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俊華
在語文教學中,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設計課堂主問題,是課堂教學最為關鍵的步驟。這要求語文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找準分析的切入點,設計出既能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又能激活學生閱讀潛力的問題來。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點呢?
課題常常是文章的“眼睛”,我們往往能夠透過這雙“眼睛”窺視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內(nèi)容。因此對題目的質(zhì)疑問難往往是打開分析文章的窗戶,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質(zhì)疑能力,促使其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有效方法。
例如,教《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題目是《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好,還是《一滴水換一滴眼淚》好?當然最終不是要一個固定的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學生的討論讓學生走進小說的主題:愛斯梅拉達送的水定是滴滴晶瑩剔透,如同她純潔的心靈一般,那敲鐘人伽西莫多生平第一次流出的淚珠又何嘗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交換的是真心,收獲的是感動,留下的是對人性和真善美的贊嘆。課堂上教師經(jīng)常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也有利于學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的提問能力也會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有效地理解課文中的詞語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因為抓住一兩個關鍵的詞語,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例如,《雨霖鈴》是一首抒寫離愁別緒的經(jīng)典之作,熟讀之后,我們能很快抓到全詞的核心詞——“傷離別”。那么,我們不妨從這個核心詞切入來設計課堂主問題:這首詞是怎樣表現(xiàn)“離別之傷”的?問題拋出來,可探討思考的空間比較大,學生的思維可以比較開放,發(fā)言也可以比較自由。他們可以根據(jù)必修一學過的意象分析法來談該詞的景與情的關系,也可以從寫作手法的角度來談虛實相生的效果,無論學生從哪個角度談,只要把握住主問題的方向,再加上教師適當?shù)囊龑w結,課堂就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收到突破重難點、啟思拓智的效果。
又如《李清照詞兩首》,一首前期詞,一首后期詞,兩詞都有一個“愁”字,所以,就從“愁”字切入,在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有關李清照文章的基礎上,設計主問題:兩首詞所言之“愁”有何不同?帶領學生比較閱讀,比較意象,比較措詞,比較手法,知人論世,都由這個問題引起,通過討論、誦讀,達成教學目標。
從教學目標入手,設計課堂主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比如《竇娥冤》,我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把握劇情;分析人物性格,感悟悲劇美;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課堂主問題就圍繞這個“冤”字來設計:有什么“冤”?如何明“冤”?為何會“冤”?通過分角色誦讀、小組討論,這些問題帶起了關于劇情的概括,關于竇娥形象的分析,關于曲詞的欣賞,關于主題的探究,讓學生在討論中感受悲劇的力量。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現(xiàn)狀,或課前質(zhì)疑、引人入勝,或課中質(zhì)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究狀態(tài)。
《范進中舉》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讓學生能最終體會“封建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及其他階層人們的迫害”這一主旨。文章內(nèi)容雖生動有趣,易于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但要讓學生從文字表面體會到“封建科舉”的“危害”似乎頗有難度,由一種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超出了八年級學生的能力范疇。一位教師這樣切入:結合文章內(nèi)容,推測范進中舉時的年齡段?這一導入在課堂教學上取得了比想象還要好的效果——學生個個埋首于課文,試圖找出簡潔的答案,但細尋卻無功而返的結果更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挑戰(zhàn)欲。學生的回答層出不窮,理由也頗有些道理。在一片爭議之后,當教者把原著中范進中舉的實際年齡“54 歲”寫在了黑板上,學生看后有驚喜,有失望,有不解的。但最終都歸于一種表情——不可思議的驚訝。于是,教者又趁熱打鐵,把封建科舉進階的過程呈現(xiàn)在課件上,在邊介紹封建科舉各階段考試時間及年限,邊讓學生揣摩文中不同階層人物對范進中舉后的態(tài)度迥異變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體會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正應了那句“水到渠成”。
總之,“找準切入點設計課堂主問題”的方法很多?!扒腥朦c”的選擇要符合學生實際,要有利于發(fā)展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綜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文章的結構與主旨,必須抓住局部帶動全篇,要力避大而失當,小而過淺,深而過難,更不能故弄玄虛,以致深奧難解,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