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水英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紫砂文化包含著紫砂的悠久歷史, 體現(xiàn)著紫砂工藝優(yōu)良的藝術性, 代表了紫砂這一工藝的歷史價值與人文價值。紫砂藝術是指富有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紫砂工藝品, 造型精美, 富有藝術價值。紫砂藝術有著百年的文化和歷史, 因此它更善于表現(xiàn)中國文化的精髓。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 紫砂藝人們反而越來越傾向于民族文化題材的創(chuàng)作。
在紫砂的造型中,有許多經(jīng)典的款式,特別是光素器,如石瓢、掇球、秦權、半月等等,這些壺式之所以流傳百年而不朽,是因為這種紫砂的器型結構、造型和神韻極富藝術性,在這些器形中《景舟石瓢》又是最為經(jīng)典也最為常見的款式。筆者在長期的揣摩和制作過程中,對于新穎的石瓢形制進行了研究。
做好一件紫砂作品,必須從它的形、神、氣、態(tài)、韻、精等許多方面去思考、觀察、欣賞,除有精致的工藝和優(yōu)美的造型外,還要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前提,那就是紫砂泥,泥料必須要選純正的紫砂泥。一件好的作品應該掌握三個要素:造型、做工和泥料。
宜興紫砂藝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要因素:
一、宜興出產(chǎn)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紫砂泥;
二、宜興盛產(chǎn)茶葉,從唐代開始的茶葉就很出名;
三、宜興有五千年的制陶史;
四、宜興地處江南, 山清水秀, 古往今來文人薈萃, 文化底蘊深厚, 構成了獨特的紫砂藝術。一件紫砂壺的內涵, 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yōu)良的使用功能。
《景舟石瓢》也是通過一次次的分析、修改制作而成的, 因此筆者找到了創(chuàng)作紫砂壺的生活意趣,體味了前人創(chuàng)作紫砂壺的酸甜苦辣。在制作傳統(tǒng)壺的過程中,要去粗取精,選擇經(jīng)典的優(yōu)秀之作仿制,這樣也是創(chuàng)作實踐中最大的樂趣。紫砂壺的造型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可以說是一座壺藝造型的藝術寶庫。只有好好的繼承與發(fā)展,實踐與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美的藝術精品。
石瓢壺泥色古樸淳厚,呈現(xiàn)出一種原礦紫砂泥特有的肌理感,壺身借鑒了傳統(tǒng)器形的特點,形制規(guī)整,飽滿挺括,線條流暢簡約,體現(xiàn)出一種純真美和自然美,壺流短小外翹,位置偏上,壺把則略微外轉,以保持其重心的平衡和視覺效果的協(xié)調,雖是簡單的壺型,反而古樸。
《景舟石瓢》壺身及蓋鈕呈三角形,壺式飽飽厚厚,蓋鈕則輕巧巧拱起如橋狀。直流延壺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則順壺肩平伸向下弓起,形狀非圓非方,前后相應妙趣橫生。造型雖簡,卻更能在質樸中見深厚。
此壺借鑒了經(jīng)典石瓢的諸多特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溫潤的壺身、細膩的胎質,無不彰顯著制作者的高超技藝,表面無飾,將紫砂五色土質樸無華的一面充分表現(xiàn)出來,在造型設計方面,融匯了諸多壺藝大師在石瓢壺方面的創(chuàng)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加之以自己對石瓢壺這一經(jīng)典款型的理解,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對其造型進行升華。
《景舟石瓢》選用材質格外講究,胎色純正,在微微陽光下,折射出淡雅的光澤,顯得古風蕩漾,古韻悠長,時間仿佛凝固了,空氣也安靜了。泥質細膩,鋪砂點彩,光澤隱現(xiàn),極見工藝,把玩撫壺,真正是極佳的藝術享受。壺身流暢的線條,將每一個轉折或裝飾之處,都表現(xiàn)得清晰利落,端莊穩(wěn)重。
紫砂陶獨具魅力,不僅具有雙重氣孔結構,可以適合一切茶,泡茶隔夜不餿。而且紫砂材質有類似海綿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壺,就是不放茶葉,水中也有茶香。紫砂還可以獨立成陶,是世界上惟一不需要添加其他礦物而獨立成陶的陶土,它本身具有很好的黏結度和可塑性,具備單獨成型的能力,是世上的泥土中最奇特的一種。用這種被稱作“泥中泥巖中巖”的五色土做成壺,出窯時形比冶銅,入手光可鑒人,且越用越有玉感,不能不謂之奇。
[1] 姚遷《宜興紫砂陶藝》,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