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延濤
(德州日報社,山東 德州 253076)
在一些捐助類新聞、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未成年人、受捐助對象、災難受害者的隱私和個人尊嚴等不夠重視的現(xiàn)象。這些看似幫助采訪對象的報道,從另一方面卻對采訪對象造成了傷害,應該引起新聞界同行的重視和警醒。
在一些報紙刊發(fā)的救助兒童的照片中,發(fā)現(xiàn)對受捐助的兒童,很少有打上馬賽克的,筆者認為這是對未成年人的不尊重。如《大眾日報》2012年2月3日6版上有一幅照片,畫面上是一個小女孩表情呆滯地站著,胸前托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資助金500元”。旁邊有兩個婦女,靠近小女孩的婦女張著嘴正在說話,看神情像在詢問著什么,也像老師在批評學生。讓人感到圖中的小女孩內心非常痛苦,極不情愿地這樣站著,像做了錯事,正挨老師的批評。再一看圖片說明,原來是一個救助活動,是春節(jié)期間,郯城縣婦聯(lián)舉行“壓歲紅包”送給貧困女孩活動。
看了照片,筆者很為這個名叫顏京京的小女孩感到難受,雖然貧困并不可恥,但應該沒有人愿意“炫貧”。因此,對一個有自尊心的兒童來說,家庭困難是不愿讓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宣揚的。正如一個人的收入是個人的隱私一樣,一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貧困或富有也應該是一個人的隱私。我們不能為了宣揚一個單位的功績,就把一個公民的隱私公諸于眾。另外,該報2012年2月17日2版上刊發(fā)的一幅“特困學生接受愛心助學金”的照片,也沒有給學生打馬賽克。
像這樣的現(xiàn)象,筆者還見到過多次。有一年“六一”兒童節(jié),德州市民營經(jīng)濟發(fā)展委員會組織一些企業(yè)家獻愛心,為貧困兒童捐款捐物。為了達到宣傳效果還組織了一個捐助儀式,讓幾名兒童上臺領捐款牌。看著幾個孩子怯生生的表情,讓人很為他們難受,一點也感覺不到他們領到捐款時的喜悅心情。而第二天見報的圖片,也沒有給孩子們的面部打馬賽克。
更為嚴重的事情,還有媒體對新聞當事人的傷害。如媒體對深圳“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的受害者王娟和她丈夫楊武的傷害。多路媒體記者蜂擁而至,生硬地闖進楊武家,錄音筆對準了楊武,話筒與鏡頭更是逼向了精神已近崩潰的王娟,有記者甚至逼問王娟“你是怎么被強奸的?”王娟躺在床上,拼命拿被子蒙住自己的臉,措手不及的楊武哀求記者們離開,別問了。攝像機記錄下了這一幕幕,猶如一次赤裸裸的新聞暴力。
事實上,新聞的二次傷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事故報道、災難性報道、傷害案件報道中,我們總是會看到一些媒體人為了拿到新聞素材,做出出格之舉。不知道采取這種方式獲取新聞的同行,內心是否有過愧疚。且不論這樣做是否有新聞炒作之嫌,起碼這樣的傷害已經(jīng)觸及了最基本的新聞底線。
既然新聞報道中損害采訪對象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那么分析出現(xiàn)這些情況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三大原因。
第一是記者的認識問題。記者只從自己角度考慮問題,只要我抓到新聞就行,不考慮當事人的感受。還有的記者認為我報道你的困難,讓人們關心你,我也是在幫助你。有些媒體人習慣于將自己偽裝成拯救者,“我是來幫你的”,而后生硬地揭開受害者的傷疤,循循善誘,讓受害者說出其內心里最脆弱、最不愿面對的一部分。當受害人淚流滿面、甚至情緒失控時,這些媒體人便會急不可待地使眼色給后面的攝像,讓后者趕快攝錄。一旦素材拿到,他們往往會決絕地離去,扔下受害人獨自消化因這次采訪勾出的痛楚。
第二是記者的知識問題。有些記者平時不注意學習,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不了解,對哪些是可以公開報道的、哪些是個人隱私不能報道的不甚清楚。有的記者對新聞倫理學習不夠,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新聞職業(yè)道德和新聞素養(yǎng),對在新聞采訪中如何避免二次傷害的情況不甚了解。
第三是媒體審查機制問題。在未成年人保護上、在弱勢群體保護上,媒體無人把關或把關不嚴。如果記者拍了這樣的照片,編輯作為版面的“大廚”應該進行選擇、把關。要考慮照片發(fā)出來后,當事人的感受;要考慮如何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要考慮如何保護當事人的隱私。
避免新聞報道中對當事人的傷害,要從采訪、編輯、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注意對弱者的人文關懷。
一是記者要加強學習、加強自律。新聞從業(yè)者要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在采訪中注意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要加強對新聞倫理、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學習。要在采訪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處處為采訪對象考慮,經(jīng)常進行換位思考。在擬采訪提綱時,就要考慮到自己的采訪會不會給采訪對象添麻煩,會不會給采訪對象帶來傷害。媒體人為了獲取新聞信息,很多時候不得不打擾當事人正常的生活,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一些新聞倫理的底線不能逾越。比如,對強奸案這類的新聞,采訪與報道過程中應遵循避免二次傷害的原則。
記者要學會盡量以最人性化的方式進行采訪。比如采訪“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媒體應該盡量避免讓受害人再重復不斷地回憶,更不能為了畫面的需求,故意刺激當事人。采訪不是非要以殘酷的方式才能完成,記者要學習、掌握多種采訪技巧,比如通過外圍的了解,通過同行們已經(jīng)取得的錄音錄像證據(jù)等等。
二是編輯應強化把關意識。每當照片中出現(xiàn)未成年人時,要考慮是否用馬賽克遮擋一下。當照片中的人物手中拿著煙頭時,是否用技術處理一下。二次傷害不僅在采訪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在編輯過程中也應該注意規(guī)避。如在“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的報道中,媒體將楊武夫婦的現(xiàn)住地址、老家地址等全部刊登出來,這無異于對受害人的又一次公開羞辱。
隱私,對于媒體人而言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問題。媒體人為了滿足新聞的需要,總是去做一些挑戰(zhàn)隱私的事情,但版面編輯在把關時,還是要注意對受訪者最基本的隱私保護,尤其是預見到這些隱私暴露后,可能給當事人帶來的傷害。
三是媒體要加強制度建設。對于媒體自身而言,如何避免新聞報道中對弱勢群體的傷害,需要媒體建立一些內部制度,以規(guī)范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行為。如《廣州日報》建立了新的行業(yè)規(guī)范,以幫助記者和編輯避開新聞實踐中的“職業(yè)失范”現(xiàn)象,這都值得推廣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