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霞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十四年前初登講臺時膽戰(zhàn)心驚,青澀無比的樣子還歷歷在目,轉眼就已經成長為一個有了一點經驗,所謂的“骨干教師”了。盡管如此,每天的備課,甚至是站在講臺上,依然不敢掉以輕心,因為我知道,我面對的群體擔負著教育中國未來,重振民族希望的重任。我不希望,近期頻發(fā)的“虐童”丑聞在將來的某一天里發(fā)生在我的學生——未來的幼兒教師身上。讓學生從我這里接受幼師專業(yè)所必須的語文知識積累和專業(yè)素養(yǎng),這是我的責任與使命,我必須嚴陣以待。
但無法否認的是,從教十幾年來,我曾經彷徨過,懊惱過,甚至退縮過。課堂沒法掌控、學生啟而不發(fā)、一片死氣沉沉;我精心備課,認真上課,卻無法得到學生的全部認可。這些問題伴我走過十四年,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驗的豐富,問題得到改善,但卻未能根除。很感謝《教師專業(yè)技能——走向專家型教師之路》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是為中小學教師編寫的,但“道不同,理相通”,縱然我不能從中找到解決所有教育教學問題的方法,但她卻如一盞明燈,給了我方向上的指引,讓我知道要想學生合格,老師先要合格,不僅要合格,而且要優(yōu)秀,甚至成為專家。
在長達一個學期的每個晚上,我坐在書桌前,一天品讀一個章節(jié),甚至只是一個案例,但每每都收獲驚喜。印象最深的是,讀到第三章第三節(jié)“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中的“紫格尼克效應的運用”,我居然從未聽說過這個理論——“紫格尼克效應”。為此我查閱大量資料,終于弄清“紫格尼克效應”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圓心理”。原是指一個叫布魯瑪·紫格尼克的心理學家,她給128 個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業(yè),她讓孩子完成一部分作業(yè),另一部分則令其中途停頓。一小時后測試結果。110 個孩子對中途停頓的作業(yè)記憶猶新。紫格尼克的結論是:人們對已完成的工作較為健忘,因為“完成欲”已經得到滿足,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則在腦海里縈繞不已。這就是所謂的“紫格尼克效應”。
當時恰值我為如何讓學生對《蘇武傳》這么艱澀難懂的課文感興趣而苦惱。于是,活學活用,在網(wǎng)上查找了《蘇武牧羊》的二胡樂曲和李娜演唱的流傳千年的民歌《蘇武牧羊》,上課時先播放二胡曲,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功底,能夠準確把握樂曲中的旋律與情感,我要求學生為樂曲加上故事,學生加了很多,諸如“瞎子阿炳”“祥林嫂”“劉蘭芝”等等凄婉悲傷的故事。之后播放民歌,將樂曲落到實處,讓學生對“蘇武牧羊”有一個整體的、抽象的了解。此時,我再讓學生對照課文講述“蘇武牧羊”的前因后果時,學生就顯得有點迫不及待了,對課文內容表現(xiàn)出極大的學習熱情,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相互合作,積極主動地完成了《蘇武傳》的學習。
后來,在其他古文學習中我也效法這種教學模式,事先設置好與學生學習水平相適應同時也是她們感興趣的問題與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甚至到最后,有學生主動要求自己也上講臺上課。正是在這本書的啟示下,我完成了論文《紫格尼克效應在語文課堂的應用》。同時我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課堂是可以在教師掌控之下的,如果掌控不好,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那是因為我們缺乏準備,專業(yè)技能把控不到位。
其實,不光是我自己的課,走進學校里其他老師的課堂,也不難發(fā)現(xiàn),或多或少都存在課堂模式單一的現(xiàn)象:教師大多只是灌輸,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也就是聽講。教師把自己備課的內容一成不變地傳授給每個班級的學生,全然不管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是否一樣。
從前年開始,我擔任11 級學前教育大專一、二、三、四四個班的語文老師,四個班盡管進校時分數(shù)差不多,但慢慢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一班學生思維活躍,但是學生自控力不強,課堂需要在教師有效調控下才能井然有序;二班學生上課學習被動,上課氣氛相對沉悶,很少出現(xiàn)主動發(fā)言的現(xiàn)象;三班的情況最好,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能追著老師學;四班是我自己的班,可能學生迫于班主任的壓力,上課時的狀態(tài)也表現(xiàn)得比較積極,但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正是因為每個班不同的特點,我經常發(fā)現(xiàn)同樣的上課內容,在不同的班級里反饋出來的結果完全不一樣,比如讓學生去尋找《定風波》里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和我們的生活中相契合的地方,三班、四班的學生全班都積極踴躍地展開討論,效果很好;一班、二班的學生則需要在我的一步步引導下才能進入思考和探究的環(huán)節(jié)。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很困惑,最終我在《教師專業(yè)技能》這本書里找到了答案:教師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和重心,備課應該多備幾套方案,對不同接受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從那以后,同樣的上課內容,教學的方式方法上我會根據(jù)不同的班級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在二班,我會額外設置讓學生參與的問題進行誘導,在三班則不需要,只要按照正常的備課程序進行即可。盡管到今天我才真正領悟“因材施教”的真諦,但是相對我以后幾十年的教學之路還不算太晚。感謝這本書的內容與事例對我的啟發(fā)。
這本書不僅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所裨益,對我的班主任工作也是大有幫助,特別是當我閱讀到“激勵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中“洋蔥的故事”時,感觸極大。從畢業(yè)到現(xiàn)在,我先后擔任了四屆班主任,每一次當班主任我都鄭重其事,對學生大到思想動態(tài),小到生活細節(jié),反復引導,反復強調。同事曾經戲言:你哪是班主任,簡直就是保姆!可即使如此,也是收效甚微。直到看到“洋蔥的故事”,心里猛然被觸動:學生需要的是發(fā)自內心的贊美和肯定。反觀自己和學生的溝通多是在學生出現(xiàn)失誤的時候,開班會也多是要求這要求那。不管語言多生動,技巧多靈活,從內心而言多半是為了完成班主任管理的任務,并非是因為對學生的愛與真心。如同那顆沒有心的洋蔥,其結果是層數(shù)越多,對學生的刺激越大。久而久之,學生在缺乏鼓勵的環(huán)境中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慢慢就會喪失學習和上進的動力,相應地,教師就會疲于處理各種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問題。感謝周靜和周宇老師的這本書,讓我“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想自己穿行于校園的每一天,帶著一個信念,為自己也是為學生尋找一個更為美好的未來。一個不完美的人領著一群不完美的孩子一起追尋更完美的生命。追尋途中,我們摸索、跌倒、爬起,極盼望能出現(xiàn)一盞能給我們指引航向的燈?!督處煂I(yè)技能——走向專家型教師之路》就是這樣的一盞明燈,她讓我有信心帶著學生踏上漫漫征途,一起向著完美的生命終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