流的過程是為了讓教師在了解學生狀態(tài)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教學的引導工作。并且需要教師在研究課程教學內容或備課前,整理數學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性。這樣,在授課時可以采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帶入式傳授,將學生帶入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親身感受。另外,需要教師注意學生生活、活動等方面的內在聯系和整體發(fā)展。教師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教育理念。
數學知識、專業(yè)語言都很抽象化,不能真實地表達出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都能描述出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對數學知識模擬出來。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講述學生對自身認知結構的發(fā)展離不開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和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根據這種理論的說法,教師應該利用學生已有知識與所學知識之間的差異、聯系等,設計出相應的情景,使得學生感知新舊差異,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
語言是人們在交流過程中使用的工具,通過語言的表達,理解和懂得別人的意思,進而進行良好的交流。語言又包括語義和語法。那么數學語言的語義就是數學的符號或專業(yè)術語,就是數學語言所表達的實際內容。數學語言的語法就是數學符號的關系。語義和語法是不可分離的兩個部分,如果是沒有語義的數學語言,學生只會懂得數學符號,不理解數學語言表達的意思是什么,那么學會的知識將會是形式、無意義的;如果是沒有語法的數學語言,那么學生就不會使用數學符號或工具,進而解決不了數學問題。一方面,需要教師恰當地掌握好一個形式主義的度,既要淡化,又不得沒有,尋求一種平衡。另一方面,數學符號是數學對話中重要的工具,沒有數學符號,就不可能簡明扼要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思想。
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置合理的對話話題。在話題的選擇方面就很廣泛了。例如,數學公式、數學概念、法則、課本習題、練習題等。對話的話題直接反映的是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學生已會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矛盾最大、最深的地方,學生最容易混淆、感覺最疑惑或者最難懂的地方作為對話的話題,這樣的話題能抓住學生的心理,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在對話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加深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和印象。
綜上所述,對話教學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為之付出努力鉆研,付出時間探究。對話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