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雅娟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師講生聽單向灌輸?shù)慕虒W局面,教師就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習過程的合作組織者。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實現(xiàn)“非線性”教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直面感知形象,學習情趣會被激發(fā),思維會被激活,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筆者就信息技術與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關系作了一些膚淺的思考,懇請匡正指謬。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钡拇_,課堂教學的成敗,學習效果的優(yōu)劣往往和學生的課堂興趣緊密相關。如果一堂課45分鐘下來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如坐針氈,對所學內(nèi)容沒有絲毫的興趣和好奇,那么這節(jié)課注定是低效的。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他能人為地創(chuàng)設一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目睹色彩絢麗的畫面、耳聞動聽聲音的氛圍中,身臨其境般地走近作者,走進作品,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信息技術的聲、光、色,讓學生的注意力在瞬間被吸引。注意與興趣是相輔相成的,注意是心靈的門戶,知識的攝取,情感的升華,只能由這扇門通過,教師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習目標去占領學生的“注意”這扇門戶。
例如,學習《美麗的西雙版納》一文時,如果光憑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交流討論,很難將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美麗的西雙版納》主體部分采用的是小標題形式,筆者先讓學生通過文字描寫“以身體之,以心會之”,然后合上書本,觀察對應的配樂PPT圖片,并欣賞《傣家風情》和《密林中多樣性生物》的短片,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最喜歡的部分,學生興趣盎然。筆者發(fā)現(xiàn)直觀的形象往往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并能逐步感受到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zhì)樸的名俗風情。整堂課下來,學生一直保持著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大家興致勃勃地聽、講,并看圖片,參加討論,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在學生積極參與的狀態(tài)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的。
初中語文教材里收錄了很多名篇佳作,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往往表達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教師除了要和學生一道細細感悟外,還要嘗試著讓學生走進作品深處,深化對文章的理解與把握。筆者的實踐體會是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增強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幽徑悲劇》一文時,筆者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們出示了如下內(nèi)容:①季羨林先生“文革”遭遇:游街、批斗、掛牌、住牛棚,季羨林都一一品嘗了;最令他悲哀的,是他被宣布為“不可接觸的人”,他還被罰掏大糞、看大門、守電話、發(fā)信件……②季羨林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二月蘭》中寫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時,曾寫了這樣一段話:“我當時日子實在非常難過。我知道正義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顛倒,人妖難分,我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答,一腔義憤,滿腹委屈,毫無人生之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成了‘不可接觸者’,幾年沒接到過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個招呼。我雖處人世,實為異類”。學生本來對“十年浩劫”這段歷史就不太理解,如果再對季羨林先生的遭遇不知的話必然會影響其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這些畫面和文字無疑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感知,促進了他們的思考。通過以上信息,學生不僅僅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位老人矢志維護真、善、美的決心,同時學生平等的、無偏見的、無權威的交流,加深了對課文思想的理解。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這些理念突出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借助信息技術,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多動手、動口、動腦,實現(xiàn)自主合作與探究。文化人類學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的愛德華·泰勒說:“教育是一種改變?nèi)说男袨榉绞降倪^程?!睂W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fā)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多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當前,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佳平臺,語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借助網(wǎng)絡實現(xiàn)有效探究,讓學生經(jīng)歷資料收集、整理、加工的過程,體驗“跳起來能夠摘到桃子”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欣賞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激發(fā)他們探究的熱情,筆者就用多媒體幻燈片展示與文章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然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研究園林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角落的布置,檐廊的交疊等等。再請學生代表上臺引導全體學生一起“游覽園林”,結合圖片配上解說詞。結果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爭搶發(fā)言。筆者還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讓學生上網(wǎng)收集整理我國其他地方園林的特色,深入體會“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的內(nèi)涵。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使課堂交流與探究走向了深入。
美國著名教育家馬斯洛說:“創(chuàng)造性是每一個人作為人類的一員都具有的天賦潛能,它和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在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條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比如,學習《孔乙己》一文時,在學生充分預習文本的基礎上,筆者利用一個電影短片,讓學生以孔乙己的“手”為切入點,仔細觀察他那雙手出現(xiàn)時的畫面??滓壹耗恰芭懦鼍盼拇箦X的手”、“蘸酒寫字的手”、“罩住碟子的手”、“摸出四文大錢的手”、“走路的手”等,形象逼真具體,那個好吃懶做、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課后要求有條件的學生圍繞“手”采用幻燈片來展示自己的設計,比如,設計創(chuàng)造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人的“手”,進行形象描繪并拓展領悟,達到讓人“見手如見人”的效果。由此,讓學生延伸到課外借用多媒體輔助自主創(chuàng)造,也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益。由于受語文教材的局限以及教師專業(yè)水平的制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思考方式有時會被教師左右,形成不了獨立的思維意識。教師把章節(jié)所涉及的影像,圖片,文字等信息提供給學生,目的就是要“喚醒”學生的“生命感、價值感”,用他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誘導”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當前,網(wǎng)絡技術日臻完善,網(wǎng)絡資源浩如煙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以及各種學習軟件來實現(xiàn)自主學習,提高能力,拓展視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提高方面存在許多缺憾,在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這既實現(xiàn)了寓教于樂,又為學生施展才華提供了平臺。同時,在這過程中,教師如果能重視激發(fā)興趣,深入探究體會,鼓勵自主創(chuàng)新,那么,這樣的語文教學就一定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