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璐
(金華日報報業(yè)傳媒集團,浙江 金華 321017)
自2014年8月以來,一項旨在呼吁更多人關注“漸凍人”的“冰桶挑戰(zhàn)”活動在國內外風靡,短短幾個月內,吸引了數(shù)千萬人參與。至2014年9月30日,通過百度能搜索到的“冰桶挑戰(zhàn)”相關結果達32,100,000個。作為地方紙媒記者,如何借全球熱點之勢采寫這方面的系列報道,輔以有特色的策劃活動,以提高對“漸凍人”的關注度?這是值得探索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課題。本文結合自己對“漸凍人”李美的系列報道及舉行“冰桶挑戰(zhàn)”活動,談談對這一報道的探索與思考。
金華有一個“漸凍人”叫李美。她出生于1980年,15歲那年患病,無奈輟學回家,之后就一直坐輪椅,幾乎處在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里,且病情不斷惡化。
最初關于李美病況的信息來自于金華市人民醫(yī)院。據(jù)醫(yī)生介紹,李美確診為“漸凍人”癥,但她特別樂觀,特別配合,特別信任人,醫(yī)生都被她感動了。李美是因為子宮里出現(xiàn)癌前病變去醫(yī)院動手術的。醫(yī)生很猶豫地告訴她,手術風險很大,打麻藥會加重病情。但李美很堅決地要求醫(yī)生一定幫她手術,并說即使出現(xiàn)意外她也不要醫(yī)生負責。
獲此信息,筆者感慨良多,因為患重病者普遍很絕望,但李美卻那么樂觀、堅毅。再者,李美家庭特別貧困,若能通過報道得到好心人的捐助也是善事。和李美交談,筆者發(fā)現(xiàn)她很樂觀,一方面是她固有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她得到了家庭的關愛,母親一直陪伴并照顧她,60多歲的父親為了她的治療費還在外地打工;此外,鄰居們也對她很好,常常有人來陪她。
近幾年筆者曾多次去醫(yī)院采訪,但從未見過李美這樣的病人?!皾u凍人”癥是一種讓人的身體逐漸“凍住”的疾病,當全身都動不了,無法呼吸時,人的意識卻是完全清醒的。李美有一千個理由可以怨天、怨命、怨人,但在采訪中,筆者沒有聽到她的一句怨言。
如何將李美的真實故事寫得細膩而生動感人?用第一人稱手法更能把她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心理活動展現(xiàn)出來。所以筆者采寫的第一篇報道《“漸凍女”李美:活一天就要開心一天》是用第一人稱寫的,通篇都是“我”在述說。這篇報道展現(xiàn)了一個樂觀“漸凍人”的精神世界,《金華日報》發(fā)表后多個網站轉發(fā),反響不錯。
續(xù)篇則側重于她的生活常態(tài),去她生活的環(huán)境看看,跟她的鄰居們聊聊,發(fā)現(xiàn)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她家墻上,掛了幾幅挺大的十字繡,都是李美繡的。一個抬手拿針都不容易的人,竟有這樣的心思去繡畫。再比如,為了盡量自食其力,李美做起“來料加工”,折一個頭花4分錢。還有,她跟鄰居關系很好,說明她沒有悲觀避世的情緒。
筆者把這些所見所聞都寫進了通訊稿《越苦難越樂觀的李美,我為你點贊》里,用“對談式”描述方法,文中都是“你怎么樣”。這樣可以更好地把她的特點和作者對她的感想抒發(fā)出來,讓讀者跟隨文章的情感隨情節(jié)起伏。這些報道,給李美的生活狀態(tài)帶來一定的改變,她感受到了來自社會更多的溫暖。橫店影視城的曾先生和另外3位同事給她捐了1萬元……拿到捐款那天,她哭了,說這輩子從未見過這么多錢。據(jù)此,筆者寫下第三篇報道,圖文并茂,人物與場景特別醒目。
一般而言,關于李美的題材有了三次報道也就挖掘得差不多了。但筆者覺得還不能打住,希望把她從以前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tài)中逐漸解放出來。于是,筆者作為策劃人之一,為她舉行“冰桶挑戰(zhàn)”活動。地方媒體要舉行此項活動,重在與眾不同,體現(xiàn)個性和特色。因此我們就策劃了“多人參與”與“醫(yī)務人員參與”兩個新聞點,并嘗試利用報媒、電視、網絡、微博、微信共同造勢。
按策劃既定的方案,我們接李美到金華市,先帶她去婺江邊的公園觀賞風景,組織志愿者為她推輪椅。在燕尾洲,李美遇到了一個驚喜:—場由《金華日報》和金華新聞網發(fā)起的“冰桶挑戰(zhàn)”在這里舉行,參加者共12人,其中7名醫(yī)護人員,他們要用這種方式,喚起人們對本地“漸凍人”群體的關注,并給李美好好活下去的動力。陳姓姐弟見李美的輪椅壞了,捐1000元幫她買輛新的;有位大學生捐出自己半個月的生活費……
讓一顆本來幾近絕望的心又重現(xiàn)生機,就是我們去關愛她、報道她、策劃有關活動的現(xiàn)實意義。于是,筆者采寫了第四篇通訊報道《挑戰(zhàn)冰桶,我們都為李美加油》。這篇文章是用第三人稱“她”寫的,與前面幾篇文章構成了“我”、“你”、“她”系列,講的是“冰桶挑戰(zhàn)”當天的一些見聞和感受。文章在結構上用了“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手法。前一部分,補充了她患病以來的種種遭遇;后一部分,寫了社會各方對她的溫暖,這種先抑后揚而油然而生的感動,旨在將新聞主題深化。本次活動多個新聞機構作了報道,文章被全國30多家媒體轉載。
通過對李美的報道,獲得三點認識:一是借全球熱點之勢,只要順勢而為,所報道的事實確有新聞價值,傳遞正能量,就能切實提高報媒新聞的關注度,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二是記者實寫親聞、親見、親為、親感,講述一個孤獨與絕望、樂觀和堅強、感受和啟發(fā)的故事,有利于喚起人們的情感,產生較大的社會反響;三是在碎片化閱讀語境下,報媒順應潮流融入網絡、移動互聯(lián)等新媒體,注重挖掘新聞價值,為不同的用戶群、不同的終端提供可訂制的新聞內容,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各類受眾群體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