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深夜,我會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們的魂魄,如今棲息在何處云端?會想到那些曾經被固住的黃沙,是否已飄灑到世界各處?從屋頂上揚起的沙塵,通常會飛的十分遙遠。”這是畢淑敏《離太陽最近的樹》的最后一段文字。讀罷文章,眼前總時時現出高原上那一叢叢略帶蒼藍色調的紅柳;思緒不禁隨著作者筆下那揚起的沙塵,飛向遙遠。
讀畢淑敏的散文,不僅能讓人感受到情感的細膩,文辭的華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啟迪。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筆觸不僅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
《離太陽最近的樹》就是唱給紅柳的頌歌和挽歌。文章深刻的思想蘊含在冷峻、含蓄的敘述和描寫之中,將頌歌唱得平靜,將挽歌唱得深沉。
《離太陽最近的書》探討的是人類與自然的話題,但作者并不是直白地述說出來的,而是采用直敘的方式,為讀者講述了一段30 年前的往事:在平均海拔5000 米的高原雪域,一隊浩浩蕩蕩的士兵,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中,卻用鎬頭、鐵锨、斧子甚至炸藥對付離太陽最近的唯一的綠樹——紅柳樹,使得惡劣的環(huán)境更加惡劣。文章中,沒有激烈的言辭,沒有批評的語氣,有的只是作者的娓娓道來,表面看來,作者只是極其平靜地敘述了這一段生活經歷,然而平靜中蘊含著不平靜。首先,作者多方位地展示了紅柳的美的內涵。紅柳外表的美是在一個廣闊壯觀的背景下展示的?!氨辶至?,雪原寂寥”,一片紅柳叢“昂然立著”?!八鼈冇兄F一樣銹紅的枝干,鳳羽般紛披的碎葉,偶爾會開出谷穗樣細密的花,對著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边@里,“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交代了紅柳叢生長的環(huán)境,同時也展示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遼闊和雄壯的無邊無垠的白茫茫一片的映襯下,紅柳樹鐵一樣銹紅的枝干就顯得格外地耀眼?!翱岷腿毖酢睆娬{了紅柳樹生長的惡劣環(huán)境,更襯托出紅柳樹生長的艱難,同時也暗示了紅柳樹在高原雪域中的彌足珍貴。句中“微笑”一詞可謂句眼,它寫活了紅柳樹面對“酷寒和缺氧”頑強的生命活力。
對紅柳樹內在力量的觀照和透視是逐漸展開、逐步深入的。作者把紅柳比作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偉大的力量埋在地下”。它有著發(fā)達的根系,“如盤卷的金屬,堅挺而硬韌,與沙礫粘結得如同鋼筋混凝土”,“一旦燃燒起來”,會噴發(fā)出“從太陽那里索得的光芒”。作者從紅柳樹內在的體量和力量來觀照,表面是贊美紅柳的頑強生命力,更是為那一隊浩浩蕩蕩的士兵砍伐紅柳作伏筆,更增添了那一份悲涼。文中有這樣幾句話:“有了這棵紅柳,固住了流沙。隨著紅柳的漸漸長大,流沙被固住的越來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紅柳的根有多廣,那沙山就有多大?!边@幾句似乎是漫不經心、信手拈來的,但沒有這些句子,作品所傳遞的信息就截然不同了。
如果文章僅僅贊美紅柳的頑強生命力和偉大力量,那就未免太流于一般了。因此,文章著力向人們展示的是那一隊浩浩蕩蕩的士兵挖掘紅柳的過程。那是一個充滿喜劇色彩的場面描寫。司務長和“我”算賬,司務長義正辭嚴,連續(xù)問了四個“對不對”,寫活了司務長說話時理直氣壯的情態(tài)。文章的妙筆就在這里。在平均海拔5000 米的高原雪域中挖掉那唯一的能固住流沙、給人們帶來綠色希望的紅柳樹,這是人類破壞環(huán)境的真正的悲劇,可悲之處在于人們親手毀滅了這離太陽最近的唯一的綠樹,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卻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可悲,確實那么的振振有辭,理直氣壯。悲哉!這就是《離太陽最近的樹》的主題思想,作者并沒有直截了當的喊出來,而是隱含在冷峻含蓄的敘述之中,讓人們在笑過之后去有著揪心的痛!
然后,作者用工筆的手法描寫人們挖掘紅柳根那“很可怕的工作量”?!叭藗円荣M幾天的時間,將大半個沙山掏凈”,“需請來最有氣力的男子漢,用利斧”,把樹根“一一斬斷”,后來“掏挖沙山的工期越來越漫長,最健碩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斷紅柳蒼老的手臂了。于是人們想出了高技術的法子——用炸藥!”依然是很平靜的敘述,幾乎沒有什么感情色彩,仔細品咂,不禁悲從中來。人們所花的力氣愈大,所使用的工具愈先進,其悲劇效果便愈強。只是作者將這首挽歌盡量唱得平靜、坦然罷了。
文章的結尾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連續(xù)地發(fā)問,“當如撞鐘,清音有余”,給了人們一種警鐘長鳴的永久記憶。
《離太陽最近的樹》平淡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寓意,這篇散文很好地體現了畢淑敏一貫的語言特色。她的散文沒有華麗辭藻的修飾,沒有詰屈聱牙的偏晦詞語,就連比喻也是那么淺顯易懂。冷靜是畢淑敏語言的一大特色,她的文章沒有大悲大喜,語言沒有大起大落,節(jié)奏緩慢、平緩。畢淑敏的散文基本上是在用純樸、冷靜的語言,冷靜、沉著的眼光審視、透視著世界及人生。
讀完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心中不禁涌起陣陣悲涼。在漫漫的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雪域高原上的那一叢叢紅柳樹,也許只是短短的一瞬,但人類卻依舊要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生存。不禁想起歷史上的大躍進,森林被毀掉了,而煉出的鋼鐵幾乎都是廢物,而貧窮依舊圍繞著中華大地。人類與自然萬物的生存發(fā)展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為我們展示了作者對生活和生命真切感悟。這篇文章既是對紅柳的頌歌,更是一首挽歌。建議我們大家要多讀這樣的文章,它可以增強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憂患意識,更能讓人們熱愛、珍視生命!
在這顆藍色的星球上,已經消失的難道僅僅就是雪域高原上的那一叢叢曾經那么耀眼的紅柳樹嗎?
[1]倪文錦,于黔勛.語文(基礎模塊)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
[2]倪文錦,于黔勛.語文教學參考書(基礎模塊)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