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王學敏
(內(nèi)蒙古廣播電影電視科研所,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統(tǒng)一部署,內(nèi)蒙古廣電于2013年6 月底啟動該項活動,“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我的群眾觀”的大討論及貫徹執(zhí)行,是其中的一個子活動。弄清“為了誰”,是找準了前進的目標方向;弄清“依靠誰”,是找到了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誰”,是把握了自己的正確定位。正確理解、挖掘“我的群眾觀”,可以使新聞人端正新聞采訪的方向,深入基層,用群眾的語言表達群眾的生存狀態(tài),謳歌社會語義制度下人民群眾積極向上的奮斗精度,在向兩個“百年”目標的征程中更好地發(fā)揮媒體引導輿論的作用。
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是指導工作的核心動力,所以新聞從業(yè)人員應首先在思想深處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現(xiàn)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chǎn)階級及其政黨新聞事業(yè)的工作性質(zhì)、工作原則和工作規(guī)律的一系列基本觀點。
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新聞事業(yè)屬于意識形態(tài),在階級沒有消亡之前,新聞事業(yè)必然具有階級性?!爸型庑侣勈聵I(yè)的歷史告訴我們,新聞事業(yè)作為一種社會事業(yè)產(chǎn)生以后,很快便成為一定階級、政黨及社會集團發(fā)展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從事政治斗爭的輿論工具,成為為一定社會的經(jīng)濟和政治制度服務的輿論工具。服務于政治,服務于一定的階級,這是階級社會中新聞事業(yè)政治屬性的集中體現(xiàn)。”[1]191因此,內(nèi)蒙古廣電要接受黨的領導,堅持黨性原則。
堅持黨性原則,就是要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自覺宣傳并積極推動黨的政治主張、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為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大局提供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可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能更好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新聞媒體是大眾傳播,基本功能是傳播信息,終極目的是影響社會?!叭嗣袷菤v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因此,新聞媒體所報道的主要對象是人民群眾,受眾也應該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在哪里?在基層。新聞從業(yè)者要轉(zhuǎn)變思維方式,從過去的思維中走出來,認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問題,把深入基層、了解基層生活,用群眾語言表達群眾的思想感情作為責任承擔起來?!跋喾?,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保?]5
基層采訪活動,媒體不能只追求稿件的數(shù)量,而要追求質(zhì)量。因此,要為深入基層采訪的記者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和時間保障,打消記者為資金發(fā)愁、為稿子數(shù)量達標的顧慮,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去了解基層最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了解基層百姓的所思所想,才能做到黨的主張與人民心聲的和諧統(tǒng)一,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的統(tǒng)一,以強有力的新聞輿論引導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
新聞“是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工作者為“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告之于受眾,記者不可能把現(xiàn)實中的事實原汁原味地照搬到紙面上或電腦上,把“中國申奧成功”、“非典肆虐中國”這樣一種客體原封不動地搬放在紙上,新聞人員“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敘事規(guī)范和謀略,使用某種語言的透視鏡、某種文學的過濾網(wǎng),把動態(tài)的立體世界點化為以語言文字凝固化了的線性的人事行為序列。這里所謂語言的透視鏡或文學的過濾網(wǎng),就是視角”。[3]191視角是敘事者把現(xiàn)實世界轉(zhuǎn)化為敘事世界所采取的角度。
新聞世界是一個多維的世界,如果光以記者的單獨視角向受眾呈現(xiàn)新聞事件,不免單薄、干癟,甚至在事實的真實性上打了折扣。尤其對于廣播這個以聲音為媒介的媒體,用語言還原為言語的媒體,在敘事中更應該增加被采訪的視角,加強音響的運用力度,即不以記者單一的固定視角敘事,而以多個視角敘事。廣播新聞使用動點視角,可以使作品顯得靈活、親切,聽眾在收聽事件報道的過程中,帶給聽眾如親臨事件現(xiàn)場的聽覺沖擊??刂普撜J為: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要經(jīng)過幾個依次相連的傳輸階段,在兩個相連階段之間都要進行翻譯,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有效信息的消耗。如果在廣播新聞中全篇使用某一定點視角敘述新聞事件,不可能把全部新聞事件的每個細節(jié)告知聽眾。相反,如果使用流動視角,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交替敘事,把敘事的話語權讓位于新聞事實中的人物,信息消耗就會大大減小,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提升新聞事實的真實性。
新聞作品是新聞工作者在一定的社會政治、文化等語境中運用語言系統(tǒng)敘述、構建新聞事實的產(chǎn)物,是一種再現(xiàn)事實的話語?!八谛螒B(tài)上是物質(zhì)的報紙、或電子傳媒的一種文本,在觀念上則是一定語境的體現(xiàn)?!钦Z言系統(tǒng)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交匯點?!保?]2對于新聞作品而言,文風就是采編播人員尤其是記者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感染力,它由氣勢、情調(diào)、韻味和風姿等因素凝聚而成。好的新聞作品則是“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①的風格,這也是我們要倡導的文風效果。文風的形成,有其先天的因素,更重要的在于后天的錘煉,“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②,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諳新聞寫作的記者,才能寫出“短、實、新”的作品,只坐在電腦前復制粘貼或套用文件、簡報的記者,其他作品必然是“假、長、空”。因此,使用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具有生活氣息的群眾語言,講述群眾事,改掉冗長空洞、言之無物、刻板生硬的風格。
語言有其自己的系統(tǒng),最大的特點是用以交流,但同時具有排他性?!罢Z言以一種獨異的形式參與人類現(xiàn)實。所謂‘參與’,也就是顯明語言怎樣介入各個層面,制定社會成員的精神空間,延續(xù)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維護或者破壞既有的價值體系,調(diào)節(jié)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位置,給出人類感覺和經(jīng)驗的模式,提供認識實在的中介?!保?]2從普通話與方言而論,當下媒體所使用的語言為現(xiàn)代漢語,在言語上表現(xiàn)為漢語普通話,即使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也有普通話與方言的差別。從書面語與口語而言,媒體所使用的大多為書面語,非口語。而群眾所運用的語言,恰恰是口語。“日常話語之中,新的語言潮汐通常是以潛滋暗長的形式來臨。表面上,陳舊的話語系統(tǒng)一本正經(jīng)地流通于文牘、社論、報告、官方發(fā)言、會議用語、交際辭令以及新聞文體之中。但是,就在種種權威的語言表述背后,一些語言的局部開始變形、銹蝕、剝落、死去,另一些局部產(chǎn)生了有趣的語言萌芽:某一方面前所未有的詞匯零星地綴入了人們的會話,某一類型的用語逐漸增添了使用的頻率,某種特定的風格或者語氣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nèi)得到了仿效”[4]17,這使得媒體的傳播力得以消解。
要走好群眾路線,化“我的群眾觀”為自身力量,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學習群眾語言。
總之,媒體走群眾路線,就要明確“為了誰”、“依靠誰”和“我是誰”“我的群眾觀”這一重大命題,并掌握相應的新聞采寫法則,才能確保群眾路線落在實處,不虛、不空,讓群眾路線成為新聞工作者行動的指南,成為新聞工作者在實現(xiàn)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征程上的引導者、紀錄者和守望者。
【注釋】
①劉勰:《文心雕龍·總術》。
②劉勰:《文心雕龍·風骨》。
[1]鄭保衛(wèi).當代新聞理論[M].新華出版社,2003.
[2]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3]楊義.中國敘事學[M].人民出版社,1997.
[4]曾慶香.新聞敘事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5]南帆.文學的維度[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