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聯(lián)統(tǒng)治的近70年間,哈薩克斯坦作為蘇聯(lián)的加盟共和國,主體民族--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受到極大的沖擊。獨立之初,哈國政府亟待重構哈薩克歷史,復興哈薩克文化。為此,哈薩克斯坦掀起了重新審視歷史、修正歷史等一系列恢復歷史記憶,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哈薩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國際社會對哈國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其國際地位。
關鍵詞:哈薩克斯坦;歷史文化;復興
一、歷史文化重構的背景
1991年哈薩克斯坦獨立后,國內急需建立新的政治、經(jīng)濟結構,人們在思想領域出現(xiàn)暫時的“空白”。而作為國家命名民族的哈薩克族,其傳統(tǒng)文化在沙俄及蘇聯(lián)時期沒有得到重視,當局甚至有意無意的采取了貶低和歪曲的態(tài)度,極大的傷害了哈薩克民族的自尊心。因此,獨立后重構并建設哈薩克民族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來突出這一新生主權國家的歷史歸屬,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納扎爾巴耶夫總統(tǒng)所述,這是在蘇聯(lián)時期“哈薩克族面臨宗教、語言、文化和傳統(tǒng)危機的背景下,做出的無奈選擇”。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歷史沉淀過去,開啟未來。一個民族只有認真了解并學習本民族的歷史,才能吸取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未來。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本身有歷史記載的時間就不長,特別是經(jīng)過蘇聯(lián)時期后,其民族文化意識逐漸淡薄。1992年,哈薩克斯坦通過了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此后,民族文化復興運動開始,哈薩克政府與社會各界一起掀起了一場歷史記憶恢復運動。當今的哈薩克斯坦正處于民族文化復興期。
二、歷史文化建設的表現(xiàn)
哈薩克族歷史文化的重構首先表現(xiàn)在哈國知識界重新審視歷史、修正歷史、書寫歷史的熱潮。總統(tǒng)納扎爾巴耶夫是最有力的推動者,他指出重構歷史的目的是:“喚醒當代青年們的歷史覺悟,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痹谶@種潮流下,研究哈族歷史的書籍得到大量出版,試圖通過此方式突出哈薩克族作為主體民族的地位,提高其民族自尊心。大量歷史書籍的出版表明了哈薩克人對本族歷史的研究熱情。在當今的哈薩克斯坦,每一個哈薩克人對本民族的歷史都懷有極大的興趣。
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對哈族歷史的神圣化和過分美化的情況。同時,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反復強調沙俄對哈薩克斯坦的殖民奴役、俄羅斯化政策,但很少提及俄羅斯人的統(tǒng)治、蘇聯(lián)的建設所帶來的客觀的、進步的影響。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這種情況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危害,因為這種類型的歷史書籍遭到了來自哈國國內外的批評。特別是來自于俄羅斯的哈薩克族歷史學家,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在蘇聯(lián)時期參與了哈薩克歷史的編訂。
除了歷史的重構以外,哈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得到復興,一些傳統(tǒng)的禮儀得到遵守。哈薩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被認為是歷史得到繼承。然而,整個20世紀對哈族傳統(tǒng)文化的破壞影響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特別是蘇聯(lián)時期,對哈薩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阻礙了其繼承和發(fā)展。然而,哈薩克人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都以良好的毅力保存著之前生活方式的部分傳統(tǒng)。其中突出的表現(xiàn)之一是部落意識。隨著哈民族文化的復興,大、中、小三玉茲的區(qū)分正日益被更多哈薩克人所認識和接受。[1]
在重構歷史的同時,為了塑造哈薩克人新形象,開始拋棄俄羅斯文化印記,通過各種紀念活動、重命名活動,通過對傳統(tǒng)的語言、習俗、服裝、食品、藝術形式的提倡,使民族成員本身得到凈化,培植他們共同的民族情感、價值觀。廣泛地樹立其民族英雄人物的塑像,許多街道、居民點、企業(yè)、文化、商業(yè)和公用設施均以主體民族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和哈薩克語命名,代替了原來大多是俄語化的名字。以街道更名為例,哈薩克斯坦各主要城市的純俄羅斯化的街名大多更名為本民族歷史人物和事件。在哈薩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圖行走,就如同穿梭在歷史名人之間。這里的街道大多以哈薩克歷史名人的名字命名。這些歷史名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們受到哈薩克斯坦人民的敬仰和崇拜。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得到恢復,有些宗教禁忌開始得到謹守。
所有這些,都展示了哈薩克人回歸歷史的態(tài)度、情感和信念,成為歷史重構和文化復興的重要標志。
結語
哈薩克斯坦獨立后,哈政府出版了大量研究哈族歷史的書籍,民眾對歷史的興趣高漲。此外,哈政府通過一系列紀念活動,浩大的更名運動等措施來使民眾更為清晰地了解本民族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這些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哈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但是,歷史的傳承是一個持續(xù)、長期的過程,歷史文化的復興任重道遠。
注釋:
[1]玉茲在哈語中的本意是部分或地區(qū),其基礎是個別氏族和部落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指哈薩克民族相對獨立發(fā)展的三個部分。玉茲的產(chǎn)生和演變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哈薩克人最早于16世紀下半葉--17世紀逐漸形成了大、中、小三個玉茲,這是由游牧經(jīng)濟的分散特點所決定的。
參考文獻:
[1] 包勝利. 主體民族主義與國族 “創(chuàng)建” 之間的悖論——論哈薩克斯坦族際政治的困境[J]. 世界民族, 2006 (4): 1-12.
[2] 李琪.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民族政策取向: 從 “主體民族化” 到 “國家民族” 之構建[J]. 新疆大學學報: 哲學.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 37(1): 85-92.
[3]Возрождение традиционных обрядов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Казахстане. http://www.panasia.ru/main/kazakhstan/culture.
[4] 楊雷. 論哈薩克斯坦三玉茲的關系[J].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1 (1): 71-75.
作者簡介:馮月(199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語國家社會文化。